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自愈 成年人崩溃自救指南

自愈 成年人崩溃自救指南

  • 字数: 16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美)菲尔·施图茨,(美)巴里·米歇尔斯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3178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别再分析我的10000个崩溃原因,快,教我怎么做! ★ 恐惧、焦虑、暴躁、消沉、丧失意志……在每个令人崩溃的瞬间,“自愈”或许是每个成年人不得不面对的选项。 ★ 二位作者均拥有超过35年的心理咨询丰富经验。他们的客户名单包括奥斯卡奖得主、知名作家、好莱坞演员、制片人、企业CEO和众多创意界人士。 ★ 手把手教你自愈方法,用工具联结修复自我的能量——将甩不掉的恐惧、焦虑和暴躁,转化为勇气、自信和创造力 ★ 本书所讲中的“工具”操作浅显易懂、操作简单、目的明确,在充分了解工具的原理之后,只需按步骤执行,你就能轻松掌握它们。 ★ 每章末尾均独立提炼了该项工具的用途、何时适用以及方法概要——在每个崩溃时刻,翻翻这个“自愈工具箱”,找到自己内心的答案。
内容简介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崩溃只需一个瞬间,自我修复的过程却无比漫长。焦虑感、不安全感、受打击后的无力感、自我怀疑和否定……当崩溃情绪席卷而来时,我们试过挖掘童年经历,分析性格成因,寻求他人的安慰,也学习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或许,我们更需要一些单刀直入的办法——找出自愈的直接路径。这本书正为此而来。二位作者均为执业经验超过35年的心理学专家,他们共同开发了一套快速且有效的自我成长技巧。在书中,他们结合自身经历及多年诊疗经验,精准提炼出5项以结果为导向、让人们重新掌控生活的心理自愈法,并以“工具”来称呼它们(它们像工具一样可以拿来即用),意在帮助人们找回勇气、创造力和意志力。这些工具不再仅仅停留在心理分析的层面,而是具体到每一个操作步骤,并具备充分的案例依据。无论你是因为压力大,无法有效管理情绪、掌控生活,难以平衡工作和生活而崩溃,还是希望将事业、人际关系和个人幸福感提升到新高度,你均可以从这5项工具里找到答案。在充分了解工具的原理之后,只需按步骤执行,你就能轻松掌握它们。
作者简介
毕业于纽约城市大学,并在纽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早年间曾在雷克岛监狱任精神病学医生,后在纽约开办自己的私人诊所。1982年将诊所迁到洛杉矶,此后长期于洛杉矶从事心理治疗工作。;.;毕业于哈佛大学,并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南加州大学获得社会工作硕士学位。1986年,在洛杉矶开办私人精神诊疗所。现于洛杉矶从事心理学临床实践研究。
目录
01一种解决问题的全新方式
02工具一:逆转渴望
舒适圈
更高动力:前进的动力
工具:逆转渴望
“逆转渴望”的其他用途
03工具二:积极的爱
迷宫
对公平的期待
更高动力:流溢之爱
工具:积极的爱
“积极的爱”的其他用途
04工具三:内在权威
不安全感的代价
影子
更高动力:自我表达
工具:内在权威
“内在权威”的其他用途
05工具四:感恩之流
乌云
负面思维的代价
为什么负面思维如此强大?
更高动力:感恩
工具:感恩之流
“感恩之流”的其他用途
06工具五:危机
你相信存在“神奇事物”吗?
