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洮州拾珠

洮州拾珠

  • 字数: 19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 商品条码: 978752121571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1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甘肃省临潭县是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扶持地区,临潭文学丛书至今已经做了好几年,2021年这批一共有五本,《洮州拾珠》是其中之一,文档共十五万字左右。其中收录了敏奇才、李城等作家的十三篇散文。临潭文化积淀丰厚,文物古迹遍布全县各乡镇,自然景观、人文景点荟萃。作家们用纸上华章见证时代风流人物,歌唱临潭的山水美景;他们用激情和浓彩的笔墨,把临潭淳朴独特的民俗风情、独有的历史文化、众多的人文景观、少量的江淮遗风、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展现在世人眼前。
内容简介
甘肃省临潭县是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扶持地区,临潭文学丛书至今已经做了好几年,2021年这批一共有五本,《洮州拾珠》是其中之一,文档共十五万字左右。其中收录了敏奇才、李城等作家的十三篇散文。临潭文化积淀丰厚,文物古迹遍布全县各乡镇,自然景观、人文景点荟萃。作家们用纸上华章见证时代风流人物,歌唱临潭的山水美景;他们用激情和浓彩的笔墨,把临潭淳朴独特的民俗风情、独有的历史文化、众多的人文景观、少量的江淮遗风、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展现在世人眼前。
作者简介
高众,原名王志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现挂职甘肃省临潭县副县长。发表作品近200万字,著有长篇小说《白衣江湖》,散文随笔集《生如兰花——一位医生的生命与死亡》等。
目录

洮州记忆
依偎河流的城墙
梦里石门
梦也何曾到铁城
旧城往事
洮州在高原
洮州万人扯绳闹元宵节
洮州笔记
在历史中飞翔
洮州访古
回荡在高原之上的马蹄声
临潭回声
洮州丰碑:肋巴佛
摘要
     洮州记忆 边城岁月 1 老家以东十里是旧城,步行的话,翻一座满是梯田的小山就到了。 我在那里上学时感觉旧城很大,满是铺面的巷道深不可测。后来去过外面,就觉得它跟内地城市是没法比的。但我依然喜欢它,喜欢它的沧桑,它的幽深,以及清晨和傍晚弥漫其间的烟火气息。旧城人总是不慌不忙,男人们头戴草帽背着两手,嘴角挂着神秘的微笑。 我的家乡过去叫洮州,是内地到青藏的过渡地带。除了抵御外敌,游牧与农耕、乐于冒险和谨慎守成的人们总会在那里交锋角力,各个山头耸立着烽墩,川地里筑着大大小小的堡子。旧城以东不远又是新城,朱元璋坐了江山就派去大批军队,在一座老城底子上重建的。新城的城墙城门至今保存完整,拍电影的人有时以它为背景,再现金戈铁马、攻城略地的历史风云。 2 旧城却是个人口稠密的富庶之地。 西晋时期,那里是西迁而来的吐谷浑王据守的要地。吐谷浑采取国无常税的开明政策,商人平时自由经商全无滋扰,只在战事当前急需钱粮时才向富商适量征税,那种放水养鱼的做法深得民心,开创了此地商业的兴盛。唐宋时期在旧城设立了茶马司,成为茶马互市的战略要地。虽然三年一次的茶马交接仪式由朝廷官员与番族酋长主持完成,但平时民间的茶马黑市大行其道,东部汉人与西部牧人在袖筒里捏着手指,无须开口就完成了一桩桩大买卖。明代以后,以茶换马的交易带动了其他商品的流通,绸缎布匹、铜铁瓷器、粮食盐巴之类,经旧城源源不断运往青藏牧区,而西部草地的皮毛乳酪、鹿茸麝香等等,又经这里流入内地,旧城便成为各方商客云集、物资堆积如山的商贸口岸。 屯守那里的人大多来自江淮一带,至今他们的后人保留着内地习俗和乡音。为了使洮州成为大明帝国的西部屏障,朝廷将重建新城的内地军士留驻洮州,也将他们的妻儿家眷统统迁往此地。他们伐木造屋,铸剑为犁,既要自食其力,又要忠于职守维护边地的长治久安。东边杨柳依依西边雨雪霏霏,左手收割青稞右手制酪为食,他们被绑缚在那片苍凉贫瘠的土地上,经受着严寒风雪的洗礼,脸膛变得黑红发紫,双手粗糙皲裂,嗓门也粗犷沙哑起来。他们一肚子委屈无处诉说,只编出如泣如诉的“洮州农歌”,一代接一代传唱下去: 正月里来是新年, 我的老家在江南, 自从来到洮州地, 别有天地非人间。 四月里来到夏初, 声声叫的是布谷, 江南已到麦收时, 洮州庄稼才出土…… 面对现实,他们渐渐学会了承受和隐忍,也繁衍出同样善于承受和隐忍的后代,成为边地荒漠遮挡风沙的“防护林”。 3 旧城的藏语名称是哇寨,意思是牧场遗址,见证过那片土地从游牧到农耕的演变,以及屯守者铸剑为犁的使命转换。不过它延续了吐谷浑时期开创的商贸传统,渐渐成为青藏东部的商业重镇。旧城的坐地商户往往白脸大胡子,大多具有波斯和阿拉伯血统,是元代开始陆续从西域各地经商而来的。土著后裔拥有粮庄绸缎铺的也不少,但不如那些人大胆精明。来自内地的汉回移民则勤于务农,虽然环境熏染渐渐重农善贾起来,多数仍不过囤积物资赶赶节会而已。清末旧城优选的一家商户名为万盛王,这家人在旧城的发家史颇有一段传奇经历。 清光绪年间,拉卜楞寺的嘉木样活佛赴北京雍和宫进香,看到有个小伙子面壁描画佛像,一笔一画很是传神,看看人也模样敦厚,活佛就问:年轻人,你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我的拉卜楞寺也在兴建经堂,需要你这样的画匠去帮忙,你愿意跟我去那雪域之地吗?我会多给你一些报酬的。小伙子答道:我是青海人,名叫旺秀,我画佛像可不是为了挣钱。看到大活佛一脸期待的样子,接着他又加了一句:只要我的师父点头,我就跟您去吧,拉卜楞离我家也不远了,算是回家。嘉木样活佛便求得他师父的同意,带他回到了土门关外的拉卜楞寺。 那名叫旺秀的年轻画匠不负厚望,将拉卜楞寺经堂里的佛像画得跟雍和宫的一样精美。待壁画完成的时候,嘉木样活佛就付给他一笔可观的报酬,叮嘱道:任务完成了,你年纪也不小了,带着银子赶快成家立业去吧。临别时活佛还说,年轻人,以你的功德,将来肯定会有福报的。 旺秀找了个叫卓玛的当地女人,结婚生子。两个儿子长大的时候旺秀去世了,小儿子在拉卜楞寺当了僧人,大儿子名叫成子,开始学着经商做生意。那成子跟父亲一样也是个诚实厚道之人,有一年,有个西藏王爷扛着沉甸甸的牛皮袋来找他,说有急事去办,麻烦将东西寄存一下,等他回来再取。成子点头答应,将皮袋推到床铺底下。可是到了第二年还没有人来取,第三年也没来,小伙子就想,那袋子里是什么货物呢,时间长了会不会坏掉?于是打开来看,结果大吃一惊:满满一皮袋竟然全是银子。他原封未动,照样扎牢袋口,小心地藏到床下。就那样过了好多年,那个王爷才来取他寄放的东西,成子从床下拽出皮袋,里面的银子一颗不少,完完整整交给王爷。王爷感激不尽,硬是将半皮袋银子留下作为答谢。 成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