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心灵富足的童年

心灵富足的童年

  • 字数: 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 作者: (日)安野光雅
  • 出版日期: 2021-11-01
  • 商品条码: 978751334599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2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孩子和大人眼中的世界有什么不同?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怎样才能做到独立思考?绘本大师安野光雅教育随笔,送给每一位想要了解孩子、认识自己的大人。




*我们真的了解孩子生活的世界吗?

孩子常常打翻饭碗,那是因为他们的视线高度基本和桌面平齐,无法像大人一样俯视桌子;人长大后会发现,一天的时间好像变短了,家乡的马路比记忆中窄了许多……孩子和大人眼中的世界大不相同,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也不同,自然不能事事顺着大人的意愿。这一点,我们务必牢记于心。

有热情礼貌的孩子,也有不喜欢打招呼的孩子;有反应迅速的孩子,也有慢慢思考的孩子;有擅长运动的孩子,也有跑步垫底的孩子……与其让孩子成为我们心中理想的样子,早早地长大,不如让他们尽情享受自由的童年。




*学习就是去上学吗?

对孩子来说,玩就是生活本身,孩子能在玩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孩子能把没发生过的事情讲得绘声绘色,连玩棒球这种有既定规则的游戏,都可以创造出对己方有利、对手亦能接受的新规则。孩子能在玩耍中习得生活的智慧。

但离开学校后,很多人却变得不会学习了。真正的学习不是发生在课堂上,而是自主学习。不局限于规定的课程,自己有感兴趣的东西就深入钻研,这才叫学习。学习的目的不是看记住了多少知识,也不是考上理想的大学,是为了培育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的能力。

孩子觉得上学无聊,那是因为学校的授课方式以备考为目的,填鸭式的教育实在是乏味。真希望能有什么好方法,能帮孩子对付那些无法逃避的考试啊!




*人云亦云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从旅行安排、日常消费,到专业报考、职业规划,现在的人们越来越依赖别人的意见,本该自己思考的事情却由别人来决定,逐渐就失去了自主选择的能力。动不动就说某位名人讲过,电视里这么说的,凡事都听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生不无聊吗?

