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分裂的自我

分裂的自我

  • 字数: 18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英)R.D.莱恩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5867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精神病学领域经典专著,是生存论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开创性成果。 本书作者R.D.莱恩是英国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他借助日常语言,对临床上的疯狂现象,展开生存论哲学的讨论,这在当时是一项开创性的努力。生存论哲学传统是本书主要思想来源。 ★改变我们对精神病的认知方式,精神病或许不是一种医学疾病,而是“分裂的自我”的结果。 这部具有开创性质的作品让疯狂变得可以被理解。精神病学家莱恩通过对他治疗过的病人的案例研究认为,精神病不是一种医学疾病,而是我们体内两种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种是我们真实的、私人的身份,另一种是我们呈现给世界的虚假的、理智的自我。 ★莱恩毫无保留地在大量案例分析中奉献理解与爱,以悲悯之心抚慰着万千孤独的心灵。 莱恩同情现代人的存在处境,我们可以通过大量临床案例清晰地看见精神如何在自身、家庭和社会等重压之下无法表达真实,然后一步步走向崩溃。他在分析过程中带着深切的理解与爱,使埋藏着的希望露出了引线,指引人们走向真正的健全。 1) 为适应虚假的现实,我们过于擅长营造虚假的自己。(P.vi) 2) 我们的精神疗法,意在重建患者与他人的联系。本质上,每个人都可以重建与他人的联系。(P.14) 3) 我们必须把他当作一个整体、一个活生生的人,以此为前提来爱他、帮助他;最终,他自己也可以面对地平线上的希望。(P.25) 4) 揭露自己和隐瞒自己,两种欲望一直在折磨他,撕裂他的整个生活。(P.28) 5) 假自己顺从外界,它最清楚的特征是内心的恐惧。(P.108) 6) 为避免“自己”被生活消灭,精神分裂患者幻想他杀死了这个“自己”。为了活着,他让自己死去。(P.174) 7) 为了“真自己”,患者渴望被爱,尽管如此,他仍然恐惧被爱。(P.190) 8) 要接近患者的心灵,要让那些破碎的片断汇聚起来,重新变得连贯,主要靠精神病医生的爱,无条件承认和接受患者的整个存在。(P.193) ★完整翻译原书索引,方便研究者通过边码定位原书相关位置,做进一步学术探讨。
内容简介
《分裂的自我》首版于1960年,是一部精神病学专著,作者莱恩是一位精神病学家。 本书关切类精神分裂和精神分裂个体,研究探索临床疯狂现象,理解其发生和发展机制。并借助日常语言,对这些疯狂现象展开生存论哲学的讨论,这在当时是一项开创性的努力。 这部作品让疯狂变得可以被理解,并由此改变了我们对精神病的认知方式,给在社会框架中被定义为正常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了解“精神病人”的可能。莱恩通过对他治疗过的病人的案例研究认为,精神病或许不是一种医学疾病,而是“分裂的自我”的结果,或者说是我们体内两种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种是真实的、私人的身份,另一种是呈现给世界的虚假的、理智的自我。 作者区别于急切地将人纳入“正常与否”的传统治疗,他毫无保留地同情现代人的存在处境。自我在外界重压之下无法表达真实,然后一步步走向了精神崩溃。莱恩带着深切的理解与爱,使埋藏着的希望露出了引线,指引人们走向真正的健全。 《分裂的自我》也是一部充满爱的慈悲之书,以悲悯之心抚慰了万千孤独的心灵。
作者简介
R.D.菜恩 Ronald David Laing (1927-1989) 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 英国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 融合弗洛伊德理论与存在主义哲学的精神分析专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领袖人物 他在临床和作品中深切关怀人类命运 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当代心理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领域 推动了行业的积极变革和发展 代表著作: 《分裂的自我》 《健全、疯狂和家庭》 《经验的政治·天国之鸟》 译者 林和生 当代知名学者、教授、诗人、心理学家、翻译家 研究方向为精神分析及艺术创造心理学 代表著作: 《犹太人质的悲与欣:卡夫卡的旷野漂流》 《孤独的朝圣者:凡·高的流放与回归》 《家园寻踪》 代表译作: R.D.Laing《分裂的自我》 J.Donne《丧钟为谁而鸣》 E.Becker《死亡否认》
