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

  • 字数: 26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余秋雨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3836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文脉》是一部风格独特又适于普及的中国文学简史,与《文化苦旅》并列为余秋雨“文化大散文”代表作。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严格的审美标准,叙述了中国文学目前重要的作者和作品,也是对中国文化进行的一次减法式梳理。 哪部作品是中国“文脉之始”?孔孟老庄的文学成就如何排定?为何《史记》的文学等级高于汉赋?曹操是一流的诗人吗?陶渊明为何去世很久才开始流行?为什么“四大名著”的说法不公平……关于中国文学,你必须知道的知识点,都在这里了。
目录
新版自序
文脉大印象
猜测黄帝
感悟神话
发现殷墟
老子和孔子
黑色光亮
稷下学宫
第一诗人
历史母本
丛林边的那一家
魏晋绝响
田园何处
走向大唐
佛教的事
仰望长安
唐诗几男子
乱麻蕴藏
陌生人
断裂
六百年郁闷
十万进士
余秋雨主要著作选目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摘要
     文脉大印象 本书所说的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优选等级的生命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一条倔强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因为太重要,又处于隐潜状态,就特别容易产生误会。所以,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指出那些最常见的理论岔道—— 一、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官方主流; 二、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民间主流; 三、这股潜流,虽然决定了漫长文学史的品质,但自身体量不大; 四、这股潜流,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 五、这股潜流,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具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寻得这股潜流,是做减法的结果。我一向主张,研究文化和文学,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 减法难做,首先是因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缺少敢于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了心理高度,也缺少品鉴高度,“得脉”者知音不多。 大胆取舍,需要锐利斧钺。但是,手握这种斧钺的人,总是在开山辟路。那些只会坐在凉棚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人,大多不懂斧钺。开山辟路的人没有时间参与评论,由此造成了等级的倒错、文脉的失落。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 人世间,仕途的等级由官阶来定,财富的等级由金额来定,医生的等级由疗效来定,明星的等级由传播来定,而文学的等级则接近不同。文学的等级,与官阶、财富、疗效、传播等因素接近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 其他行业也讲品位,但那只是附加,而不像文学,是专享。 总之,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但是,这中间的所有流程,都没有清晰路标。这一来,事情就麻烦了。 环顾四周,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训世,结果让人担忧。有些“儒商”为了营造“企业文化”,强制职工背诵古代孩童的发蒙语句;有些学者不断在显摆那些早就应该退出公共记忆的无聊残屑;有些当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嗜痂之癖”,如鲁迅所言,把远年的红肿溃烂,赞为“艳若桃花”。 面对这种情况,我曾深深一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 照理,古董商人不知文脉,亿万富翁不接文气,十分正常。但现在,现代传媒的渗透力度,拍卖资金的强烈误导,使很多人接受了这种空前的“文化改写”。 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自由取用,不要划分高低。这是典型的“文学民粹主义”。就个人而言,鼠目寸光、井蛙观天,恰恰自贬了“自由”的空间;就整体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不分高低,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尊严、人类的理想,一切都将在众声喧哗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让不同时期的民众根据自己的兴趣“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怀耻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我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为此,应该拨去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巨砖,寻获大柱,让出空间,洗净耳目,呼唤伟步,期待天才。由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 P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