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解药 走进制药新世界

解药 走进制药新世界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作者: (美)巴里·沃思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4287645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财富》杂志推荐75本推荐阅读书之一《十亿美元分子》的续篇 从初创公司到重量药企的传奇 商业与科学结合的又一著作 见证医学、资本和社会的大冲撞 讲述企业保持创新创业激情、保持基业长青的奥妙所在
内容简介
1989年,为了将基于结构设计新药物分子的理念付诸实践,迈入不惑之年的乔舒亚·博格在前途无限之时离开美国药企巨头默沙东,成立了福泰制药。经过呕心沥血的实验、锱铢必较的谈判,福泰在三年内成功上市,《十亿美元分子——追寻完美药物》中记录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创业故事。然而,上市仅是开始,福泰需要面临真正的挑战,经历制药界的成人礼——独立上市一款革命性新药。在开发治愈人类疾病的良方的同时,福泰也在求索避免企业堕入僵化和保守的解药,以永葆创新创业的激情、挑战陈规的勇气和开拓制药新世界的魄力。福泰如何从为他人作嫁衣的初创公司,成长为集研发-商业于一体的成熟药企?一群朝气蓬勃、意志坚定的人能否改变一个被华尔街主导、由利益驱动的行业?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实验室、董事会、FDA总部和华尔街,通过福泰制药一波三折的成长历程,领略药物研发的艰难曲折和不确定性、商业竞争的云谲波诡和反复无常,见证医学、资本和社会的大冲撞!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巴里·沃思(Barry Werth),美国知名记者以及6本纪实文学的作者。他的第一部作品《十亿美元分子》是里程碑式的作品,记录了福泰制药早期的艰辛创业。他曾为《纽约客》(The New Yorker)、《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GQ》(GQ)、《户外》(Outside)等多种报纸、杂志撰文。他也在史密斯学院、曼荷莲学院以及波士顿大学教授新闻学与纪实文学写作。 译者简介: 钱鹏展,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曾在美国学习化学专业,先后从事药物研发、药物行业分析工作。现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经济学研究。发表论文多篇,曾为高阅读量的公众号撰文。译有《十亿美元分子》一书。
目录
中文版序
主要人物简介
福泰的主要分子与药物
临床试验分期概念简介
引言 我为什么重返福泰
第一部分 饲喂巨兽
第二部分 挑灯夜战
第三部分 好戏上场
后记
致谢
文献与资料
附录1:年表
附录2:人名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摘要
     20年前,我见证并记录了一次惊险的勇敢远征,那是一群富有冒险精神的年轻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离开了世界上优选的制药公司——那家多年蝉联“美国最受敬仰的企业”之称的公司——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从头开始干会更加高效。他们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一座旧厂房里成立公司,立志于逐个原子地设计出更好的药物。业界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想大幅增加药效、改变无数患者生命轨迹的目标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无疑是资金的黑洞,自我毁灭的傲慢,狂妄而浮夸的表演,偏离正道的愚蠢。 “你不认为再等5年会更好吗?”公司的创始人、总裁兼首席科学家乔舒亚。博格曾经常被问道。“或许吧,”他这么回答,“但5年之后我们就又晚了5年。” 在他们努力启动资金短缺的公司的那几年问,我见识了他们崇高的志向与激昂的斗志,以及对科学与自我的热忱信念,真是一段激动人心又让人大开眼界的经历。那时对先导化合物的追逐非常激烈,他们不光要对付“默沙东老妈”,更要与学术界一众很好的实验室对决,其中一些实验室由他们自己的科学顾问领导,而顾问们可能会把福泰最珍贵的创意泄露给对手。当博格终于在发表论文上和一位哈佛的对手打成平手后,他说:“我还能接受这个结果,但我更想踩着他的脑袋,把他的鼻子按进土里!” 在生物制药的新秩序里,合作与竞争,瞬息万变。尽管近距离目睹资本与科研的激烈交锋让我颇有不适,但的确是这些力量(而不是利他主义)驱动人们发现了救命的新药,成就了福泰早期的传奇。博格组建了一支由生物学家、化学家、生物物理学家还有计算机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他们才智过人且干劲十足,博格本人则和他的副手跳着踢踏舞般满世界去筹集对抗制药巨头的资金。虽然博格的对手有着远比他雄厚的人力与资金,但博格并不急着直接指挥自己的成员,而是让他们自行组织,允许他们不断失败,直到他们自己找到出路。他自己则为他们设立崇高的目标,振奋他们的士气。 福泰在4年内克服重重困难,证明了他们能在药物发现的最前沿,与制药界的领袖在多个领域同时竞争,最终上市并受华尔街热捧。在福泰成立以前,数百家药企已经雇用了数万位同样富有才华和激情的科学家,投入了数千亿美元的研发资金,然而发现新药依然越来越难。福泰挑战并改变了这种局面,我觉得这是真正有价值的壮举。 这就是我在《十亿美元分子》中讲述的故事。我被福泰的进展所激励,也很高兴《十亿美元分子》一书因深入探索了制药界而广受赞誉。但我也知道我报道的那个“看起来很有前途的创业公司”不是故事的全部,甚至不是故事的主要部分。博格的目标是建立一家制药公司,但是那时候福泰还没有产出新药,甚至离能生产任何药物都很远。对博格以及其他制药公司的领导者而言,组织一个能够研发更好的药物的课题组不算什么,建立一家企业,与世界上不错大的制药公司在最难治愈的疾病上,利用资本市场最复杂的科学技术和风险优选的营销技巧针锋相对,才是他们优选的追求。 我之前记述的仅是战役开始前的遭遇战,而非大战本身。 现代制药业源自20世纪伟大的科学胜利。20世纪40年代以前也有药企与药物,但是那时他们还没有发明积极发现新药和开发新药的方法。那时制药界的利润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为世人所不齿,药厂的工作可以说只是在生产精细化工品。由于他们的产品可能治病,也可能有毒,道德就成了关键的问题。之后,学术界的实验室发展了一种新方法:筛选微生物。制药界因此得以系统地从“好细菌”中收集大量的化学产物,然后将这些化学产物喂给“坏细菌”,根据实验数据筛选出高活性的药物,终于为患者带来了第一代经过主动探索和开发得来的抗生素。 自此之后,竞赛开始了:新的疾病、新的测试策略、商业机会、科学家、医生盟友、声誉与金钱。就像美国其他的所有事情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优选的催化剂。当各家公司都在调整他们的研发力量去解决各种疾病时,政府将他们征召到了战争中。1941年,有传言称纳粹德国已经分离出了可的松,他们的飞行员服用后变得兴奋、无畏。战场上的创伤,以及蔓延在前线和后方的传染病,都需要更好的抗菌药、疫苗、止痛药和手术器具。制药界团结一致,应对医学上的“军备竞赛”。到了20世纪中叶,美国的药企已经不再仅满足于政府的需要,而是大步向前,互相竞争,开发新产品。利润随之而来,华尔街也开始注意制药界。药企们飞速成长,默沙东更成为业界的典范。 博格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诺贝尔奖得主让-马里·莱恩手下做了一轮博士后,之后于1979年加入默沙东。默沙东代表了当时业界的优选水准,他们重视患者,研发能力无人能敌。不过默沙东并不是最能盈利的药企——辉瑞等企业更赚钱——但默沙东在新泽西和费城的研发基地吸引了最有才华的科学家。那里是科学家最向往的地方,制药界金字塔的塔尖。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