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重走 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重走 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 字数: 4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杨潇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3217937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70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一个青年作家徒步重走联大西迁路,从自己的处境出发,回到历史现场,在一场非典型的公路旅行里,还原80年前一群西南联大年轻人“在路上”的故事—— 1938年2月19日到4月28日,抗战第一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穿越西南腹地前往大后方;80年后,2018年4月8日到5月17日,36岁告别职业生活、处于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家杨潇,重启这趟1600公里的穿越之行。他从自我的处境出发,回到历史现场,摆脱孤独和忧虑。一个人在路上,也是一代人在路上。 ★ 关于西南联大的新书写,讲述流动中的西南联大,从抗战第一年写起,聚焦历史和人的细节,面对动荡的时局、未知的前程、远方的家人,他们如何选择? 西南联大的历史不只是昆明八年。本书从“七七事变”后的平津写起,到长沙临时大学的建立,再到战火迫使一众师生徒步深入西南腹地,直至抵达昆明。闻一多、袁复礼、黄钰生、曾昭抡、李继侗、穆旦……在国家和自我的危机时刻,留守还是西迁?读书还是参战?徒步还是搭船?他们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如何处理思想与行动的关系? ★ 在充满不确定的年代,疫情带来深刻变化之时,“重游”国内,发现“在地”, 通过亲身的生命体验,感受可以触摸的真实世界—— 通过作者第一视角的叙述,我们得以听鸟叫、虫鸣,看牛羊、花草,在河流、岩壁、古桥间,与沿途的各类人群交谈,领略中国南部的人文、风光。作者换一种观看方式,将目光转向国内,用脚丈量广袤真实的大地,通过亲身的生命经验,认知可以触摸的真实世界,寻找自我的真实体验。在这样一个变化迭起的年代,本书是一个珍贵的启发和教育。 ★ 单读书系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在一条徐霞客与林则徐走过的路上,重新找寻属于中国人的“行走”,开启全新的“寻路之年”—— 单读首次推出长篇非虚构,从徐霞客,到林则徐,再到西南联大,这条路见证了中国人的行走历史与寻路之旅。在这条路上,我们再一次开启一个“寻路之年”。
内容简介
这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一个青年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年,处于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长路。现实中非典型的公路徒步与历史上知识人的流亡之旅交织、对话、共振,层累的、不同的“中国”缓缓浮现。杨潇带着海量的史料积累与强大的问题意识,与沿途遇见的人交流,与西南的人文风光交流,与那个遥远的动荡时代交流。在两个不确定的年代,在国家与个人的危机时刻,我们用真实的生命体验,追问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开启一个全新的“寻路之年”。
作者简介
杨潇,记者、作家,背包客。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Esquire》。 2013年一2014年哈佛尼曼学者,作品两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三次获腾讯华语传媒年度盛典单项奖。
目录
i序一代路而言李海鹏
v序二一次神游易社强(John Israel)
1出发:公路徒步的意义
I临时大学
13第一章
长沙:和平的最后一瞥
25第二章
长沙:我们都是丧家之犬
40第三章
长沙:车夫、四十九标、甜酒冲蛋
56第四章
在南岳:我见证了中国吸收欧洲成就最后的伟大日子
77第五章
长沙:青年之路
94第六章
长沙:听部长口吻似乎嫌搬得太早
109第七章
长沙:临时大学如何万岁?
II湘
129第八章
长沙-益阳:不是水,想改河道?
143第九章
益阳-军山铺:公路上的美眷
155第十章
常德:生命似异实同
176第十一章
常德-桃源:气圆滴气扁滴
185第十二章
桃源-桃花源:陶渊明撒了个大谎
200第十三章
桃花源-郑家驿-茶庵铺:临时大学大,还是军官学校大?
210第十四章
茶庵铺-毛家溪-官庄:鸡既鸣兮我不留
219第十五章官庄-楠木铺-沅陵:雄心与现实感
234第十六章
楠木铺-沅陵:土匪今晚就到
256第十七章
沅陵:故都在雪里
270第十八章
沅陵:这里黄昏实在令人心地柔弱
294第十九章
沅陵-芷江:几个烧红的故事
309第二十章
芷江-晃县:一个浪费惊人的世纪III黔
337第二十一章
晃县-玉屏:重建一座小小的石头城
361第二十二章
玉屏-青溪-镇远:铁厂、城墙和可爱的人民
378第二十三章
在镇远:两种时间观
393第二十四章
镇远-施秉-黄平:传说中的鹅翅膀
407第二十五章
黄平-重安:公路的意志
423第二十六章
重安-炉山-凯里:天上的师傅地上的师傅
435第二十七章
凯里-贵定-贵阳:神秘的缘分
445第二十八章
在贵阳:艺术或宗教的逃难
465第二十九章
贵阳-安顺:优选的一位无言的朋友
484第三十章
安顺-镇宁-黄果树:景致太好了,不去看的是汉奸
494第三十一章
黄果树-关岭:被“近代化”的西南山水
505第三十二章
关岭-永宁:吃饭的人都走了
515第三十三章
永宁-晴隆:沿途最惊险的一幕
530第三十四章
晴隆-普安-盘县:不牢靠的记忆
551第三十五章
盘县-富源:人生百年,也只是转瞬间的事
IV滇
569第三十六章
富源:我们到云南了!云南是富庶的地方呵!
