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何故为敌:1941年一个巴尔干小镇的族群冲突、身份认同与历史记忆

何故为敌:1941年一个巴尔干小镇的族群冲突、身份认同与历史记忆

  • 字数: 52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作者: (美)马克斯•伯格霍尔兹 著 何其原 译
  • 出版日期: 2023-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394368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40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作品看点 ★ 讲述一个波斯尼亚小镇里熟人相杀的血腥故事,揭开尘封的历史记忆 一开始,一群武装力量以“克族人”自居,对其眼中的“塞族人”展开无差别的杀戮。逃过一劫的受害者随即组织起来实施报复。大量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遭到波及,被农具屠杀、淹死在河里。为什么邻里之间会拔刀相向? ★ 挑战对族群划分、民族主义和暴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假设 在作者看来,暴力是一种生成力,它创造了对族群(我与他、敌与友)的新认识,暴力也创造了新的社区、新的权力形式和新的民族主义实践。人们通过暴力创造和重造出了高度对抗性的身份认同、民族主义和记忆的形态,而不是相反。 ★ 以细节呈现族群冲突、暴力事件的复杂性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可以看到,一段族群冲突或者暴力事件的历史不是族群整体的单一冲突,它蕴含无数的细节和动态;同样,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和上层精英决策固然重要,地方上的生与死却不只是因果链条最后的被动一环。 ★ 富有历史纵深感,连接过去、当下与未来 历史,以及它被讲述、被噤声和被遗忘的方式,会在这个地方的人的身上持续造成深远广泛的后果。暴力潜能会被激发,发展为后来的暴力事件;阴影会笼罩在当下的敏感点上,关系到什么样的未来将成为可能,或者不可能。
内容简介
1941年夏天,巴尔干地区的一座小镇爆发了一系列集体暴力事件。一开始,一群武装力量以“克族人”自居,对他们眼中的“塞族人”展开了无差别的杀戮。一部分被追杀的人躲进森林里逃过一劫,随即组织起来,向屠杀者实施报复。大量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遭到波及,财产被洗劫一空,村庄被烧成白地,他们或被农具击杀,或被淹死在河里,或被被扔进深不见底的洞坑。在杀戮最激烈血腥的48小时里,有男女老幼近2000人的生命被昔日邻居夺走。 对于这场发生于克罗地亚独立国政权下的悲剧,以往的历史研究者大多归因于族群冲突,直到一捆破旧的蓝色文件夹重见天日。本书作者循着这份官方档案提供的线索,深入事发当地,采访了众多当事人,结合大量一手史料,开始追寻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并最终发现,这场屠杀中的许多人都兼具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原本并非什么“克族人”“塞族人”,而是共同生活、不分彼此的邻居。他揭示了地方杀戮所造成的动荡实际上是创造了对民族性的全新认识,不是族群冲突引发了暴力,而是暴力生成了相互敌视的族群。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马克斯•伯格霍尔兹(Max Bergholz),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民族主义、暴力和巴尔干半岛的历史,并从事欧洲现代历史的研究。主要关注领域为种族灭绝与人权,尤其专注于从微观动态的层面考察20世纪波黑、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等地区多民族社区的和平与冲突。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史
引言
第一章 社区用词
第二部分 1941
第二章 天翻地覆的世界
第三章 杀戮与救助
第四章 叛乱与复仇
第五章 克制的挑战
第六章 48小时
第三部分 社群间暴力之后
第七章 突发的民族性
第八章 作为生成性力量的暴力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