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1917年3月 改变世界的一个月
字数: 302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美)威尔·英格伦
出版日期: 2022-07-01
商品条码: 978752174215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416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
¥7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获奖作者威尔·英格伦经典历史叙事作品,以精彩的笔法展现:在1917年3月这个关键性的时间点——美国决定加入“一战”,俄国是拥抱革命,并巧妙地将美国和俄国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揭示了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领导者、士兵、和平主义者、活动家、革命者和反动者是如何对历史进行预测、决策,并最终改变了美俄两个国家,决定20世纪的世界格局的。 ★作者认为,在复杂的历史事件中,人们被一种天真、充满希望的梦想俘虏。几乎所有关于战争的预测都被证明是错误的。战争并未像威尔逊希望的那样,让世界为民主创造安全,也没有引领世界走向新秩序……通过这本书的写作,他“愿下个世纪因理性的决策而不同以往”,对当今世界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以非常戏剧性的叙事手法和和极富文学性的笔触还原历史场景,让人身临其境;深入挖掘大量与本书主题相关的报刊、档案资料、私人书信、日记等资料,带领读者走入时人的内心,生动刻画他们的思考、个性甚至缺陷,在重塑一战时期政治的风云变幻,也重现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威尔逊总统的压力、犹豫、自大与吝啬,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颓败与惶恐,年旬六旬的西奥多·罗斯福的激进,作为首位国会女议员珍妮特·兰琦,引起的轰动和争议…… ★《纽约邮报》《华盛顿邮报》《图书馆杂志》《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波士顿环球报》《出版人周刊》等各大荐书榜单赞誉推荐。 ----------------- 阅读此书时,你将穿梭于这对世界历史至关重要的一个月之中。在此过程中,你会了解到海量信息,这些信息的传达方式不仅平易近人,更引人入胜。威尔·恩格伦的写作太过优秀,以至于你在不经意间就深陷其中。这惊人的31天所包含彻头彻尾的戏剧性推动着你,让你能够流畅地阅读他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的事实。华盛顿和彼得格勒两个城市发生的历史故事构成了这本书的骨架,同时,远方的德国柏林、古巴哈瓦那等地也为整个故事贡献了戏剧化的一幕。 在高尔夫球场上,伍德罗·威尔逊或许正在思考20世纪重要的决定之一——美国是否要宣布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西奥多·罗斯福,年近六旬,但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复当年,他批判政府过于软弱,自告奋勇组建投入一战的志愿师,捕杀最危险的海洋猎物蝠鲼;美国首位国会女议员珍妮特·兰琦,她对选举权运动的参与、一战决策的投票等行动,以及她的性别,在华盛顿政局中引起巨大轰动和争议;驻外记者门肯,他在一战期间访问了柏林,并记录下来这座城市——柏林没有预想中的混乱,平静得出奇,看不到战争的疯狂与宣泄…… 这是一本精彩纷呈的书,介绍了一个世纪前的这个关键的月份,通过众多细节塑造了1917年参与历史走向的众多人物,使他们的思考、个性生动地得以展现。从事学术研究的历史学家还是好奇的读者,都可一观此书。威尔·恩格伦德引人入胜的叙述风格将引导你去了解,发生在1917年3月的事件如何在今天仍然产生着影响;事实上,在我们这个问题重重的时代尤为如此。
内容简介
1917年3月5日,伍德罗·威尔逊在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讲中宣布:“我们不再是一群乡巴佬了。”他在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发表这番讲话,当时俄国革命一触即发。面对欧洲的混乱和动荡,威尔逊决心让美国摆脱自建国以来就定义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孤立主义,并在塑造新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仅仅10天后,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结束了长达3个世纪的王朝,使俄国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期,最终为苏联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短短几周内,在威尔逊的敦促下,国会投票决定对德国宣战,确立了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新角色,以及向海外传播美国理想的承诺。然而在国内,它仍然是一个存在种族隔离条款的国家,非洲裔美国人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全力拼搏。美国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和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奔走。各行业劳资冲突不断。作为随后战争的后果,美国和俄国忍受了一个世纪的警惕和敌意,这种警惕和敌意一直持续到今天。 《1917年3月》以令人折服的全新分析重新审视了这些动荡事件及其后果。普利策奖获奖记者威尔·英格伦利用俄国和美国历史见证者的日记、回忆录、口述历史和报纸报道,对这个改变世界诸多大国命运的月份进行了颇为详细、富有质感的描述。《1917年3月》讲述了当年的士兵、和平主义者、活动家、革命者和反动者对历史的预测,展示了他们的成败得失如何构 成我们复杂的现代世界的起源故事。
作者简介
〔美〕威尔·英格伦(Will Englund) 美国记者、作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是《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多次以通讯记者的身份前往莫斯科调查,对俄罗斯追踪报道20年,并对各种话题、历史有深入研究和报道。作品曾获普利策奖。 他通过对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互联网档案馆、耶鲁大学图书馆、美国国家第二档案馆等机构和网站广泛查阅、搜集到的大量与本书主题相关的报刊、档案资料、私人书信、日记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这本书。
