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 字数: 7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09-01
  • 商品条码: 9787537742399
  • 版次: 2
  • 开本: 128开
  • 页数: 250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医考试推荐掌中宝典: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考试推荐掌中宝典之一,把肺系、心系、脾胃系、肝胆系、肾系、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等常见常考的病症,从病理、病机证治分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痈、肺痨、肺胀、肺痿、心悸、胸痹、不寐、癫狂、病病等。
目录
感冒
咳嗽
哮病
喘证
肺痈
肺痨
肺胀
肺痿
心悸
胸痹
不寐
癫狂
病病
痴呆
厥证
胃痛
痞满
呕吐
噎膈
呃逆
腹痛
泄泻
痢疾
便秘
胁痛
黄疸
积聚
鼓胀
头痛
眩晕
中风
瘿病
水肿
淋证
癃闭
阳痿
遗精
郁证
血证
痰饮
消渴
自汗、盗汗
内伤发热
虚劳
肥胖
癌病
痹证
痉证
痿证
颤证
腰痛
鉴别
摘要
    诊断依据
     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懈,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诱发。
     辨证要点心悸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初起以心气虚为常见,病久阳虚者则表现为心阳不振。脾肾阳虚,甚或水饮凌心之证;阴虚血亏者多表现为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等证。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可出现阴阳俱损之候。若病情恶化,心阳暴脱,可出现厥脱等危候。
     治疗虚证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证治分类
     1.心虚胆层证心悸不宁,善惊不宁,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代表方:安神定志丹加减。常用药:琥珀、龙齿镇惊安神;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天冬、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肉桂鼓舞气血生长;五味子收敛心气。
     2.心血不足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证机概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3.阴虚火旺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常用药: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滋阴清热;当归、丹参补血养心;人参、炙甘草补益心气;黄连清热泻火;朱砂、茯苓、柏子仁、炒枣仁、远志安养心神;五味子敛心气;桔梗载药上行,以通心气。
     4.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常用药:桂枝、附子温补心阳;人参、黄芪益气助阳;麦冬、枸杞子滋阴(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炙甘草益气养心;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定惊。
     5.水饮凌,心证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