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绘画中的世界观——艺术与社会

绘画中的世界观——艺术与社会

  • 字数: 2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美)迈耶·夏皮罗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30521184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欧美艺术目前,夏皮罗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独特远不止是博闻强记、包罗万象的学问,不止是他那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的风范,更在于他独特的写作风格。 ★夏皮罗几乎从未写过一本大部头的书,但他的讲座和论文赢得了几代读者,他的写作总是那么观点清晰,简要而精彩,极具启发意义。
内容简介
艺术与哲学,这两项人类重要的精神事业,如何才能获得有效的沟通?本书收录了有名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的21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在作者生前从未发表过。在这本文集的第一部分,夏皮罗用具体的艺术作品阐述了艺术家、艺术运动与哲学体系之间的各种关系。他用高度清晰的论点、优美的行文,以及非凡的博学,扩展并丰富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在文集的第二部分,夏皮罗探讨了我们对艺术的各种日常经验:现代艺术的价值,社会写实主义,革命艺术,引起骚乱的艺术,艺术市场,艺术家的公共赞助,公共艺术委托,教会艺术,等等。
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 迈耶•夏皮罗 20世纪拥有原创性的艺术史家之一。他的研究涵盖了古代晚期艺术、早期基督教艺术、中世纪艺术,以及他毕生最为关注的现代艺术。在他所执教的哥伦比亚大学曾有一句流行话:“假如西方文明被摧毁,迈耶可以在十天之内将它重建出来。”这位渊博深邃的艺术写作者对于一件事情深信不疑,那就是艺术的智性(the intelligence of art):它有关于设计、运思、对艺术家主体能力的确认,对艺术创作中解决方案的探索,以及对最终决定了这些方案的主导与附属元素背后的权力和社会关系的剖析。总之,艺术绝非纯感觉之物,它是精神对物质的构型,是艺术家人格的表征,也是时代的症状。 关于译者 高薪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艺术史论与美学。代表作有《论图像装置性元素的指意潜能》《物的凝视:论审美静观的宗教性起源》等。
目录
1/前言/莉莲▪米尔格拉姆▪夏皮罗
第一部分绘画中的哲学
3/绘画中的哲学与世界观
68/塞尚与哲学家
第二部分艺术与社会
艺术的社会功能
105/艺术的功能
108/作为人文主义的艺术研究
110/艺术与社会变迁
115/艺术的社会基础
124/社会主义下的艺术
128/现代艺术的价值
151/人文主义与科学:两个半世纪以来的观念
154/论专制、自由以及艺术的品质
156/被批评为暴力之源的艺术
艺术的未来
163/建筑师与危机:一封致美国建筑师、画家以及技术专家的公开信
168/艺术的公共应用
175/论建筑师项目中绘画与雕塑的稀缺
180/教会艺术:宗教想象与艺术家
187/艺术在未来的可能性
艺术家的职业
197/论艺术市场
200/论对艺术家的资助
艺术家的责任
205/社会现实主义与革命的艺术
228/美术与人类的统一
245/结语:评判艺术
248/插图列表
251/索引
摘要
