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三国风云 三国鼎立

三国风云 三国鼎立

  • 字数: 31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 作者: 蓝水飞舟
  • 出版日期: 2021-11-01
  • 商品条码: 978751439499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三国风云》是一部讲述三国历史的通俗历史作品。本书涵盖了从公元184年—公元280年将近100年间发生的历史故事,共分为四卷——《群雄逐鹿》《三分天下》《三国鼎立》《三家归晋》,以史料为基础,以人物与事件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运用现代人喜欢阅读的轻松活泼的语言,以小说的笔法和诙谐幽默的风格书写一个精彩有料的三国。本书全景式书写了三国时期的帝王将相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也有奸诈狡猾的卑鄙小人,同时也对战争谋略、政治斗争、人物心理等进行了充分的着墨。作者通过对三国历史的分析、梳理与归纳,以人性洞察历史,深度挖掘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感,解开了历史事件的背后之谜,也体现了个体复杂的人性对历史发展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让我们更深刻地去认识和理解那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三国风云.三国鼎立》从曹丕称帝写起,到孙权病逝于建业止。这一时期是三国的成熟期,先后建立起魏、蜀、吴三个政权,正式开启了三国鼎立的统治格局。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魏、蜀、吴三个政权从内政到外交,从战争到和平,从明争到暗算,每一步都步步惊心:不管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还是斗智斗勇的外交场合,处处都隐藏和渗透着阴谋与暗算,而参与其中的既有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也有奸诈狡猾的卑鄙小人。国家的博弈,个人的斗争,战争与权谋的撞击,目不暇接,险象环生。
作者简介
蓝水飞舟,本名郑光爱,广东湛江人,毕业于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青年历史研究者,熟读三国史十余载,专注于三国史的深入研究,尤其对三国人物的认识颇为独到。
目录
序言 001
第一章 改朝换代 001
第二章 刘备的损失 017
第三章 称帝建国 022
第四章 夷陵之战 028
第五章 最后的交代 050
第六章 曹丕的梦想 061
第七章 南中平定战 067
第八章 开启新时代 078
第九章 北伐 089
第十章 新形势下的斗争 120
第十一章 内外斗争 132
第十二章 高度自治的辽东 154
第十三章 最后的选择 170
第十四章 蒋琬执政 196
第十五章 帝王的享乐 205
第十六章 平定辽东 214
第十七章 曹叡托孤 232
第十八章 埋下隐患 246
第十九章 曹爽伐蜀 257
第二十章 南鲁党争 275
第二十一章 高平陵之变 293
第二十二章 恩怨情仇 324
第二十三章 最后的安排 331
摘要
     第一章改朝换代 曹操病逝洛阳,死者长已矣!曹操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不管后人怎么样评价他,他依然是曹操。 曹操病逝前,派驿马急召曹彰来洛阳。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举动,如果曹操想向儿子交代后事,第一人选也应该是王世子曹丕,可是为什么不召见曹丕而召见曹彰呢?当时,曹丕留守邺城,曹彰镇守长安,从地理位置上来讲,邺城离洛阳更近一点,那么曹操为什么“舍近求远”急召曹彰来洛阳呢?可以推断,曹操很有可能是有一些隐秘,想单独向曹彰透露。 曹彰接到曹操的急召命令,就知道大事不好了。曹彰知道,父亲从汉中撤兵后让他镇守长安,就是为了满足他当大将的愿望。如今,他刚与父亲分别还不满一年,父亲就派驿马急召他来洛阳,这意味着父亲可能是得了重病,也很有可能是想见他最后一面! 