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 字数: 9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刘忠范 等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3549585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小学语文4年级同步阅读 精选课本中的作家作品 激发想象和求知欲,培养科学兴趣和爱好
内容简介

你知道纳米是什么吗?火星到底能住人吗?鸟儿和恐龙又有什么关系?快进入科学的世界一探究竟吧!本书由《科普时报》原总编辑尹传红主编,收录了刘忠范、卞毓麟、郑永春、王倩、冯伟民、徐星等国内名科学家及科普作家的经典科普作品。除了入选小学课本的《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外,本书汇聚了太空探索、自然世界、人类生活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目录

科学阅读的人生启迪/尹传红
第一辑前沿纵览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刘忠范
引力波之谜/甘本祓
气象卫星智擒台风的秘密/曹静
量子计算机是什么?/高博
当病毒成了人类的战俘/顾卓雅
钻冰取火/郭友钊
人机智能问答/王元卓陆源
第二辑太空探索
火星,中国来了!/郑永春
巨镜“韦布”今秋凌霄/卞毓麟
话说“水星七杰”——年前美国载人航天这样起步/卞毓麟
火星车的“火”/贾阳
恒星爆炸时,地球安全吗?——超新星爆发如何影响地球生命/李鉴
月球探秘/王倩
第三辑自然巡礼
108张虎皮
隐藏的创新大师/李峥嵘
树木古年轮的神奇指示作用/冯伟民
企鹅岛和海豹滩/金雷
黑弹树棒棒糖里的象和蜂/刘华杰
鸟儿是恐龙变的吗/叶剑徐星
芍药殿春风/祁云枝
守护南海珊瑚林/赵致真
我是紫薇,但不是格格/韩静华
第四辑生活解码
冰雪盛会/赵致真
大数据能胜过人的经验吗?/程萍
印象派的点彩法和梵高的向日葵/张文虎
灵机一动是哪儿在“动”?/王明宇
细胞如何传递“情报”?/王欣
应对新灾难:先与脆弱/尹传红
 

摘要
     引力波之谜 甘本祓 举世惊艳 2016年的春节为何分外热闹?因为2016年2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会同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0)科学合作组织(LSC)的科学家,在华盛顿国家媒体俱乐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人类首次从地面直接成功地探测到了引力波! 早在100年前的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就预言了它。 UGO实验室执行主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莱兹在新闻发布会上异常激动地说: 我们探测到了引力波!我们做到了!……这也是 首次听到宇宙通过引力波与我们的对话,在这之前,我们都听不见……对弓l力波的直接探测,实现了50年前就定下的伟大目标:直接探测难以捕捉的事物,更好地理解宇宙。我们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发表100周年之际,完美地续写了爱因斯坦的传奇。 LSC发言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天文物理学家冈萨雷斯接着说:“这项探测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引力波天文研究不再是纸上谈兵。我们能‘听’到引力波,从而就能‘听’到宇宙,这是引力波最令人欣赏之处!” 探测引力波事件发生在2015年9月14日9时50分45秒(世界协调时间)。该波从南方来,先经过美国利文斯顿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后经过汉福德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只差7毫秒,与光速扫过两台的时间相符。信号波形相同,频段一致,信号频率范围为35~250赫兹。据此断定是同一波。为防误判,科学家们又经过了5个月的分析、研究、鉴别,最终肯定了探测成果的可靠性,这才慎重地公之于众。 这个引力波是由两个黑洞的碰撞与合并时产生的。它俩各自的质量分别相当于太阳质量的36倍和29倍。按说,它们合并后的质量应是两者质量相加,即65倍太阳质量。但事实却是:合并的黑洞质量只有62倍太阳质量。那还有3倍太阳质量呢?是它俩旋近、合并之际,转化为引力波辐射到宇宙中去了。 这是人类第一次探测到引力波,也是首次直接证实了黑洞的存在,亦是首次测得两个黑洞的碰撞与合并。可谓一箭三雕、意义非凡!有人说:“这是一项划时代的成就!”还有一些人说:“应把2016年称为引力波世纪元年!” 为将此事载人史册,特将其定名为:GW150914。其中,GW是引力波的英文字头缩写,后面就是测到它的日期:2015年9月14日。 按说,人们对“引力”二字并不陌生,早在17世纪,物理祖师爷牛顿就已讲过,那就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万有引力定律。且不论是否因为苹果掉下来砸了牛顿的头,才促使他思考,但人们却早已形成共识:人之所以能站在地球上、而没有被抛上天,就是地心引力的功劳。可是,过了300多年,在“引力”之后,又加上一个“波”字,为什么人们就如此惊艳呢?下面就来揭开这个谜。 大师预言 这事,归根到底都是因为爱因斯坦的“异想天开”所致。想当初,在瑞士首都伯尔尼的国家专利局,担任三级技术员的26岁的毛头小伙爱因斯坦,敢于挑战权威、大胆创新,于1905年发表了狭义相对论,推翻了绝对空间、绝对时间、质量与能量无关和以太说等经典物理学的一系列旧观念,建立了现代物理学的一系列新观念,却留了一个引力问题悬而未决。于是,他又十年磨一剑,于1915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推出了引力场方程,建立了引力的新观念。这个新观念的核心,就是把引力用时空弯曲来解释。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是因为太阳的巨大质量,使太阳周围的时空发生了弯曲。 1916年6月,爱因斯坦在《普鲁士科学院会刊》(物理数学卷)上发表文章,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1918年2月,爱因斯坦又在该刊发表文章,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引力波观点。那么,什么是引力波呢?既然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时空弯曲,那么引力波当然就是弯曲时空的波动。由于这种波动相对较弱,因此科学家把它称为“时空涟漪”,英文为“ripples of space—time”。 P5-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