无论如何,我希望孩子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所以趁头脑灵活的年纪多读书吧,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各样的思想,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真相,是全世界年轻人学习的重中之重。
内容简介
我们真的了解孩子生活的世界吗?学习就是去上学吗?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怎样才能做到独立思考?安野光雅结合个人经历与创作心得,透过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深入解析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意义,为儿童的成长教育提供了参考。小时候,安野光雅和弟弟说故事:你知道我们家有装满金银财宝的地下室吗?后来,他创造了把镜子放在地上的游戏,痴迷于“踩着天空,坐在屋檐上”的镜中世界。长大了去旅行,他在深山里对朋友说:其实我是狐狸变成的。这就是脑中永远有奇怪想法的安野光雅,也是他一生的成就关键。从孩子的“视野”到对自己感到失望的青春期、从阅读到旅行的必要、关于数学课与美术课、自学与上学的差别、从想象力到故事力养成……安野光雅说,当我们只认为“好懂”跟“有用”很重要,逐渐不再独立思考,是十分危险的。
作者简介
安野光雅,享誉世界的绘本大师,国际安徒生奖得主。1926年出生于日本岛根县津和野町,毕业于山口师范学校研究科,曾当过美术老师,后开始从事绘本创作、图书设计工作。自1968年《奇妙国》出版以来,已出版七十多部绘本,曾获日本艺术选奖文部科学大臣新人奖、讲谈社出版文化奖绘本奖、英国凯特·格林纳威推荐奖、布拉迪斯拉发插画展(BIB)金苹果奖、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插画奖、日本菊池宽奖等多项大奖,被誉为“具有惊人才华的知性艺术家”。安野光雅的主要作品有“旅之绘本”系列,“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系列,《奇妙国》《颠倒国》《森林》《歌之绘本》《空想》《小三角,倒过来》《中国的街市》《中国的运河》等,以及人生随笔《绘画是一个人的旅行》。2001年3月20日安野光雅生日这天,安野光雅美术馆在他的故乡——津和野町开馆。2020年12月,安野光雅辞世,享年94岁。
目录
前言
1 对孩子的思考
心灵富足的童年
孩子生活的世界
对孩子来说,玩就是学
大人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
说谎这件事
孩子被骂,多半是因为碍了大人的事
成长的阶段
最后一名的尊严
当下最重要
为什么要鼓励孩子多读书?
2 对学习的思考
学习就是在学校接受教育?
数学最重要的是快速解题吗?
用自己的力量找到答案
知识问答和思考题的区别
美术课的意义
向大自然学习
学习是一种兴趣
3 独立思考的秘诀
那些我们放弃思考的事
怀疑一切
坚定自己的立场
了解自身的局限性
走出门,亲自去感受
欣赏原作
独处的能力
读书
后记
附录 关于我的第一本绘本《奇妙国》
创作《奇妙国》之前
关于《奇妙国》——为了免除火刑的辩护
摘要
     心灵富足的童年 这是我小时候的一件事。一天,我对小我五岁的弟弟说:“告诉你一个秘密,千万别告诉别人。我身为哥哥,有事不能瞒着弟弟。” “我们家有个地下室,里面藏着钱啊,衣服啊,玩具啊……好多东西。入口在米缸里,把大米拨开,不断向下挖,挖到深处就通到地下室了。咱们看着穷,其实地下室里会源源不断地冒出大米来,不愁吃。” 弟弟一听就当真了,说着说着,连我自己都觉得真有这么一回事。 “爸爸说我都上六年级了,是时候把这个秘密告诉我了。等到你上六年级,爸爸也会告诉你,到时候你可一定要装作头一回听说。不要跟任何人提起这件事,就算有人夸口自己家有地下室,你也别跟着说我们家也有。” 后来我问弟弟还记不记得这件事,他说当时他听完后,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的确,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与世界发生各种化学反应。那些写给孩子们的故事(比如童话),应该也是在与孩子的心灵交汇、碰撞的过程中诞生的吧。 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悠游于幻想的世界。 推荐大家玩一个游戏:把镜子平放在地板上,然后看镜子,你会发现镜中的景象犹如地下室。 我小时候常把镜子放在榻榻米上摆弄,痴迷于镜中的世界。不要以为镜子里只有天花板,只要稍稍变换角度,就能从镜子里看到一切。我独自一个人的时候,经常玩这个游戏。 我望向镜中的屋檐,屋檐外是天空。望着望着,我开始想象自己坐在屋檐上,而天空在脚下。接着,又想象自己跨过屋檐,走向屋内……我感觉自己正在向很深很深的地方坠去,甚至有点害怕。 在我的第一本绘本《奇妙国》中,就有基于这一镜中世界创作的画面。 我小时候还有一个喜欢的游戏——课间休息时,望着窗外操场上的同学,想象他们的对话。“刚刚甲说……”“然后乙说……甲又说……”我和一位叫丰田的同学即兴给他们配上台词。 这个游戏非常有意思。虽然不知道人家实际在说什么,但神奇的是他们看起来就是在说我们给配的台词。后来我创作《旅之绘本》时,这一经历就派上了用场。 孩子生活的世界 吃饭时,大人常常因为孩子打翻饭碗而发火。其实,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的视角看一看,自然就会理解。大人从上面俯视饭桌,酱油瓶和盐罐放在哪儿一目了然;孩子的视线基本和桌面平齐,不小心碰倒桌上的东西、打翻饭碗也情有可原。 除了这种“物理性差异”,孩子和大人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也不同。 举例而言,小时候感觉一天24小时非常漫长,长大后却感觉一天的时问好像变短了。为什么会这样?即便是物理上的时间或空间相同,孩子和大人在生活中实际感受到的时间和空间也相去甚远。 长大后,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津和野,发现马路比记忆中窄了很多,小时候感觉很高的屋顶也变得触手可及。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吧? 起初我以为这是成年后个子长高,视线也变高了的缘故。于是,试着蹲下来打量周围,结果发现不管怎样都回不到儿时的观感。 也许孩子和大人视野里的东西原本就不同吧。如果的确如此,父母和老师一定要牢记这种差异。 一辆汽车驶过,我们当下就能看出它越开越远。但超出一定的距离后,我们就会失去对位置远近的感知能力。孩子和大人能辨别的最远距离是不一样的:孩子只能对眼前的物体做出判断,大人却能判断更远的物体位置关系,这似乎是因为成人的眼间距更宽。 孩子和大人眼中的世界有多么不同,从写生中就能看出来。孩子会把远得几乎要用望远镜才能看到的事物画下来,比如说远处一个小小的“鸟居”,孩子却把它画得硕大无比,占满整张画纸。大人就不太会关注这些不起眼的东西。 每一代人成长的环境都不一样。像电视、智能手机、电脑……这类科技产品日新月异,就算告诉孩子以前的生活如何如何,他们也无法理解大人们的经历和感受。 还有,孩子的记忆力和好奇心也是大人难以比拟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孩子和大人所处的世界都大不相同,他们自然不能事事顺着大人的意愿。 孩子和大人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我们要将这一点牢记于心。 P3-1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