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湖畔仰浪集

湖畔仰浪集

  • 字数: 22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 作者: 罗时进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063694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的学术与人生
内容简介
《湖畔仰浪集》为“凤凰枝文丛”之一种,收录罗时进先生数年来所作的随笔和学术短札50余篇。书名中“仰浪”二字取自范仲淹《太湖》诗“有浪仰山高,无风还练静”,作者长居苏州石湖之畔,推窗便可见浩渺的太湖,故而将文集命名为《湖畔仰浪集》,一则体现太湖之宏阔浩瀚,三万六千顷,“无风”之时少,“有浪”乃其常态;二则此理与人生之道一也。全书所收随笔因时间跨度很大,文心与笔风颇有不同,分为“追忆师友”“却顾来径”“教育观察”“学林晬语”“期刊随感”“艺苑夕拾”等辑,为读者全方位展现了古代文学研究名家罗时进先生的学术人生。
作者简介
罗时进 1956 年生,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唐代文学卷》(第三版)副主编、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苏省江南文脉研究工程学术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献学研究、地域与家族文化研究。出版《唐诗演进论》《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 240 多篇。研究成果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目录
001前言
第一辑追忆师友
003忆“梦苕庵”寓所授课
——纪念钱仲联先生百年诞辰
013世纪学者钱仲联先生的最后时刻
017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望的学术丰碑
024他心中有中国古典学术的大棋局
032永远明亮的学术之光
——纪念台湾有名文史研究家罗联添先生
041“老派”的芮和师先生
046梦回四十年前
——悼应启后先生
053“窗外枯荣份外事,只争春夏与秋冬”
——追思文献学家瞿冠群先生
060一路松音伴足音
——谈赵昌平先生其人与治学
068才学凌云,操介清修
——追思王英志先生
075为了纯粹的学术
——悼陆林先生
第二辑却顾来径
083“教语文”的父亲和“旗杆巷”旧居
090“栽竹轩”与我的学术成长
101我经历的一九七八年高考
106三十年,我和《文学遗产》一起走过
115四十三年后“回家”散记
124选择?证据?积累
136——古典文学学习和研究随笔
我书架上的神明:个人阅读目前的五部书
第三辑教育观察
147人文学科是一种天然的存在
153真正的学术如何得到辩护?
160去除竞争性科研的虚幻光圈
167去行政化改革必须“化知为行”
171博士教育:用什么来保证质量?
177学位制度改革,路向何方?
184师生关系为何失范?
191作为一面镜子的民国教材
198教材增删,应该缓行
第四辑学林晬语
205初七亦是阳会日
——释“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210“苏州”意象增添了唐诗之美
214《清明》并非唐人诗
217江南文化家族累世婚姻与文学“濡化”
224从战斗的到文论的《点将录》
230清诗整理研究工作亟待推进
236拾甓取椽续红楼
241吴文化知识谱系建构之议
第五辑期刊随感
251坚持富有“中国经验”的学术表达理念
256学术媒体是学术良知的收藏者
259高校学报应有独自定位和存在感
265《学桴》:中国大学学报的标志性开端
274《文学评论》:小变即成大雅
279江海汇流,巨澜致远
——与《江海学刊》交往印象记
284学术期刊,不妨印些“抽印本”
289平易写作,让阅读变得苍白
295阅读是一种沉静的力量
第六辑艺苑夕拾
305印象花莲
310重提才女周炼霞
315平生兴味在砚池
320“仁者”本真是“乐山”
——谈“苏州人看南京”
324一桥横贯,天堑通途
——谈“苏州与南通”
329“年方五六”是多大岁数?
