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

  • 字数: 4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邓野
  • 出版日期: 2011-11-01
  • 商品条码: 978750972784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19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944-1946年间,抗日战争快要接近尾声,中国即将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为此,在接下来的政府中,国共两党应该居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两党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与谈判。邓野所著的《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就是对这一场长达两年的谈判的发生、发展和终结,进行了全程的跟踪考察,集中论述了国共两党是如何由谈判最终走向战争的。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既有共产党谈判代表周恩来的睿智与无赖,又有国民党谈判代表张治中的坚持与无奈;既有国民党外交苏联背弃中共,又有共产党利用美国施压国府,更有民盟的抗争与无奈,最终,当国共谈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又是哪方打响了三年内战的第一枪?
目录
导论 联合政府的口号与国共关系的最终分野
第一章 国共力量的消长与两党合作基础的演变──联合政府口号的推出
一号作战与国共关系
联合政府口号的推出
联合政府旗帜下的第三方面
中共的两个部署
第二章 联合政府与参加政府
史迪威出局与赫尔利入局
赫尔利斡旋下的国共谈判第一回合
国共策略的调整──两手对两手
赫尔利斡旋下的国共谈判第二回合
第三章 国民大会与解放区代表大会
两党的举措与意图
国共的两个党代会
第三方面的斡旋
中共关于“解代会”的筹备
第四章 中苏谈判与中苏条约──蒋介石的一个政治布局
国民党的政治需要与中苏谈判的提出
雅尔塔决议与中苏谈判的启动
中苏谈判第一阶段
中苏谈判第二阶段
中苏条约的批准与评论
第五章 重庆谈判──背景与条件的转换
两周的较量──日占区的归属与国共版图的重新划分
邀请与应邀
重庆谈判的基础与主题
主题的交锋与两党政治理念的展示
僵持与妥协
各方得失
第六章 国共两军战略方向的选择与展开
中共战略方向的调整
中共各项部署的展开
中共在东北的战略部署
国民党的战略考虑与展开
第七章 苏军的双重性与东北的三角格局
东北行营退出与再入长春
中共东北战略的再调整
国民党与苏军关于东北经济合作的争执
第八章 政治协商会议──背景与条件的再转换
政协会议的国内背景
政协会议的国际背景
政协会议的组成、议题与性质
政协会议前奏曲
五项议题的争论与协议
热议、隐患与结论
第九章 多向与无序的政局
政协会议之后中共关于时局的判断
国共关于整军方案的谈判
国民党对政协协议的不满及其焦点
中苏在东北经济合作问题上继续争执
国共在东北问题上继续争执
反苏反共游行的爆发
第十章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两个僵局的形成
二中全会开幕与主题辩论
国共就两个焦点问题的磋商
二中全会期间的蒋介石
二中全会与国民党内部关系的变化
二中全会的政治后果──两个死结
第十一章 四平决战
三角格局的淡出与东北问题的演变──国共四平对峙的形成
中共关于进占长春的考虑与决策──政治要求之下的军事方针
四平决战与重庆谈判
战局的转折与谈判的转折
关于四平之役的争论与评价
第十二章 最后的谈判──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
停战令与停战条件
中共的部署与反击
最后的谈判
不宣而战
结束语 民国政治的逻辑及其历史局限
民国政治的逻辑与国共关系的转型
民国政治的逻辑与第三方面的生存空间
民国政治的逻辑与马歇尔的赴华使命
民国政治的逻辑及其历史局限
参考资料
摘要