     绘画中的哲学与世界观 我用“绘画中的哲学”所指的,要么是对一幅画的阐释,要么是作为一种哲学或以某种与哲学家的思想方式相当的绘画风格。绘画风格总是被比作世界观、思想模式或形而上学体系;我在这些术语可与哲学(philosophy)互换的意义上使用它们,尽管我知道,严格来讲它们并非同义词;对于这一不严谨的地方,稍后我再加以修正。 在阅读有关艺术的文献时,你一定遇到过对画家和哲学家所做的对比:普桑与笛卡尔,塞尚与康德或柏格森,库尔贝与实证主义和唯物主义,哥特艺术与经院哲学教义,希腊艺术与柏拉图,古代晚期艺术与普罗提诺,莫奈与泛神论,印象主义(一般意义上的)与现象学经验主义(phenomenalistic empiricism),等等。 这些比较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呢?哲学是一门论述学科,它通过语言来发展,而且哲学著作往往具有很高的逻辑抽象水平。想象诗人和小说家进行哲学思考是容易的,因为他们的媒介是语言;诗歌和故事经常包含了反思,即对世界与人性的分析和一般陈述,其所用的概念在哲学中也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一幅画并不是话语;它自始至终只是具体的单个对象;我们即时地,有时甚至是一下子就将其各个部分把握为一个整体,就像把握自然中的一个对象一样,这个过程是不需要反思的。绘画与哲学的比较,基于一种特殊的绘画与哲学观,它让绘画成为一种知识类型,也让哲学家的思想具有思想家的表现力。 这种比较是基于一系列绘画特征的,至少在西方传统绘画和中国绘画那里是这样。 绘画一直是一门再现的艺术,因此,也就是一门挑选对艺术家来说有趣主题的艺术。因此,它多多少少需要清晰的判断,即对象或经验中到底什么对艺术家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或有价值的;这种判断显示出艺术家的观点、观念和感受。另外,再现对象时,画家在其中引入秩序(order);他加入图式(schematas);他对一切事物的描绘是具有一致风格的习惯性建构,带有明确的属性。这些属性可能是任意选择的,也可能接近事物结构中最有特点或最典型的品质;它暗含了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关于什么有助于整体的秩序、完整以及和谐的一般美学理论。进一步说,再现具有表现性,这些表现性可能来源于事物及其意义,也可能与艺术家对这些方面的感觉相一致。有一类艺术家——如乔托((Giotto)或普桑(Poussin)——看起来更加客观,他们会根据他们所再现的情境的氛围(mood)来改变这种表现性——为耶稣受难(crucifixion)赋予悲情的性质,为圣母的婚礼赋予礼仪或节庆的性质;而艾尔·格列柯(El Greco)却为所有题材都赋予了一种强烈的激动或喜悦,这似乎是他平常的感觉状态。所有这些都与哲学中的对应物相呼应,因为哲学也被看作一种世界观,根据其在知识的客观性或主观性构成中的相对重要性而改变,并且蒙上了哲学家个性的情感色调。 艺术理论与批评的语言本身暗示了这种理解和类比。在那里,你会发现,艺术家、批评家以及艺术史家所用的词汇,如形式、物质、空间、自然、价值、有效、真实、秩序、结构、本质、逻辑、统一、连贯、符号、意义、象征、真理,也是哲学家通用的术语。在过去十年里,这些术语甚至出现在绘画的标题中:在几年前的一次抽象画画展中,有幅画的标题是“哥德尔定理”(Godel Theorem);最近,另一幅画的标题是“佐恩引理”(Zom Lemma),这是一个出自逻辑学家的题目。此外,画家们会阅读或听闻某种哲学,有时会用近期的哲学思想来组织其对自己艺术的反思。同样,哲学家们也熟知绘画,在对自己思想的隐喻和说明中,他们也会引用艺术品(就像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使我们能够这样比较绘画与哲学的另一个基础,是历史学家的文化概念,即某个时代和地区的文化是一个统一体,它建立在潜在的共同世界观之上。某一阶段中文化的所有表现形式被认为具有某些共同点;同样的风格存在于所有或大部分高级活动中,因此,艺术、科学、宗教、社会概念和意识形态,或者文化的其他形式,看起来源自具有典型特征的同一家族。以这样一种文化理论为背景,历史学家就可以在哲学与绘画之间寻找共同点。哲学,作为具有最为清晰的世界观或思维模式的领域,就格外适合对绘画的风格或内容作出解释,绘画也是世界观的一种表现。 即使不用说得这么远,即文化通过不同领域共有的世界观或思维模式而获得统一,其他作者也能在某种哲学中发现一些特殊的内容和倾向,它们源自某一特定时代和地点的社会与文化问题及需要。这一点也被约翰·杜威(John Dewey)所认可,他曾用希腊的社会形式来解释希腊哲学的特征。因为同样的情况和价值也适用于画家,而且,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总是创造新的风格以反对或超越既有的风格。因此哲学和绘画的内容很有可能存在着共同点,尽管它们的途径和功能各不相同。 P12-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