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问道·田园耕读

问道·田园耕读

  • 字数: 11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5-11-01
  • 商品条码: 978756137491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6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张剑峰主编的《问道田园耕读》从宏观的文化概念和耕读文化的现象上展示“耕读”这一主题,并深入民间寻访耕读传家的印迹,于筑舍编篱、行住坐卧、山居饮食、田园养生中细细品味自在、恬静的耕读生活。本书是继《问道?茶之书》后的另一本新作,全彩印刷,精美田园、山居图片与文字交相呼应,引人入胜。
目录
田园耕读序
寻彼南山 悠然采菊
晴耕雨读 琴剑与归——琴剑逍人访谈录
布衣清庐可听雨——熊厚音访谈录
筑舍南山 白云满屋
君子谦谦 行止有节
文房清供
被褐怀玉 广袖飘飘
居山晴雨集
摘要
    性本爱山丘
    开门见山是敞阔,篱下见山则是另一种豁然开朗。
    苏东坡的诗学解释,原本精妙,但不自然。“初不用意,而景与意会”――同样适用于“开门见山”的情形。山坳里的农家,半山腰上的小庙,无一不有“开门见山”的清旷意境,但“篱下见山”是随意,不是清旷,不是任何一种带有文化潜意识的暗指。
    陶渊明打开屋门,缓步出院。再打开围拱着篱笆的柴门,走出门外。出了两重门,他依然对屋前坐南的大山熟视无睹。、他往东向的篱笆外走去,此处一地的菊花盛开,点染绚烂。他采菊一朵,正欲返身归屋之际,忽而于眼角余光扫得身侧的大山峰峦。他抚须一怔,又微笑着拈菊而去。
    还有一种说法,可能更接近于常理。陶渊明打开屋门,缓步出院。径直走向东篱,这里有几株他手植的菊花。他拔弄花枝、洒扫庭院,偶尔闲步采菊,悠然自得。闲适间,举目远眺,大山如一座巨屏,恍然面前。
    陶渊明究竟过了几重门,有没有望见山?他究竟是在院内,还是在院外看到了“南山”?“东篱”之外,那座“南山”究竟是放眼可望的外物名山,还是深藏于心的险峻丘壑?
    烟云杳霭有无间
    有人说南山即指庐山,亦有人讲南山实指终南山,还有人故作高明地讲,“南山”只是泛指南边的山,并无确指。地理方位的泛指,这样的解释,如果用于“东篱”,也一样简便易行。篱笆,更不是什么庐山篱笆与终南山篱笆之分,是确切无疑的泛指。东篱和南山,r或者仅仅是一种方位上的意象,并无深意与确指吧。
    但只需要一张白纸、一支铅笔,稍做一番“好事”之举,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套用于东篱和南山,用地理方位来泛写的解释,瞬间就可推翻。如果东篱和南山,是指东边的篱笆和南边的山脉,这样的搭配,绝不可能“悠然见山”。在篱笆里的人,只能右侧视,才看得见山;在篱笆外的人,也只能左侧视,才看得见山,都不是直视可见的。那么,再换一种方向来考察。如果东篱和南山,是指东向的篱笆和南向的山脉,这样的搭配,仍然不可能“悠然见山”。无论怎样搭配,篱笆与山脉,始终都未能平行于同一界面,脖子始终需要左扭或右扭一下,去侧视山脉,这谈何“悠然”?
    无论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南登庐山”,还是江西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南山即庐山的说法,似乎总是要可信一些。但这品质传千年的“定论”,仍然解决不了“扭头看山不悠然”的难题。早年长于小说写作,晚年埋首文物研究的沈从文先生,将唐代以来惯用的“终南捷径”之说,提前到了东晋。他考证出,“南山”实乃终南山。从史料到书法,从文物到“二重证据法”,他的结论不得不让人信服。
    P8-1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