“免责”的代价
无孔不入的敌人
更高动力:意志力
工具:危机
“危机”的其他用途
07对更高动力的信念
一场地震摧毁了我的理性主义信仰体系
我把优选的朋友当成了敌手
08新视界结出的硕果
新灵性的三个支柱
治愈一个病态的社会
无声革命的武器
现在,看你的了
致谢
摘要
     01 一种解决问题的全新方式 罗伯塔是我接收过的一位心理治疗求询者,她让我头一次觉得十五分钟的咨询对求询者来说接近无效。她在来找我的时候带着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希望不再继续沉溺于男友对她不忠的臆想里。“我翻看他的信息、盘问他一些细节,有时甚至开车到他的住处去监视他。虽然从未发现过什么,但我就是无法阻止自己的这种行为。”一开始,我认为她的问题很好解释:当她还是个孩子时,她的父亲突然抛弃了家庭,所以她即便现在已经20多岁了,却仍然害怕被遗弃。但在我深入挖掘她的情况之前,她盯着我的眼睛祈求道:“告诉我,我如何才能停止胡思乱想。别再探究我为什么没有安全感了,那纯粹是在浪费我的时间和金钱,因为我早就知道这一点了。” 如果罗伯塔现在来找我,我会为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感到兴奋,也明确知道应该如何帮助她。但那次咨询发生在二十五年前,那时我还是一个新手心理治疗师。当时,我只觉得她的诉求像一支利箭射穿了我,令我无言以对。 我没有埋怨自己。那时候,我刚刚用两年时间充分学习了每一条已有的心理治疗实践理论。但是,摄入的信息越多,我就越不满足。我觉得那些理论都脱离了实际,无法真正解决正在遭遇麻烦、需要帮助的人的问题。凭直觉,我感到自己并没有学会如何直面像罗伯塔这样的求询者提出的诉求。 我想,这项能力可能无法从书本中获取,也许只能从与同行的面对面咨询中学到。我与我的两位导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仅十分了解我,也有多年的临床经验。所以,他们应当有办法回应那些诉求。 我向他们描述了罗伯塔的需求,得到的回答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他们对此也毫无办法。更糟的是,那些在我看来甚为合理的诉求,却被他们视为求询者自身问题的一部分。他们使用了很多临床术语来诊断罗伯塔:“情绪冲动”且“逆反…‘渴求即时满足”。他们警告我,如果我试图满足她的迫切需要,那么她就会要求更多。 他们一致建议我引导她回溯童年时代,这样我们可以找出最初导致她产生这种强迫观念的缘由。我告诉他们,她已经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胡思乱想。他们回答说,父亲的抛弃并非真正的原因。“你应该进一步深挖她的童年。”我受够了这种敷衍的说辞,以前我就听说过——每次只要求询者提出了一个直接的诉求,治疗师就会将问题甩回去,告诉他/她需要“更深入的挖掘”。这其实只是他们用来掩盖真相的把戏而已:当求询者需要即时帮助时,治疗师其实无能为力。我不仅觉得失望,还隐隐预感我的导师的观点其实代表了整个心理治疗行业——我从来没有听过其他的说法。我一时竟不知道该向谁求助。 之后,很幸运,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遇到了一位和我一样不接受现有理论体系的精神病学家。“这个人会真正回答你的问题,而且我保证,你以前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回答。”这位专家当时正在举办一系列研讨会,我当即决定去参加下一场。就这样,我遇到了菲尔·施图茨博士,也就是本书的合著者。 那场研讨会改变了我的执业方式——以及我的人生。 菲尔的思维方式非常新颖。更重要的是,直觉告诉我,他的想法都是正确的。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位聚焦于解决方法而非心理问题本身的心理治疗师,他坚信人类具备解决自身问题的潜力。事实上,他对心理问题的观点与我接受的教育接近相反。他并不认为这些问题会成为求询者的障碍,相反,他将它们视为开启潜能的机遇。 刚开始的时候,我对此表示怀疑,因为我以前也听到过“将问题转化为机遇”的说法,但没人能解释清楚到底该如何做,而菲尔却能使之明确化、具体化——你需要通过某些简单有力的技巧来挖掘隐藏的潜力,而且这些技巧人人都可以使用。 他将这些技巧称为“工具”。 研讨会结束的时候,我走出会场,兴奋得快要飞起来了——不仅因为我找到了可以切实帮助人们的工具,更因为菲尔的态度:他将他的经历、他的理论及他的工具公之于众。他并不要求我们全盘接受他的说法,只是坚持要我们真正地使用这些工具,并且自行总结出这些工具的功用。他甚至发出挑战,让我们去证明他是错的。他的勇气——或者说是疯狂,也可能二者兼有——深深震撼了我。但无论如何,这对我的影响是催化性的,令我感觉仿佛在持有传统教条观点的同行中快要窒息时,突然呼吸到了新鲜空气。我甚至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些同行躲在一道高墙之后,这道高墙由纷繁复杂的理论构成,密不透风,没有任何人觉得需要检验或者亲自体察这些理论。 在研讨会上,我只学到了一种工具,但我在会后立刻认真地付诸实践。我迫不及待想要将这个工具交到罗伯塔手上。我确信,这比深挖她的过去更有帮助。在第二次咨询中,我说:“当你开始胡思乱想时,你可以做这些事。”然后我交给了她这项工具(后面我会详细阐释)。让我惊讶的是,她在接过工具后马上就能开始使用。更令我惊喜的是,这个方法奏效了。我的同行们都错了:向罗伯塔提供即时的帮助并不会让她更加不满足和不成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