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盛年期的心理学

盛年期的心理学

  • 字数: 11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 作者: (日)河合隼雄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4731412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人到中年将面对哪些课题?经历什么转变?而这些又意味着什么?
河合隼雄依据自身丰富的心理咨询、治疗经验和人生阅历,聚焦当代中年人的社会处境和人生课题,从人格成长、职业发展、两性关系、亲子关系、社会代沟等多角度,为受困、焦虑和无助的人们给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书从东西方社会与文化比较的高度把握当代家庭、学校和职场面临的难题,直指其根源在于伴随富裕社会的到来,旧有观念与文明生活之间的冲突显现。书中还反思了现代文明中片面强调“进步”所造成的心灵和社会问题,提出应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发展合乎人类天性的新生活方式。
这本名家写就的心理励志读物,指引了通往心智成熟、人生圆满之路。
作者简介
河合隼雄,临床心理学家、日本心理学界重量级人物,日本第一位荣格学派精神分析师,是日本心理治疗领域无可争议的奠基者和开拓人。 2002年,河合隼雄受日本首相力邀出任日本文化厅厅长。2007年,河合隼雄去世后,日本民众曾感慨道:“日本再无心理大师。” 他是日本超人气作家村上春树的良师益友,日本天后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心灵导师,绘本大师几米的灵感来源。 河合隼雄一生著作高达300余种,涉及学术专著、心理学普及读物、心理治疗方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心灵成长、与名人的对谈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盛年期的职场困惑
身心俱疲的“盛年”
与不受欢迎者的关系
人际交往的困境
与自卑感的相处之道
太阳照不到的阴郁之地
和美酒
夸奖与批评
顾家男人
该不是得了癌症吧
家庭禅修
单身赴任
成年人的责任
会议疲劳症
妥协和协调
无法承受的重任
入职仪式
来自星星之国
所谓委托这件事
病者长寿
第二章 盛年期的亲子牵绊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家庭关系的处理难度
即使是“好家庭”也会有问题发生
家庭自然态受损
修复的努力
思春期和思秋期
独立与依赖的共存
亲子关系的盲点
在夜晚哭泣的孩子
坏事情和好事情
霸凌的孩子和被霸凌的孩子
校园霸凌事件频发的背后
孩子向父母所求之物
亲子关系的难点
孩子真正的要求
第三章 盛年期的婚姻危机
如何渡过婚姻危机
结婚二十年,妻子的不满
危机会以各种形式到访
夫妻相互之间的重新认识
中年是马拉松的折返点
夫妻间必要的再婚仪式
爱、结合与可能性——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爱与性
阿尼玛
阿尼姆斯
超越投射
第四章 纵向社会中的成长烦恼
“场”的伦理观和个体的伦理观
“长官”的受难期
“场”的伦理
“觉察”的能力
“场”的力学
对于“场”的忠诚心
年轻人的叛逆
“母亲般的存在”与“永远的少年”
自我厌恶与心理咨询
乌云密布的心头
从不自我厌恶的人
自己和他人的连接
防御的迷雾
作为朋友
第五章 富裕社会的新生活方式
重新思考生活态度的好时机
必要的任性游戏
与外国人的交往方式
检查泛滥
家庭与人性
媳妇和婆婆
当代女性魅力的条件
母亲的自然态
背叛
13岁就已经心老
离家出走与儿童文学
被霸凌的孩子
天之父与地之父
能为却不为的爱
关于“中年之道”的建议
如何老去
文库版出版后记
摘要
     身心俱疲的“盛年” 说到“盛年”,一般我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大约是哪个年龄段的人呢?大致上我们首先可能想到的,是30岁到4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吧。当然,这与职业种类有关,像运动员和政治家自然就不能一概而论。 20多岁的青年们,有着青年人的旺盛心气,但往往也有不顾一切的轻率鲁莽,欠缺与周围环境协调的适应性,这难免会让一番努力空抛。所以这个年龄段的人还不能够称为“盛年”。孔子说“三十而立”。确实,一个人真正能在工作上得心应手,各方面都成熟起来,大概是从30岁左右开始的。而到了将近50岁时,即便自己在精神上觉得和年轻人没什么不同,还是会逐渐意识到体力上的衰退。考虑到这个原因,“盛年期”一般是指30岁到45岁这个年龄段,我们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们的心理。 根据1979年日本教育部发表的国民体能调查来看,国民体能每年都在递增中,但让我比较在意的是,这个调查显示年过三十的男性,在这两三年间体能居然出现了减退的倾向,而这又恰恰与这些“正值盛年”的人们的烦恼增长是成反比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后的骤然刹车,不知为何,感觉上似乎也是如出一辙。 记得曾经有一位三十出头的公司职员来找我咨询。他的烦恼是在某次会议中突然感到心悸难忍,冷汗直冒,“我是不是快要死了!”毫不夸张,当时的状态让他强烈感觉到自己就要倒下了。他如此突然的身体变化惊吓到了同事们,于是他们立即叫来了救护车送他去医院。但医院检查后的结果却让人意外,医生诊断他的身体没有任何异常。不过这让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精神状态也接近恢复,又继续像个没事人一样开始工作了。可是好景不长,这之后他再次有了同样的“病态发作”——这个职员如此称呼自己的这种状态。这次他求助于不同的医生,这个医生很干脆地给了他一个诊断:心脏神经症,并且建议他做心理咨询。这也就是他来我这里的原因。 当我与这个职员交谈时,我听到他对公司经营方针的很多批评,从他滔滔不绝的叙述中,能够感受到他的这种批评其实更接近于指责或者说是强烈的不满。今时今日,这种动辄评判和批驳公司的现象,已经蔓延到整个社会。世人为了自己利益的优选化,对于罔顾他人甚至排斥他人的行为并不在意,在盲目追逐利益中忘记了最本真的东西,这样的情形越来越多地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当然这类批判的势头如果从好的方面来看,我会联想到大学一二年级学生那种意气风发的样子。他们相信这世上的一切都无望且无用,而自己才是正义之师,有着勇往直前冲破一切桎梏的勇气。但这一般是大学生初生牛犊的状态,并不适合一个已经30岁的成年人。因为这关乎自己人生所担负的责任,所保持的独立性,生存并不可能仅仅像挥动一面所谓的正义大旗那般简单。 正处于盛年期的人们在某种意义上是肩负重任的。这是社会和家庭赋予他们的责任。担负这些责任,就意味着要同时背负起光明与阴暗这两个对立面。这时候,那些只看到阴暗的一面,然后武断地认定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模样的人,会纠缠在人生皆苦的荒唐想法中,并因为背负这样的矛盾而痛苦不堪。 另一个让我感到意外的现象是,即使没有心脏神经症这样明确的诊断,诉说自己这里痛,那里不舒服的中年人却不在少数。这类人群,大多是对于自己所处的这个盛年期,也就是已经是个“成年人”的这个关卡还无法跨越,将青年期必须完成却未曾达标的课题拖延至今,并因着这样的成长滞后问题而内心疲惫不堪。或者也可以这样认为,一旦将“成年人”这个重任担上肩,青年期曾经有过的伤疤也就被再次揭开了。对于这样的人,重新反思过往,修补自己的弱点,不断强大内在,积极参与进成年人的成熟世界,是必须做的努力。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