如果曹操不是自知时日不多了,那他肯定不会派驿马把镇守前线军事重镇的曹彰急召回来的。所以,曹彰一接到曹操的命令,马上从长安星夜急赶回洛阳。但是,曹彰还在半路上时,曹操就已经病逝了。 曹彰从长安赶到洛阳时,才得知父亲病逝的消息。听闻此噩耗,曹彰留下了伤心的眼泪。这些年来,曹操日渐衰老,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而曹彰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曹彰擦干眼泪,率领人马进入洛阳城内吊丧…… 危机处理 曹操在洛阳去世后,其丧事是由谏议大夫贾逵主持。当时,曹操突然病逝,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由于曹丕远在邺城,所以有人担心曹操之死引起时局动荡,建议把曹操的死讯压住,秘不发丧。但是,贾逵并不同意这个建议,认为秘不发丧反而会引起众人的猜疑,堵塞各地消息更容易引发政治危机。 于是,贾逵坚持调派使者到各地去发丧,向各地长官通知曹操的死讯,并让他们都来洛阳吊丧哀悼魏王。各地长官吊丧后,贾逵就令他们各自返回任上,不得擅自离开驻地。与此同时,贾逵也命令各支部队原地待命,没有命令不得私自离开。不过,青州兵团听闻曹操已经死了,便不听贾逵的指挥,他们敲着鼓擅自离开了驻地。 青州兵团原本就是曹操改编黄巾军而组建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其军队成员军事素质低下,军纪一向很差。在宛城之战曹操被张绣偷袭溃败之际,青州兵甚至趁火打劫友军,幸得于禁出兵征讨才把他们镇住。所以,这支部队得知曹操的死讯后,便不服从管理,骚动起来。 众人看见青州兵一批批地走散了,认为应当马上禁止这种无视军纪的行为,如果青州兵再不服从的话,就马上出兵征讨他们。 贾逵认为魏王已殡,继嗣的曹丕还未拥立成为新王,此时处理骚乱的优选办法还是进行安抚,不宜大动干戈。贾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了众人,接着发了一篇长檄给青州兵,告诫他们要遵守军纪军规,自我约束,不能乱来,否则后果自负。同时,贾逵也发了一篇公文到各地方,让当地官员为回家的青州兵提供粮食给予关照,不要为难他们。贾逵通过恩威并施的手段处理了这个棘手问题,如此一来这场骚动才没演变成一场兵变。 这场骚动平息了下去,但有人因此觉得外地人不可靠,建议不能让非沛国和谯县的人担任各地方长官,只任用籍贯是沛国和谯县的人(曹操是沛国谯县人)。说实在话,这个建议好比某一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坏人,就否定这个地方的所有人。 这个“任人唯亲”的建议一提出来,魏郡太守徐宣就严词反驳:“现在远近统一,人人都忠诚守节,为什么要将地方长官都换成沛国和谯县人呢?如果你们这样做,必然会伤了忠义之士的心!”事后,曹丕听了这话十分赞赏徐宣,由衷地赞叹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社稷之臣啊!” 话说曹彰进入洛阳后,向贾逵问道:“先王的玺绶放在哪里?”曹彰作为一个驰骋疆场的猛将,这些年来他在外领兵作战,更加知道父亲曹操所创下的基业是多么来之不易了。 贾逵正颜厉色地答道:“世子在邺城,国家已经有了储君。先王的玺绶,不是君侯您所应当问的事情!” 曹彰听闻此言,知道理亏,无言以对,不敢再问。 据《魏略》记载,曹彰事后曾经对曹植说道:“先王病逝前召见我,是想立你继位的。”曹植听了急忙摇手说道:“这不可以!难道你没有看见袁氏兄弟的结局吗?”这一则记载的真伪难以判断,但从侧面反映出曹彰是不热衷于争夺王位的,而曹植也已经对王位的归属权有了清醒的认识。 为了让权力继承顺利地和平过渡,贾逵有条不紊地安排善后之事,统筹兼顾各方面事宜。贾逵负责办理曹操的丧事,待曹操的遗体入殓后,便与夏侯尚一起护送曹操的棺柩回邺城。 远在邺城的曹丕,他更加想不到父亲曹操会病死在外地。作为曹魏集团专享指定的继承人,曹丕对继承家业并没有感到安心。曹丕继承了曹操多疑的性格,尽管他在夺储之争中胜出,但他还是时刻提防他的兄弟觊觎父亲的王位。当然,曹魏集团的文臣武将们是明白曹丕的心思的。此时曹操已死,他们的效忠对象就是曹丕了,并会尽其所能地拥护曹丕登上王位,而实际也是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贾逵等人把曹操的棺柩运回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