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类未来细思量——科学与人文百题

人类未来细思量——科学与人文百题

  • 字数: 37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卞毓麟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4398484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5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前进,向着火星》《遥想1980年,“星星”诞生时》《阿西莫夫的人生为何值得一读》……本书所选科学与人文类作品百篇,散见于40年来诸多报章。它们在书中未予分类,而以见报先后逆向排序:近期新发表者排在最前,最早面世的排到最后。
作者简介
卞毓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顾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等。著译科普图书30余种,发表科普和科学文化类文章约700篇。作品屡获重量、省部级奖。
目录
作者前言
人类未来细思量
前进,向着火星
凝视星空让人们彼此更亲近
说文解数形散神敛
——小议谈祥柏的数学科普
遥想1980年,“星星”诞生时
话说“水星七杰”
——60年前美国载人航天这样起步
闲说拉普拉斯的《宇宙体系论》
以科学眼观世界名画
这亚原子世界的绘景美妙如初
爱丁顿不会发疯的
提出简单的问题,寻求简单的答案
他激励所有人挑战自己和未知
——霍金的人生和宇宙
阿西莫夫的人生为何值得一读
话说恬淡悠阅
期待我国的“元科普”力作
《南雍骊珠》小记
何为成材之道?没有标准模式的
答案
科普佳作如何达到真与美的境界
从朱光亚先生的一封短信说起
——忆“科学大师佳作系列”兼怀张跃进君
又遇溶溶先生
怀汤翁而念郭公
要跨越多少河流,才能找到路
琐忆科幻的“开路小工”
毕竟好书有人识
异国夜话埃含尔
回望至善先生的《我是编辑》
美矣哉,“生命需要创造!”
“读书日”侃莎翁
闲话“谁更聪明”
许多往事令我感怀
太空授课开启中国科普梦
串联天文邮票寻觅方寸之妙
人类向往“登火”
人类当如何拯救文明
——从《生态经济》
当科学成为时尚,天空会不会更蓝
别忽视那些星空下的仰望
日食与书缘
阿西莫夫又来了
守望5分钟的壮观
探寻天文望远镜的成长足迹
沟通科学与人文
——《追星》创作的理念
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
——《追星》创作的实践
三只眼睛看世界
冥王星能否留住宝座
——太阳系行星家族究竟有多少成员
科普应该如此
——兼说“原来如此”丛书
相邀共探云汉
——读《紫金山天文台史》
他的目光总是注视远方
“驯化”火星十步走
“初生婴儿有什么用”
像文光那样
牵着科学的手一起玩
难忘的生日礼物
以邮票之美悟数学之妙
《科学救国之梦》外篇
艺林散叶和张冠李戴
从霍金到罗塞达碑
“王者”之象与敬业精神
抄书和偷听
不知疲倦的科普巨匠
——阿西莫夫精神永在
科普界的“发球员”与“二传手”
真诚的卡尔·萨根
探索地外文明的意义
三只眼睛的卡尔·萨根
苍穹中的“冥神”
宇航员太空访“哈勃”
“虎”思
“最成功的科学普及家”
——从“卡尔·萨根纪念站”谈起
一份晚报的天文佳话
日全食,20世纪最后一次
彗星真谛
《世界间的战争》和探索火星生命
探索火星生命的意义
想起了勒威耶和亚当斯
——纪念海王星发现150周年
“科普道德”随想四则
《诗人的末路》偶注
宇宙无中心
星座与命运能扯到一起吗?
对贯彻“加强科普工作若干意见”的几
点想法
科普与社会安定
从“彗木相撞”到“闰八月”
我看“科海新大陆丛书”
说“笑”
马克·吐温和哈雷彗星
纪念孔子诞辰之误
——兼说北京建都纪念
数字杂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科学注
——甲戊中秋偶成
月月隔河相望年年七夕相会
太阳系的边界在哪里?
端午漫思
恐龙、陨石及社会文明
火箭和《星条旗》的故事
牛顿和伏尔泰
闲话元日诗
哥伦布和“新大陆”
话说《科学词汇及其来历》
雪莱夫妇·弗兰肯斯坦·机器人
不朽的阿两莫夫
明月几时休把酒问光环
从耶稣诞生到“乔托”号冒险
——三月十三日,“乔托”号抵达最接近
彗核的地方
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
还是女儿?
摘要
     《人类未来》英文原有名On the Future:Prospects for Humanity,中文书名简洁有余,蕴藉稍逊,翻译实属不易。 未来,有近未来和远未来之谓。但“近”和“远”总是相对的,本书所言究竟是多远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又该是何等模样? 此题无标准答案。对人类未来之预判见仁见智,因人而异。作者马丁·里斯之学养与才识,决定了本书的品格与风貌。里斯是英国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生于1942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967年在丹尼斯·西阿玛指导下取得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题为《射电源和星系际介质中的物理过程》。西阿玛是一位难得的导师,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学生,包括《时间简史》的作者、“轮椅天才”斯蒂芬·霍金,还有不久前刚去世的约翰·巴罗(其多种著作已有中文版)。 20世纪60年代,里斯的学术生涯起步之际,正值国际上天文学新发现势如井喷之时,这为他提供了不错的用武之地。里斯研究成果丰硕,1992年当选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长(任期两年,不得连任),1995年至今任皇家天文学家,2004年=~2012年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2005年至2010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此外,他还是多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人类未来》立足科学,思考人类的现状与未来,探究人类应当如何选择自己该走的路。作者在导言中写道:“本书描述了一些关于未来的希望、恐惧和推测。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并让我们这个日益脆弱的世界维持至长远的未来,关键在于加快某些技术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技术的过度运用。人类面临的挑战将是巨大而艰巨的。我将对此提出一些个人观点——谨以科学家(天文学家),同时也是人类中的一名焦虑者的身份。” 里斯的这本书涉猎广泛,思路明晰:当前世界一未来科技一放眼宇宙一哲学探究一把握机遇。相应地,全书分设5章。 第1章“深入人类世纪”,分析当下世界的一些潜在危机,包括能源、核威胁、气候变化等:第2章“人类在地球上的未来”,预测生物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与风险:第3章“宇宙视角下的人类”,探讨宇宙背景中的地球、太空旅行、“新人类纪元”、外星智慧等多方面的远景:第4章“科学的边界和未来”,以科学视野重新审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提供若干基础性与哲学性的科学主题探索路径。这些主题探索提出了关于物理现实的范围,我们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认识是否有内在局限性等问题,有助于预测科学对人类长远未来的影响。 第5章“总结”复归当前,探讨人类依靠自身改变未来的可行途径和方式。作者认为,我们的文明由创新而塑造。创新来自科学进步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然的深入理解。科学家需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与公众进行更广泛的接触。应对当今的全球性挑战,可能需要新的国际机构,这些机构既要有正确的科学指引,又要对公众的政治和道德意见作出回应。 里斯认为,21世纪很特殊。21世纪是第一个由某个单一物种——人类决定生物圈命运的世纪。“人类掌握了地球的未来。我们已经进入了某些地质学家称之为人类纪的时代”。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在书中各有发人深省的议论。P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