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
字数: 175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者: 王晓艳
出版日期: 2020-12-01
商品条码: 9787517092384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64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45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国内精神分析学派资深心理咨询师王晓艳代表作品,我们都曾受过伤,也有治愈自己的良方,写给每一位因心灵困厄而受苦的你。
内容简介
原生家庭的伤痛,既普遍又深刻。本书依据精神分析的人格发展理论,论及什么样的养育促进人格的发展,什么样的养育带来发展的停滞,以及由此带来的情绪、人际关系、自体统整方面的问题.让读者不断的自我察觉,找到、看见进而修复童年创伤,重启人格的成长,完成心理的跃迁和生命的拓展。
作者简介
王晓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助理心理师,中德班学员,上海市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拥有十余年健康管理机构及心理服务机构从业经验。
目录
第一章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1·1 0~1岁:依恋与安全感
1·2 2~3岁:自主性与羞耻心
1·3 4~6岁:三元关系里的冲突与竞争
1·4 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迷乱与探索
1·5 心理之病:在先天气质与后天创伤之间
第二章 化解生命中的情绪,掌管自己的生命模式
2·1 一条叫“抑郁”的黑狗
2·2 焦虑:从崩解焦虑到超我焦虑
2·3 匮乏之苦与分享之痛:从嫉羡到嫉妒
2·4 无法控制的愤怒
2·5 情绪的狂暴与情感的隔离
第三章 爱的能力:如何正常地爱和被爱
3·1 你是真的独立,还是无法走进亲密关系
3·2 为什么我们彼此相爱,却又彼此伤害
3·3 亲密关系里的“强迫性重复”
3·4 沟而不通:伴侣间的沟通困境
3·5 家庭关系中的“三角关系”
第四章 自我的探索与建立
4·1 群体之中,我想做个“隐形人”
4·2 无法独立的“妈宝男”
4·3 “学霸”的自负与自卑
4·4 “中国式好人”总是习惯攻击自身
4·5 追名逐利背后的“自我迷失”
第五章 完整成长:我们此生都在成为自己
5·1 从依赖到迈向独立
5·2 自体的发展
5·3 自我的发展
5·4 客体关系的发展
5·5 哀悼丧失,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摘要
第一章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小婴儿被剪断脐带,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虽然他在身体上完成了与母亲的分离,从母婴的融合状态中独立了出来,但他对母亲的依赖远未结束,心理上的分化也尚未开始。 一株幼苗的成长,因着不同的种子,在普遍性需求的基础上,应给予特定的照料。越稚嫩,越需要悉心的呵护,才能让其成长得足够强大,去抵抗风雨;受伤越早、伤得越重,越容易发育不良,也越难面对外界的挑战。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先天气质和后天养育的错综交织,形成了成年以后的人格,而我们的人格水平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走向。心理之病,本质上是人格之病;心理之苦,本质上是情绪之苦。伤在哪里,痛在哪里;伤得越深,病得越深。 0~1岁:依恋与安全感 从动物界的划分来说,人类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但和其他一些生下不久就能站立行走的哺乳动物相比,人类新生儿只能算是“半成品”。想象一下刚出生的婴儿,平均体重3公斤,平均身高50厘米,脑部尚未发育成熟,几乎没有抵抗能力,非常脆弱娇嫩,根本无法独立存活。 婴儿出生的第一年,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 一岁时,他们的体重大约会增至9公斤,约是出生时的3倍;身高一般会增长到75厘米,约是出生时的1.5倍;他们的脑部在迅速发育,脑的重量约是出生时的2.5倍。同时,感知觉和动作能力也在迅速发展。 他们通过眼、耳、鼻、舌、身(触觉)来了解和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他们从无力的仰卧到翻身、坐着、爬行、站立、行走;五指逐渐分化,能够更灵活和协调地抓握物体;性格开始萌芽,关于自身身体的体像也开始慢慢建立;从无意识的交流发展到有意识的交流,从咿呀学语到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开始发展出对重要他人的依恋,并能够分化出对熟悉程度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 总之,婴儿在这短暂而高速发育的第一年,在为他们的“自我”塑造,并进入由语言所构建的人类社会,做着最基础且重要的准备。而对于“接近依赖”的稚嫩婴儿,能否有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以及稳定可靠、促进成长的依恋关系,对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有名的依恋理论,他由生物的本能行为出发,论及了“依恋行为”,即婴儿向主要照料者(通常为母亲)靠近并保持亲密距离这一存活和安全的基本需要。 于是,便有两条路径由此展开——照料者是否能够提供婴儿所需的“养育行为”,是帮助婴儿顺利度过其特定的发育“敏感期”,还是带来了程度不一的创伤,甚至是毁灭性的伤害。 作为“安全基地”的依恋对象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基本的安全感。作为社会性的人,我们毕生都要生活在或近或远的人际关系中,于是,人际间的安全感便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最初的安全感,则来源于我们的主要照料者。 约翰·鲍比的重要合作者,被称为“依恋理论之母”的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曾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过有名的“陌生情境实验”(被试者为1岁左右的婴儿及其母亲),并发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其中,安全型依恋的婴儿能够将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在安全范围内自由地探索外部世界,分离时他们会不安,但当与母亲重聚时,他们又能够从联结中得到安抚。也就是说,他们能够亲密,能够分离,也能够重聚。尤其是重聚时的表现,更能呈现出其安全型依恋的特征。 沃尔夫(De Wolff)等人的研究显示,安全型依恋的婴儿的母亲,对婴儿的态度积极,能够与婴儿的情绪同步,对婴儿发出的信号能够敏感地做出恰当的回应,她们还会常常引导婴儿的行为。 而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则呈现出对依恋的漠不关心,不论母亲在与不在,他们似乎都无动于衷,而是不停地探索外部世界。他们看似独立而平静,但在分离的场景中,他们的心率是加快的,并且其皮质醇(压力荷尔蒙)水平明显高于安全型依恋的婴儿。 P1-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