目录
初版序言
鹈鹕版序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人学的生存现象学基础
第二章 从生存现象学理解精神病
第三章 存在性不安
第二部分
第四章 身体化的自己和非身体化的自己
第五章 类精神分裂的内自己
第六章 假自己系统
第七章 自身意识
第八章 彼得个案
第三部分
第九章 精神病的发生和发展
第十章 一位精神分裂患者的自己和假自己
第十一章 荒园之魂:对一位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研究
译后记
参考文献
索引
摘要
       第1章  人学的生存现象学基础 类精神分裂,这一术语所要描述的个体,其心理经验整体上不幸分裂为二,分裂方式主要见于以下两种:其一,他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出现了分裂;其二,他与自身的关系出现了分裂。他没有能力把自己与他人"一道"加以经历,也没有能力把自己"置身于"环境中加以经历。相反,他在绝望的孤独中经历自己;并且,他所经历的自己并非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以不同方式"分裂了"的人,或者分裂为勉强维持着脆弱联系的心、身两部分,或者干脆分裂为两个或多个自己(self),等等。 针对某些类精神分裂个体和精神分裂个体,本书希望做出生存现象学的描述。这种描述与常规的精神病学和精神病理学有何区别?在展开描述之前,有必要对两者作一比较。 人对于自身世界和自己会产生经验。生存现象学的任务,就是理解、把握、描述这一经验。与其说它试图描述某人的特殊经验,不如说它试图在其整个存在的语境(thecontextofbeing-inhis-world)中考察其所有的特殊经验。对于生存精神分裂患者的疯狂行为,如果不理解这些行为的生存语境(existential context),那么它们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不可理解的。在本书中,我将描述疯狂发生的一种形式,借此说明,类精神分裂的存在状态,可能转变为精神病的存在状态,其过程可以解析、辨认。在此描述中,我用类精神分裂指常态,精神分裂指病态,即精神病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如此使用这两个术语,意在现象学和生存论的观照,已经超出常规的临床精神病学范围。 临床精神病学的关注,局限于类精神分裂的某些形式,抑或类精神分裂转变为精神分裂的某些形式。然而,本书以下篇章将研究若干个体所经历的问题,现有的临床精神病学和精神病理学无法把握,其中真实的人性因素和意义,需要生存现象学的方法来揭示。 在本书中,我尽可能直接面向患者,力避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周边问题,无论是历史、理论还是实践方面的周边问题。我们需要聚焦于特殊的人类悲剧,这一悲剧从未得到充分清晰、确切的认识。因此,展开有关讨论之前,有必要先作纯粹的描述和说明。尤其是,为避免灾难性的误解,本章必须对本书两大基本任务给予简明的归纳:一方面,本书针对某些精神病学家,他们熟谙各类"病案",却未必像本书这样亲历相关"病案";另一方面,本书也针对另一些精神病学家,他们了解或同情"病案"的当事人,但并不视其为"临床病人"。可以肯定的是,上述两方面,本书都不可能尽如人意。 作为精神病学家,我首先面对一个主要难题:我所掌握的精神病学语言,可能将患者拒于一旁,让我无法直接面对他们。这套语言产生于特定的临床需要,用以孤立和限定患者生活的意义,既然如此,就难以从整体上揭示患者处境中的人本关联和意义。今天,不止是专业人士,人们对于精神病理学和精神分析学语言的不满已经非常普遍,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大家感到,这套语言难以表达"真正想说"的事情。说非所想,实乃自我欺骗。 P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