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杨德广八十自述自选

杨德广八十自述自选

  • 字数: 44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杨德广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6713903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杨德广教授是我国有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对高等教育理论、教育管理、大学德育及教育改革发表了许多论著论文和新的观点,引起教育界的瞩目。他利用工作之余,撰写了大量的关于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理论方面的文章,本书稿是这些文章的精选。教授、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高级专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原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等。
作者简介
杨德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高级专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原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等。
目录
第一篇自述篇
苦难童年,励志前行的动力
中学生活,最重要的成长阶段
大学生活,德智体全面发展
""受冲击,下放到东北劳动
重返华东师大,调到高教局工作
调任上海师大校长,任重而道远
抓教学改革,顶住压力不放松
针对学生"松、散、懒",开展"充实教育"
解决住房困难,让教职工安居乐业
以绿气促人气,提振教职工精神
发展教育产业,提高办学效益
运用市场机制,开发奉贤校区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发展见成效
到民办高校任职,探索提升教育教学有效性
人世有所为,实现第三个梦
发挥余热做慈善,我的第四个梦
我从事高教研究的缘由和动力
总结人生,很有收获感成就感
第二篇感悟篇
我的教育人生——和大学生谈学习、工作和做人
……
摘要
     苦难童年,励志前行的动力 80年前,当我还在母亲肚子里时,父母亲就决定把我生下来后送掉。当时父母亲已经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一家四口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父亲在日本人的工厂打工,整天挨打受气;母亲帮人家洗衣服,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如果不把我送掉,一家五口人将无法生存、生活下去。1940年初的一个寒冷的傍晚,我来到了这个冰冷的世界。我响亮的哭声回荡在漏风灌雪的破屋子里,仿佛是对父母亲要把我送走的抗争。我出生5分钟后,母亲说肚子还在动,接生婆又接生出一个女婴——我的同胞妹妹。她哭声很小,显然不知道自己将面临的劫难。产下“双胞胎”,而且还是“龙凤胎”,在当今社会是件大喜事,值得好好庆贺。然而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旧中国,在受饥饿煎熬的穷人家,却犹如雪上加霜。 父母亲对突如其来的两个小生命闯入寒门,措手不及,忧心忡忡。由于营养不良,母亲没有奶水,只好用米汤、豆芽汤代替奶水喂我和妹妹。我一生下来,求生的欲望就很强,拼命地吮吸母亲的奶水,母亲忍着疼痛任凭我吸。我是在吸母亲的血呀,吸不出奶我就哭。母亲喂我米汤、豆芽汤,我都能喝完。妹妹身体很弱,吸不出母亲的奶水,就不吸了,米汤、豆芽汤也喝不了多少。父母每天看着我和妹妹发愁。两个月过去了,我天天哭着要喝奶,妹妹紧紧地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父母商量了好几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把我们两人都送掉,放在家中肯定养不活,但送给谁呢?谁家能接受两个孩子呀!第二个方案是把我送掉,因为我胃口太好,没有那么多东西给我吃,但我10岁的姐姐坚决反对,她说把男孩留下,女孩送掉。当时我5岁的哥哥身体不好,男孩留下将来可以增加一个劳动力。第三个方案是把妹妹送掉,于是我那可怜的妹妹,在出生三个月不到就被送人了,后来一直杳无音讯。 感谢姐姐、感谢父母亲把我留了下来。然而,送走妹妹并没有改变家庭的困境,一家五口人仍然无法在南京生活下去。我出生100天左右,我们全家流浪到江苏江宁县上坊村。从我有记忆起,父母亲总是从早忙到晚,姐姐、哥哥每天也跟着父母亲忙碌不停,但全家人始终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七八岁就开始下地劳动,经常上山挖野菜、敲小石子。姐姐出嫁后,哥哥和我的家务劳动更繁重了,我还经常跟着哥哥上山砍柴。哥哥15岁那年到上海做学徒,11岁的我便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每年的四五月份,即青黄不接的时节,家中粮食早吃完了,麦子却还没有收割,我每天独自一人到野外挖野菜、砍柴,还要照顾比我小五岁的弟弟、照料重病的母亲。全家人在漫长的“黑夜”中生活着、挣扎着,除了春节过年的几天吃得比较饱以外,其他日子都要忍饥挨饿。一年四季,晚上从来没有吃过干饭,一锅稀饭中野菜占了一半,而且经常把豆渣当饭吃。冬天只吃两顿。我的一个弟弟生下后,因为母亲没有奶水,2岁时活活地饿死了,扔在村外专门丢死婴的“小鬼滩”上,结果被狼狗吃掉了。父母亲欲哭无泪,我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刺痛了:这是什么世道?这种日子何时熬到头?我家为什么这样穷?父母亲都是文盲,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总是说“我们家人命不好”,只能忍气吞声、忍辱负重地生活。母亲的身体一直很瘦弱,平时吃得很少,总是让我们多吃一点。我多次说:“妈妈你也吃呀。”她总是回答:“我不饿,你们吃吧。”她不是不饿,而是省下来让我们多吃一点。这伟大的母爱,一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由于积劳成疾、营养不良,母亲于43岁就离开了我们。母亲病重期间,姐姐、哥哥都不在身边,主要由父亲和我照料。临终前,她殷切地望着我,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要争气,要有本事。”这是母亲的遗嘱,当时我11岁,虽然不太懂事,但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我知道这是母亲对我的期盼,她为我指明了方向。我暗下决心,要到大城市去读书。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我有了第一个梦——“读书梦”。我就读的江宁县上坊小学,是一所由旧祠堂改建的农村小学,只有三问破旧的教室,两个年级的学生被安排在一个教室上课。在这里读书的优点是没有家庭作业,回家就可以做家务。1953年小学毕业后,我到南京报考中学,由于小学教学质量差,所学的知识有限,结果没有考取。但母亲的“要争气,要有本事”的嘱托激励着我,促使我复习一年后,终于考取了南京市第九中学。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