333遥忆东瀛“老学生”
33880年代大学生活的真实影像
摘要
     忆“梦苕庵”寓所授课 ——纪念钱仲联先生百年诞辰 我自1996年考入钱师门下追随其杖履,有幸在呈现20世纪国学研究很好风光的“梦苕庵”寓所听先生讲授博士课程。在我的印象中,88岁的先生身体非常健朗,记忆力仍惊人的清晰,思维之敏捷也超乎想象。也许先生意识到我们这一届是他的晚年入室弟子,上课时总想讲得更多些,让薪火再一次传递,用智慧点燃我们的思想。那两年在“梦苕庵”寓所上课,我们跟着先生,从明清走到近代。明清诗文研究,是先生后期开辟的重要学术方向,也是在国内学术界占据领先地位的领域。能师从先生学习和研究明清诗文,真是我们的幸福!在课上,他每次就一个专门话题,滔滔不绝地展开,便成为一场学术盛宴,而叙述文学史实,随手拈出的文学史料,极为具体翔实;提出史论、评点人物,简要明确,如老吏断狱;即兴吟诵作品,则如铜琵铁板、裂石穿云的高唱。这一切,都让我们折服不已,也让我们受用不尽。 器大而弘持论独到 在治学方面,钱师一直要求学生论史衡文要有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不要“矮子看场,随人起哄”。当年作《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便直言“汪国垣先生《光宣诗坛点将录》,以‘同光体’为极峰之点将录也,鄙意不能苟同”,再作《近百年词坛点将录》,亦径称“联中岁为词,实为门外,惟不向疆村门下乞残膏剩馥,差可自信。因试拟此《近百年词坛点将录》,与海内词流商榷”。在教学中,先生也是器大而弘,议论风生,随时评点,持论独到。 每次上课,除了先生准备好讲的问题外,我和同门马卫中、赵杏根都会提一些问题向先生请教,而先生总是施施洋洋、穷源竞委地展开论述。1996年11月20日课上,我向先生请教:“有清近三百年,最能代表清代诗风特点的作家是谁?”先生道:“过去有人说清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袁枚。此话一说出自太炎先生,一说出自赵熙(尧生),但太炎先生集中似无此言,赵熙集中也未见此论。相比较而言,太炎不太会真心将袁枚抬得这样高,而赵熙的才子性情一如袁枚,也和袁枚一样小说、戏剧、诗兼擅,故赵熙评袁,就有可能。另外,清代末年樊樊山也说自己的诗能够代表清代,俞曲园的诗也被石遗先生给予高度评价,但他们的诗都不能作为清诗的代表。” 先生认为,对“最能代表清代诗风特点的作家”,其评价的标准应该是“有所继承,重在创新”。如此才能表现出清朝人的独特面貌,写出的诗算是清朝人自己的诗。以此衡量,可以说近三百年中,只有龚自珍拥有有代表性。后来诗界革命派学龚,康、梁学龚,南社也有不少人学龚,可见其影响。先生的这一分析给我们的印象很深,尤其“有所继承,重在创新”的评价标准中,有先生治学的独到精神在。其大师风采,也正在这八字之中。 在明清作家的艺术评鉴中,钱师挥斥方遒,充满自信,而眼光如炬,出语吐珠。在他的文学视野中,注意将作家其人其文统一起来研究,但从不以人废诗,以人废文,坚持站在文学的立场上研究文学,评诗论文,因此手眼往往与一般评论者不同。对阮大铖的评价便是一个典型例证。阮氏明天启时附魏忠贤党,福王朝为兵部尚书,镇压异己,对东林、复社诸人立意报复,大兴党狱,其人为士林不齿,但又确实颇有才华,诗文俱佳,尤擅词曲。先生在1992年为江苏古籍出版社编选《明清诗精选》时,就选入了阮大铖《看杏花宿瑕仲山馆微雨》等五首,在所有入编作家中选诗最多。1997年3月20日课上,先生专门讲到阮大铖,认为评论这类作家,道德标准固然重要,但艺术的客观标准也是不可忽略的。阮大铖诗学倾向赞成陶、谢一路,且得王、孟意趣,能用千锤百炼的方法来写自然之景,故诗境甚好。除山水诗外,他也有一些表现抗清内容的作品,这些都值得系统研究。先生还提示,常常与阮大铖并提的马士英和其妹夫杨文骢诗画皆好,在晚明文学史和艺术目前都占有一定地位,亦有研究价值。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晚明历史和文学的研究已经渐渐热起来了,但明确对阮大铖的文学创作持充分肯定态度的学者很少,钱先生对阮氏的评论几如空谷足音。先生希望我们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但十多年过去了,我个人在唐宋诗文以及清代江南文化家族与文学发展关系的课题上来回操练,一直没有将这个重要的晚明文学题目拿起来做。此时打开先生授学笔记,不禁愧叹再三。P3-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