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孤独到深处

孤独到深处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 作者: 季羡林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461566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9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季羡林精品散文精选。孤独不是必须要容忍的结果,而是一种忠于自我的选择。 2.贾平凹、杨澜、白岩松、金庸、林青霞诚意推荐! 钱文忠、胡适、臧克家、钟敬文、乐黛云、梁文道、雷文涛等倾情推荐! 3.语文新课标重点篇目全新收录。 季式散文在所有名家入选义务教育教材中一直居于首位。是语文中考高选篇的重要来源。本书收录《我的童年》《怀念母亲》《清塘荷韵》《幽径悲剧》等多篇入选义务教育教材、全国高考试题文章,帮助学生解决写作难题。 4.央视《朗读者》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柴剑虹动情朗诵本书名篇《在敦煌》,献给可爱的“敦煌人”,感动无数读者。 5.跨时两年,精心编辑 遵从作者原稿,还原真实的季羡林;文字仅将少数不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和出版要求作以修改,提升阅读体验。 精选作者1933—2006年创作的文字,选篇贯穿其整个写作生涯。 收录季式35篇精品散文,新增《我和东坡词》等季式选集中不常有的经典篇目。一位内在从容坦然的孤行者文字。虽处孤闷,也得自在;虽游孤境,也得自由。讲述关于成长、苦难、生活、自然、旅行、孤独,从踽踽独行自小离家学习的《我的童年》,到体悟世态苦难万相的《夜来香开花的时候》《母与子》;从日常当下的一花一物《幽径悲剧》,到行者无疆的事物《大觉寺》《在敦煌》,字字无不展现着季羡林先生的真挚朴实,分享给每一位独自行走的你。 6.研磨孤独,终得自在。于纷繁的嚣尘邂逅季羡林先生的孤独时光,收获一份更加无畏从容的人生。
内容简介
繁华落尽是孤独。在98年的生命历程中,季羡林并不排斥孤独,他在深深的孤独里发现另一片天地。本书中,季羡林告诉你孤独深处有什么,以及如何与孤独对话,在孤独里遇见生命的欢喜,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孤独是人人都需要面对的,唯有勇敢面对,才能将消极的情绪转换为生命能量,拥有圆满的人生。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曾留德十年,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精通多种文字,尤其是吐火罗文,是世界上少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北京大学专享终身教授,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留下“三辞桂冠”的美誉。 先生为人天真,处世通透;其文章冲淡平实,富含生命的哲理,生活的趣味,一生遵守己心,与猫为伴,醉心学问,不为外物所扰,愿这份淡然与自在分享给每一位行路人。
目录
壹 告别慈母,踽踽独行
我的童年
不安定的小学和中学
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二年生活
回到祖国
我的处女作
我的第一位老师
贰 人间百态,皆是滋味
神牛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母与子
老人
两个乞丐
两个小孩子
难忘的一家人
我的女房东
叁 花开如火,也如寂寞
寂寞
回忆
槐花
我和东坡词
加德满都的狗
幽径悲剧
乌鸦和鸽子
肆 见识天地,行者无疆
表的喜剧
大觉寺
游小三峡
美人松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在敦煌
伍 心装万物,自在独行
黄昏
清塘荷韵
听雨(一)
春归燕园
晨趣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摘要
     我的童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十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优选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梁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脚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蜷,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优选的享受,优选的愉快。 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年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欢喜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