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脑病耳治的理论与临床实践

脑病耳治的理论与临床实践

  • 字数: 41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 商品条码: 978757142262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脑病耳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一书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推荐用书。选题新颖,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本书特色是脑病耳治的理论构建、机制研究。包括耳穴-迷走神经-孤束核-联系、脑病耳治癫痫和抑郁症作用机制。首次发现外耳分布有迷走神经,建立了耳穴-迷走神经联系理论,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重要突破点,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耳穴内脏代表区(如心、肝、肾)恰好位于迷走神经耳支分布区,且该区是体表专享有迷走神经分布的区域。首次观察到癫痫模型大鼠孤束核神经元放电频率与脑电图的高幅癫痫波存在明确的时间对应关系,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可激活孤束核神经元放电频率,抑制大鼠癫痫波。耳电针增强癫痫模型大鼠孤束核神经元放电,抑制癫痫波发放;耳电针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状态;调制脑边缘叶系统及情绪相关脑网络。 本书还介绍脑病耳治共性技术,实现成果转化“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仪”。实现了耳穴电刺激技术的国内外推广应用。首次将针刺手法产生的群组编码生物信息放大输出为具有刺激治疗作用的电信号,并将信息固化在集成芯片中,设计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植入式医疗器械“耳迷走神经刺激仪(TENS-200A型)”。该仪器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成为可以进入家庭的自我治疗的医疗设备,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内容简介
本专著基于中医传统耳穴理论,在现代神经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等耳穴刺激新方法,阐释“耳脑互联”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规范的循证证据,并将之转化为成熟的脑系疾病治疗共性技术,开拓了耳穴-外周神经-脑网络-机体功能整体调节“脑病耳治”的新思路,架起了连接中医针灸和脑神经科学的桥梁,在推动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标准化进程中谱写了新篇章!
作者简介
荣培晶,女,医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针灸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重量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珠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中医针灸治疗脑及相关疾病的基础、临床及转化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课题5项,近年来在Biological Psychiatry、Brain Stimulation、J Neuroinflammation、《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研究论文或特邀综述175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8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原创性提出“穴位-外周神经-脑网络-机体功能整体调节”新思路及“脑病耳治”新方法和“经皮耳穴电刺激新技术”,用于治疗抑郁症、癫痫、失眠等疾病。作为主研人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科技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项目评审专家。
目录
上篇脑病耳治的源流基础
第一章脑病耳治的中医理论与长期临床实践
第一节中医关于脑与耳的认识
第二节中医脑病的概念和防治
第三节“籍耳”诊治疾病的古代经验
第四节脑病耳治的近现代临床研究
第五节脑病耳治的理论构建
第二章现代医学对脑病耳治的阐释
第一节脑科学和脑图谱
第二节现代医学对耳的认识
第三节脑病耳治的现代解读
中篇脑病耳治的实践创新
第三章脑病耳治研究方法与技术
第一节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第二节BOLD-fMRI脑成像
第三节常见的脑成像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节脑电
第五节基于脑肠轴治疗相关脑病
第四章脑病耳治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耳穴一迷走神经-NTS联系
第二节癫痫耳治作用机制
第三节抑郁症耳治作用机制
第四节失眠耳治作用机制
第五节意识障碍耳治作用机制
第六节认知障碍耳治作用机制
第七节头痛耳治作用机制
第八节帕金森病耳治作用机制
第九节中风耳治作用机制
第十节抑郁症伴失眠耳治作用机制
第十一节糖尿病伴抑郁症耳治作用机制
第十二节脑病共病耳治作用机制
第十三节功能性胃肠病耳治作用机制
第五章脑病耳治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癫痫
第二节抑郁症
第三节难治性抑郁
第四节失眠
第五节意识障碍
第六节认知障碍
第七节头痛
第八节帕金森病
第九节自闭症谱系障碍
第十节中风
第十一节抑郁症伴失眠
第十二节糖尿病伴抑郁症
第十三节脑病共病
第十四节功能性胃肠病
第十五节taVNS与国内外治疗技术对比的优选性
第六章经皮耳电刺激技术成果转化
第七章大数据与专家共识
第一节脑病耳治大数据初探
第二节耳穴电刺激治疗抑郁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第八章推广应用
第一节技术推广
第二节展览会
第三节孵化项目
第四节论文专著
第五节科技成果奖励
第六节人才培养
第七节学术引领
下篇脑病耳治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九章疗法疗效创新
第一节刺激部位
第二节标准配穴
第三节刺激方法
第十章机制研究展望
第一节脑科学的技术与方法
第二节脑科学技术在脑病耳治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多学科交叉发展现状
第一节脑机接口与脑病耳治
第二节医工结合与脑病耳治
第三节总结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