    第一章 国共力量的消长与两党合作基础的演变――联合政府口号的推出 中日战争由国、共、日三个参战方,构成两国三方的战争形式。三方之间,国共两方既合作又对立,双边关系通常是不确定的。 1943年春夏之季,因蒋介石预测日军将北上进攻苏联,为此,蒋曾几度企图对中共陕甘宁边区采取军事行动。这样,国共关系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中共方面称之为第三次反共高潮。当年6月,中共谈判代表周恩来、离开重庆返回延安,国共谈判就此中断。 关于此次政治危机的起因,这样研判:“蒋介石估计欧洲第二战场不易开辟,德再攻莫斯科,日必攻苏,因此调兵遣将准备向我进攻。”毛之所言,就是指一系列战略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对于国共关系构成的影响。毛的意思是,由于欧洲第二战场迟迟未能开辟,为此,德军便可以不受牵制地集中兵力进攻苏联。在德军的猛攻之下,日军便有可能配合德军北上进攻苏联,从而对苏联构成东西两面夹击之势。问题在于:日军一旦北上攻苏,为避免战线过长,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军事行动必然采取收缩态势,放松对国民党军的打击与牵制。这样,蒋介石便可以腾出手来,集中力量解决中共。此即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由来。 在所提出的一系列战略关系当中,事情的源头出自欧洲第二战场未能开辟。 1943年11月21日,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在随后发表的开罗会议公报当中,宣布将澎湖、台湾、东北归还中国,并且规定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接下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晤,在其后发表的德黑兰会议宣言当中,三国宣布将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对德军采取军事行动。此言之意,等于宣布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欧洲第二战场即将开辟,意味着德军将遭到苏军与美英盟军的双重打击,这样,德军的战败实际上已成定局。而在德军将肯定战败的条件下,意味着日军已不可能配合德军北上攻苏。接下来的问题是:在日军将肯定放弃攻苏的条件下,其在中国战场又将采取怎样的战略行动?对此,国共的两位主帅迅速作出各自的研判。 1943年12月10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判断:“自德黑兰会议宣言公布后,暴日自将合理推论,以为联合国全部军力,实际将用于欧洲之前线,如此则中国战区可任暴日机械化空、陆部队集中全力之驰驱矣!而暴日之战略,在未来之一年期间,得先从容解决中国问题,预料不久期内日寇必对华发动一全面之攻势。”…蒋电的意思是,盟军主力投入欧洲第二战场,那么,在东方战场必然削弱对日军的打击与牵制,这样,日军便可“集中全力”在中国战场发动进攻。蒋的结论是:1944年,日军“必对华发动一全面之攻势”。 1943年初,英美宣布取消对华不平等条约,为此,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宣扬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年末,尽管开罗会议宣布将台湾等地归还中国,但蒋却再也兴奋不起来,欧洲第二战场即将开辟,蒋已预感到大祸将至。 此时此刻,蒋之所思与所虑,几乎接近处于的掌握之中。蒋于12月10日致电罗斯福,差不多同一时间,12月16日,致电中共北方局代书记,判断:“开罗会议打击了日本诱降(但未最后放弃),堵塞了蒋介石寻求妥协之门,给与澎湖、台湾、满洲支票,可能招致日寇正面进攻之祸。德黑兰会议肯定开辟欧陆第二战场,与蒋希望快在太平洋反攻相违背。故蒋此次由开罗飞返重庆,不及前次废约之大吹大擂、兴高采烈了。时局于抗日、革命是极为有利的。”废约指英美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毛电所指,就是开罗、德黑兰两个会议与国共的关系。抗战时期,对国民党制订了一个基本政策:要使国民党既不能投降,又不能“剿共”。开罗会、义宣布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这就堵塞了蒋与日本任何妥协的可能。而日本在妥协无望的条件下,则有可能在中国战场对国民党军发动正面进攻,而在日军的正面打击之下,意味着蒋已不可能再掀反共浪潮。这样,毛的两个设想――国民党既不能投降、又不能“剿共”,将全面实现。因此,毛认为时局“极为有利”。 综上所述,根据开罗与德黑兰两个会议,国共两位主帅的结论基本相同。蒋的结论:“预料不久期内日寇必对华发动一全面之攻势”。毛的结论:“可能招致日寇正面进攻之祸”。总之,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时间转入1944年。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