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

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陈悦
  • 出版日期: 2024-01-01
  • 商品条码: 978710021967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本书在爬梳巴陵会在华传教史、厘清传教手册文本体裁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巴陵会传教手册着墨较多的中国信仰、仪式、国人形象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并在东方主义理论视域下探究传教士的典型叙事特征与书写目的。2.德国传教士用德文撰写的“中国故事”目前在国内尚属研究空白,本书对巴陵会馆藏文献中典型题材进行研究分析,学术性强又不失可读性,探究德国传教士中国叙事背后的叙事策略、认知符码及思维范式,对于推动当下中德异质文化间的对话与理解具有现实观照意义。
内容简介
作为近代最早来华传教的德国新教团之一,巴陵会对中国的描摹与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了德国读者受众对中国的整体认知。本书对德国巴陵会图书馆有关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来华传教士的馆藏文献进行史料爬梳和学历分析,涉及小说杂文、工作日志和故事文集,涵盖中国宗教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文化礼俗、在华传教工作境况等题材。这些珍稀的史料文献承载着传递中国社会文化信息、塑造中国民众精神风貌的媒介功能,横跨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学等多重领域。在巴陵会传教士虚构、想象与真实杂然并呈的叙事话语下,中国既是反衬西方文明的晦暗底色,也是传教士确证文化身份、缓解信仰危机、实现自我审视与想象的对照物。而其对中国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的转写和译介,以及对中国文学与篇章典籍的征引和赏鉴,亦是西方文化中心松动与文化融合意识增强的体现,为德国读者提供了遥看中国的独特视域。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简介:张帆,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与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双聘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从事德语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重量一流本科课程,荣获重量教学成果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等。作者简介:陈悦,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德语系,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院。从事中德文学关系研究,主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等4项,出版译著《上海女孩》,在Jahrbuch für Internationale Germanistik、《国际汉学》、《南方文坛》等中德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虔敬主义浪潮与德国巴陵会对华传教
第二节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概介
第三节德国传教士与德国巴陵会研究现状述略
第一章西方传教士中国书写与东方主义叙事
第一节西方传教士中国书写的嬗变与转向
第二节东方主义及其叙事特征
第三节德国巴陵会传教士与东方主义叙事
第二章德国巴陵会在华传教概述与文字出版
第一节德国巴陵会在华传教史述
第二节体裁溯源与出版动机
第三节德国巴陵会传教士笔下的中国故事
第三章德国巴陵会传教士中国书写的叙事特征
第一节对立与比附:信仰划界与自我美化
第二节讹变与错位:神话传说的谬误阐读
第三节互文与误读:假意趋附或经典复现
第四章德国巴陵会传教士对中国信仰的书写
第一节龙神崇拜:神异图腾的祛魅化书写
第二节儒家伦理:“和平使者”筑起的精神城墙
第三节佛家义理:“虚妄的轮回幻象”
第五章德国巴陵会传教士对中国仪式的书写
第一节丧葬习俗:陋俗事象的微观细描
第二节祭祖拜偶:“虚假神性”与“神权僭越”
第三节礼节传统:“形式化的表面客套”
第六章“异教”符号暴力下的中国人形象
第一节中国女性群像:迷信裹挟下的失语者
第二节灵魂与肉体的双重病态书写
一、鸦片瘾者:“迷途羔羊”或“异教恶果”
二、麻风病患:“道德松懈”与“神义惩罚”
第三节饮食文化他者:从“饮食不洁”到“灵魂污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