586第三十七章
富源-曲靖-马龙:与风神同行
603第三十八章
马龙-马过河-杨林-大板桥:把你自己投入进去
620第三十九章
大板桥-昆明:诸位此时的神情不是还要向前走吗
641尾声: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摘要
     出发:公路徒步的意义 这个42升的登山包比我想的要小,塞进一件冲锋衣,一条速干裤,两套贴身换洗衣物,一件防晒衬衫和一双拖鞋,就只剩下一小半空间。拖鞋不是非带不可,但不知为什么,当我想象接下来的公路徒步旅行时,眼前总会出现暴雨倾盆、溪河涨水,我卷起裤管、换上拖鞋、小心翼翼穿越被淹道路的画面。 我计划从长沙一路向西,以徒步为主的方式横穿湘西、贵州,然后到达云南昆明。这是八十年前一支特殊行军团的路线——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沦陷,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下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2月,临大师生分三路再迁云南,其中,由近300名男生和11位教授及助教(五位教授包括清华的闻一多、李继侗、袁复礼,北大的曾昭抡,南开的黄钰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徒步1600公里,最终抵达昆明,与另两路师生会合,组成有名的西南联合大学。 如今西南联大早已成为不折不扣的传奇故事,人们熟知那些灿若星河的大师,熟知他们抱着讲义跑警报的轶事,甚至熟知他们的各种怪癖;同时人们也怀念着联大师生对学术自由的捍卫,怀念他们对知识和教养的尊重,怀念他们的理想主义——2018年1月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提醒着我们,八十年过去了,人们对传奇的热情并未消退,仍在借它找寻慰藉,或者浇胸中块垒。关于联大在昆明的八年(1938年4月一1946年7月),不论大众叙事,还是学术研究,都已汗牛充栋,这很好理解,因为这八年太重要了,也太长了,长到足够一所大学变成一座“民主堡垒”。比较起来,为什么要关心八十年前一次仅仅持续了两个月余的行军? 很简单,因为那是传奇的起点。旅行作家保罗·索鲁(Paul Theroux)曾经抱怨,为什么那么多书,从一开头就把读者放到异国他乡,却不负责带领他前往?How did you get there?没错,你是怎么抵达那儿的?当我面对“西南联大”这四个字时,问自己的正是这个问题:How did they get there?这所学校是如何在战乱中点滴成形的?迢迢长路,他们又是如何抵达昆明的? 每个人都对“路”有自己的记忆和情感,而抗战第一年正是中国人的“寻路之年”。平津沦陷后,大批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南下,以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家为例,他们从北平出发,把中国所有的铁路都走了一段,从天津起,一家老小上下舟车16次,进出旅店12次,“所为的是回到自己的后方”。等到战火在长三角延烧,上海、南京相继陷落,汉口、长沙又成了“后方的前方”,大批人口要向真正的大后方——西南的川滇黔三省撤退了。 西进从来不是坦途。长江水道有三峡天险,陆路方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路险难行,元初修筑的由湖广通达云南的“普安道”在很长时间内是沟通西南与中原最重要(有时是专享畅通的)的驿路,当年朱元璋30万大军西征云南、徐霞客从贵阳西行游历(比湘黔滇旅行团的徒步恰好早了整整三百年)、林则徐两次人滇就职,走的都是这条路,更不必提往来的马帮、赴京赶考的学子和被贬谪边地的官员。甚至到了1938年,有时候为了抄近道,湘黔滇旅行团也要踩着坑坑洼洼的石头,走上一段驿路。不过在1938年,不论是林徽因梁思成,还是湘黔滇旅行团,和徐霞客们相比至少有一个优势:1937年3月,从南京到昆明的京滇公路已经全线打通。 京滇公路全线打通意味着国民政府“统一化”政策往前迈进一大步。中国大陆过往研究,多将“统一化”斥为蒋介石与半独立的西南军阀争夺权势,借追击红军之机修筑公路,将势力伸向西南腹地,但论者往往忽视了“统一化”对于国家认同及抗战所发挥的作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时,中国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国民政府实际控制范围仅限于长江下游诸省,在“统一化”政策的推动下,西南地方军阀势力逐渐削弱,或与中央政府加强合作,1936年1月,蒋介石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亲自督率军队,不断‘追剿’,一面‘剿匪’,一面将向来不统一的川、滇、黔三省统一起来,奠定我们国家生命的根基,以为复兴民族最后之根据地”。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