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寒门子弟上大学 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

寒门子弟上大学 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

  • 字数: 227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美)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7139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作者安东尼·杰克是一位出生于迈阿密的黑人穷孩子,他凭借天赋和努力,成为哈佛大学的助理教授。本书的主人公并非杰克,也并非要讲述一个穷孩子逆袭的励志故事。杰克通过三年的田野调查,上百位本科生、数百小时的面对面访谈,深度素描双重贫困生、寒门幸运儿、高收入学生三个群体的生活样态,向读者揭示了,在一个属于有钱人的校园里, 做一名穷学生, 这意味着什么? 究竟是哪些学生,他们在学术生活的社交场合能游刃有余, 从容应对他们的同学和教授, 又是哪些同学感到举步维艰, 格格不入?此书虽刻画美国精英大学,却令人想到黄灯的作品,实乃令人心碎的美国版《我的二本学生》。
内容简介
在美国的精英大学里,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凭借超常的努力,冲出破败、暴力、无序又匮乏的“废弃”故土和社区中学,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无关性别、肤色和地域,因为出身穷苦,这些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寒门子弟。通过在美国一所有名大学连续三年的田野调查,覆盖上百位本科生、数百小时的面对面访谈,本书作者发现,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踏入大学校园只是一个开始,被录取并不代表能够融入。在寒门子弟占少数的精英大学,政策和环境把穷学生一步步推向边缘,阶级和文化的差异驱动着不平等的再生产,显示出无所不在的影响力。本书所记录的,便是美国大学的真实生活样态:在有钱人的校园里做一名穷学生,他们的挣扎、焦虑、彷徨和挫败,实乃一部寒门子弟的悲歌。
目录
序言寒门也能出“贵子”吗?
第一章“来啊,跟我一起去意大利!”
第二章“您能为我在书上签个名吗?”
第三章“我,也,饿”
结语在录取之后
附录
注释
致谢
索引
译后记
摘要
     寒门也能出“贵子”吗? “托托,我觉得,我们已经不在堪萨斯了。” ——桃乐茜,《绿野仙踪》 “别的黑人穷孩子在哪儿呢?”这是记忆中我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那时的我,还是一名肥嘟嘟的大一新生,梳着辫子头,走在阿默斯特学院的校园里。不一会儿,我就发现自己来到了校园主庭院的中心地带,站在约翰逊教堂外。草坪刚刚修剪过,看上去很清新,闪着深绿色的微光。那个夜晚,对于我这种迈阿密土生的外来客略有些冷,但初来乍到的新生在四处闲逛,躁动不安地互相问候寒暄,夜晚的空气中也飘浮着激动。话匣子打开后就再关不上,我被包围起来。没费多大工夫,新同学就带我通过了跨入大学的仪式,15年后,我现在称之为“破冰对话”——就是发生在你去吃饭或上课的路上,那些短暂且随意的闲谈,以自我介绍为主,仿佛不经意之间,同学们口头提及一段他们的学业经历,或者向所有愿意听的人讲述他们暑假的消夏旅途。 这些陌生人——我的新同学们——交换着他们夏日玩乐的趣事。有人出国旅行了好几周,有人在家里的避暑别墅内办了酷炫的派对,有人拿到了职业篮球赛的场边票,还有人接到邀请,观看电影的私人首映礼,据我所知,都是那些尚未到影院公映档期的电影。这些孩子多是白人同学,但黑人同学也会插话进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开始讲述自己护照印戳背后的精彩故事。班上就有一位黑人同学,漫不经心地提到她曾经坐过私人飞机。我当时就想到自己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其实就发生在数月之前:为了赶上阿默斯特的橄榄球招生行程,我乘坐达美航空公司的航班,从劳德代尔堡飞往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所有人都警告我,使得我非常害怕自己的耳膜会爆裂,于是乎,我,拼命嚼了5块绿箭薄荷口香糖。我搜肠刮肚,试着想出一个可以让我加入对话的故事。在我印象中,专享能称得上家庭度假的一次,就是全家人驾车沿着95号州际公路,从迈阿密开往我们在佐治亚州的亲戚家。这些富家子弟有他们自己版本的夏天,但在我家,夏天仅仅是一个季节而已,是一百天挥之不去的酷热、潮湿和飓风。当然,还有该死的蚊子。 我被富人包围了;我在阿默斯特的一些同学是真有钱。阿默斯特的宣传手册骄傲地宣称,约有40%的学生获得了经济资助,但我知道,这句话的真意要反过来读:在这所学校,超过一半的同学来自能赚大钱的家庭,这让他们压根没有资格申请任何经济资助。但财富并没有让我感到惊讶。毕竟,我已经知晓了同富人一起上学是什么样子。我刚刚从格列佛预科学校(Gulliver Preparatory)完成高中学业,那是一所昂贵的私立中学,就位于迈阿密。虽然我在格列佛只待了一年,但那一年却让我初尝了未来的滋味,我也因此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了准备,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术上。我在格列佛交到了优选的朋友,是他父亲说服我开始吃五分熟的汉堡,而不是我们家里习惯的全熟汉堡,在高中最后一年,他收到了一辆车,还有费用全部付讫的横穿欧洲背包游,作为他的毕业礼物。我第一次听到“青年旅社”这个词,就是在他们家的西班牙风格的豪宅里,里面有两个家庭活动室,我们当时就坐在较大的那间闲谈。 然而,从我在格列佛的经历,到我在阿默斯特的发现,两种生活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差异。尽管财富已经不再让我震惊,但我确实曾因阿默斯特的肤色而感到惊讶。在格列佛,那些富家子弟,开着路虎揽胜车,炫耀着昂贵的度假旅行,都不是黑人。但在阿默斯特,在我的新同学里,却有很多富家子是黑人。 我在那天下午的发现,丝毫不差地映照了我多年后的阅读。我后来成为一名社会学的研究生,在阅读威廉·鲍恩和德里克·博克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开创性研究《河流的形状》时,我又回想起初到阿默斯特的日子。鲍恩和博克发现,在他们所研究的28所精英文理学院和大学(其中既有常春藤盟校,如哥伦比亚大学,又有居于领先位置的公立大学,如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中,大多数的黑人学生都来自高收入家庭。我在阿默斯特的同学们也不例外,有些人是贝恩资本和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公子哥,还有些则是出身梅奥医学中心和麻省总医院的富家女。我则不然。我来自迈阿密的椰林区,是一个“赢在起跑线”项目(Head Start)的孩子。2013年,我的故土作为一处破败之地被《迈阿密先驱报》称为“被时间遗忘的街区”。我的母亲30多年如一日,穿着一件绿色的Polo衫,背后印着“保安”字样的白色大写字母,在庞塞德利昂中学的长廊里巡逻。白天,我大哥穿着他的淡蓝色制服,全身布满了漂白剂的斑点,在我从前的破旧小学里打扫教室;到了晚上,他还要在南迈阿密医院里清扫急诊室。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