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漂流在时间里的人

漂流在时间里的人

  • 字数: 22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4049804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两度普利策文学奖得主厄普代克的“文学女神”、多届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作家乔伊斯?欧茨科幻新作。 ◎《使女的故事》般的黑色预言! ◎对高科技助力强权的反思和批判触目惊心又发人深省。故事发生在美国,却又对当下的每一个人予以警醒。 ◎珍惜你自由地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才不会被时间和权力的虚无所吞噬。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2039年。彼时,美国已把墨西哥和加拿大收归到自己的版图之下,摇身一变成了北美合众国,极权之风日盛。按照肤色、种姓等级和对国家的忠诚度,人们都被分为三六九等。平平无奇优选不过。过于聪明或是好奇,都不安全。一不小心,就会被标记、被流放甚至被“蒸发”。17岁少女埃德莉安即将高中毕业,却在毕业演讲上因言获罪,被判处“流放四年”,并便被秘密“输送”到80年前的一个无名小镇。表面上,这里的生活相比原来更加宁静而充满温情。换了身份的埃德莉安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甚至继续读起了大学。实际上,却要服从一套严苛非人的指令:不能挑战和质疑,不能生育,无条件服从实时监控。如有违抗,会被立即“蒸发”。但最让人压抑的,却是孑然一身的孤独,和时刻像乌云般笼罩在头顶的巨大恐惧。然而,就是在这个全然孤独之地,她恋爱了……
作者简介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生于1938年,美国当代重要作家。多届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 创作力极为旺盛,以多产而闻名,自处女作短篇小说集《北门畔》(1963)问世以来,迄今已出版100余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诗集、剧本和文学评论等。代表作有《他们》(1969)、《黑水》(1992)、《大瀑布》(2004)等。获奖无数,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1970)、欧·亨利短篇小说奖(1967、1973)、世界奇幻奖(2011)等。
目录
《漂流在时间里的人》无目录
摘要
     删除 DI——“被删除分子”。 如果你被“删除”,你就不再存在。你被“蒸发”了。 你被“删除”的同时,所有的记忆也被“删除”。 个人财产/不动产成为“北美合众国”的资产。 一旦你被终止存在,你的家人,甚至你的孩子,如果有的话,将不得谈及你或以任何方式纪念你。 因为是禁忌,“删除”被避而不谈。但须知作为最严厉的惩罚,“删除”随时可以实施。 被“删除”不等同于被“行刑”。 “行刑”是一种公共教育行为。“行刑”并非国家机密。 出于道德教育的目的,在“联邦行刑教育计划”的支持下,一定比例的行刑被通过电视向大众公开。 (监狱里的行刑室在建造时模仿了医院手术室,死刑犯被狱警绑在轮床上。穿着“医护”白大褂的监狱工作者在上千万个家庭电视观众的注视下,将致命剂量的毒物注入死刑犯的静脉。) (我们家是不看这个的。尽管爸爸已经是“被标记分子”,他的种姓等级也易遭攻击,但每周播到《行刑时分》时爸妈都不让我们开电视。我哥哥罗德里克反对这种“审查”,理由是上学的时候假如老师让在课堂上讨论行刑教育的问题,他就没法参与,还会因与众不同而显得“可疑”——不过这一请求无法说动我们的父母在这种时候打开电视。) “删除”的情形则接近不同,“行刑”意在公开讨论,然而哪怕暗指“删除”都算攻击联邦,可视同“叛国言论”而受到惩处。 我的父亲埃里克·施特罗尔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经当了一段时间“被标记分子”。他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当上了彭斯伯勒医疗中心的住院医生,却被看作科学思想分子受到监视。此类分子被指“为自己着想”——这种名声可不是为人喜闻乐见的。此外,爸爸还受到指控与某被锁定的“颠覆分子”有牵连,该分子后来被逮捕,判了叛国罪;爸爸不过是出于同情,在公园里听了他对一小群人发表的演说,而国土安全局就在此时发动了“扫荡”,逮捕了爸爸和其他人,爸爸的生活从此一落千丈。 他丢掉了住院医生的职位。他虽然拥有医学博士头衔且在儿童肿瘤治疗领域有过专门训练,但他只能当工资微薄的护理员,整个医院都必须对他“另眼相待”,他或许再也不能“重操旧业”了。可是爸爸从未(公开)抱怨过——他运气好,他经常(公开)说,没有给关起来,还好端端地活着。 “被标记分子”时常需要重新交代自己的罪行及所受的惩罚。每逢此刻老爸便深吸一口气,又一次去换取他的灵魂,照他的说法。 可怜的爸爸!他在我们家是老好人,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都没意识到他的心情会有多么糟糕。多么崩溃。 家里达成的共识是,不讨论爸爸所处的境地本身,但我们似乎可以——即没有明文禁止——像谈论某位家庭成员的慢性病那样谈到他作为“被标记分子”的情况,就好比说多发性硬化症或图雷特综合征,或其他什么偶发的怪病。当个“被标记分子”挺丢脸、挺难为情的,还是潜在的危险分子——不过比起更严重的犯罪,这算是轻微的了,承认“被标记分子”算不上是大逆不道。但即便如此,爸爸仍挺身犯了险。 有一段记忆浮现在我脑海,异常清晰且独立,宛若在青天白日下被突然唤起了一场梦魇。有一天只有我们俩在家,爸爸带我上了阁楼,那儿的门一直被用挂锁锁着,如果我没记错;爸爸掀开一块破毯子,从一块松动的地板下取出一包相片,有意思的是,相片上的人我看着感觉很熟悉,但想不起来是谁——“这是你托拜厄斯叔叔,你两岁的时候,他被‘删除’了。” 此时我已十岁,两岁时的记忆已经丢失找不回来了。爸爸声音颤抖,解释道,他“心爱的、莽撞的”弟弟托拜厄斯在读医学院时一直同我们住在一起,后来他协助组织了一次五一节自由演讲游行,之后便被联邦审查局及联邦调查局注意到了。“你托比叔叔”二十三岁那年就是在这座房子里被逮捕、抓走的,接着被判了个莫须有的罪名,然后就被“删除”了。 也就是,“蒸发”了。 那是什么,老爸?——“蒸发”。虽然我知道这会是个伤心的答案,我还是得问。 “就是——走了,宝贝。就像火焰,给吹熄了。” 那时我太小了,留意不到父亲眼里深深的失落。 P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