目录
编写说明Ⅰ
第1章“上吧!”001
第2章“反文明罪行”025
第3章“肥沃的泥土,腐败的落叶”042
第4章“你们这帮家伙要蹲大牢了”061
第5章“我们必须在后面推啊推”078
第6章“他们认为:革命到来之日,即是尸山血海之时”092
第7章“边缘地带”107
第8章“我不要,先生,老板”126
第9章“一种令人身临其境的愉悦氛围”140
第10章“我们正坐在火山口上”157
第11章“哥萨克们驱着马儿,到处横冲直撞”172
第12章“为了让全人类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190
第13章“除了不幸的生命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205
第14章“伟大的世界解放运动领袖”218
第15章“您衣兜里揣着一支小手枪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233
第16章“如同一条发洪水的河流一般”252
第17章“痛斥一场地震”267
第18章“表面上装作很爱国”284
第19章“日子好过起来”300
第20章“盖子一直被捂得紧紧的”312
第21章“当人类世界因战争而疯狂的时候”324
第22章“历史会认为你是对的”341
致谢355
注释361
参考书目395
摘要
第1章 “上吧!” “你们得去看看存放在那里的藏书。”尼古拉说。 “我们刚下船。”列昂道。 “快去看看。那些藏书是免费阅读的,而且彻夜开放阅览。” “我们3点钟就起来了。” “它们读起来棒极了。这就是美国,你会见识到的。” 他们照办了。列昂、娜塔莎和他们的两个儿子——此时他们疲惫不堪、心烦意乱——将自己的纽约之行的首站定为亚斯特坊广场附近的公共图书馆。“看看这个国家提供了些啥,”尼古拉喊道,“想象一下吧!” 列昂名叫列昂·托洛茨基(Leon Trotsky)——职业为革命家,此君逃离沙俄帝国的魔爪后,先后遭到奥地利、法国和西班牙的驱逐。尼古拉的名字是尼古拉·布哈林(Nikolai Bukharin),他比托洛茨基早到美国几个月。这位28岁的编辑热情似火,经营着一份号召人们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报刊《新世界报》(俄文作NovyMir),出版发行地位于圣马克广场的一座赤褐色砂石建筑内。由于远隔重洋,再加上1914 年开始的世界大战将欧洲弄得支离破碎,革命的准备工作难以开展。现在两人终于安全相会了,可以开始有条不紊地为俄国革命做准备了。革命迟早会到来,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还有大量的筹备工作要做。当前的时间为1917年1月。 在纽约,社会主义者随处可见,但托洛茨基认为他们不够凶悍。有车阶级是哪类社会主义者呢?他很赞同纽约是资本的堡垒——它在资本主义走向更高阶段的道路上一马当先——的观点,马克思应当也是这么认为的,资本主义者反而不这样想。托洛茨基对“定居在敌人心脏地带”的想法欣赏有加。 “在纽约,社会主义革命是我的专享事业,”他日后写道,“在那些日子里,我干的事儿和私酒商人一样无可指责。” 但是,他们还是在布朗克斯区的维斯大道找到了住处。公寓配有几盏电灯、一个煤气炉、一间浴室、一部电话(谢廖沙和列夫这两个男孩对它爱不释手)、一部电梯,甚至还有一条用于倾倒垃圾的坡道。管理员是个黑人,手脚不太干净,但他的作案对象是房东,不是租客——托洛茨基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此事时带着赞许。两个男孩都上了学,很快学会了英语,热爱着这座远离硝烟的喧嚣都市的一切。 纽约的物质生活实在是太富足了,何况还有强有力的改革运动推动着它向前发展。但托洛茨基不为所动。他在《新世界报》上写道:“我离开了在血泊中打滚的欧洲,但我是带着一种信仰,一种革命即将到来的坚定信仰离开的。当我踏上这片历史悠久的新大陆的时候,接近不曾为民主‘幻象’所迷惑。” 你不能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改变自己的主张。你必须砸烂整个旧制度,再砸烂整个旧世界。你需要的是一场革命。欧洲可以说已被世界大战折腾得虚弱无力。大战已然加速了历史进程。无论纽约的幻象多么诱人,欧洲才是未来。 就这样,当儿子们每天无师自通地从布朗克斯的新朋友那里学到近期新的俚语时,职业革命家先生乘着“区间特快”列车从第174大街前往亚斯特坊广场。他更愿意将纽约抽象地理解为“一座单调而虚幻的城市,资本主义自主性的体现,这里的街道是立体主义的结晶,这里的道德哲学是美元的哲学”。他曾写过自己想扮成衣衫褴褛的老者在圣马克广场的垃圾桶内翻找腐烂面包皮,以这种方式观察这座城市,但他只是想想,并未实施。他并不热衷个人观察这种事。“纽约之所以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它比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适合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 那么,1917年的前几个月纽约到底发生了哪些事?粮食骚乱是其中之一。托洛茨基注意到了这件事,但他并未利用它来煽动暴力,而是选了别的事。一系列综合因素导致了粮食的普遍短缺,接下来粮价便顺理成章地被人抬高。如果遥远的欧洲没有战争,这事也不会发生。与此同时,自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起,美欧之间的贸易蓬勃发展,财富如潮水般涌入纽约。1913—1916年,美国的出口总额从23亿美元激增至43亿美元。而到了1917年,这个数字已达63亿美元,当年美国的贸易顺差超过30亿美元。美国对英出口额比对德出口额要高上1000倍。 战火已在欧洲燃烧了31个月——这场旷日持久的暴力冲突的严重程度堪称少有。正如某个俄国人所说,战争狂魔已将整个欧洲大陆奴役。从比利时到瑞士,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数百万人身心受创,还有数百万人命赴黄泉。就连阿尔卑斯山南麓地区——这片土地被工业时代的高爆炸得支离破碎——亦被祸及。然而在纽约,四季仍在轮回交替,阳光依旧明媚无比,各式各样的人——不安分的人、爱吵架的人、温良敦厚的人、野心勃勃的人——的生活也仍在继续。对于他们而言,战争只是远隔重洋的壮观场景。但大西洋真的宽广到无垠的地步吗?在美国人看来,世界的痛苦与在大洋彼岸安然度日的他们无缘,但这样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 毫无疑问,这座城市是个杂乱无章的矛盾结合体。全世界优选的摩天大厦——57层高,于4年前落成的伍尔沃斯大楼——矗立在这里,而下东区那层层叠叠的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