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中国在梁庄
字数: 215000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作者: 梁鸿
出版日期: 2016-11-01
商品条码: 9787516809778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336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
¥5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1. 人民文学奖首届非虚构作品奖,《中国在梁庄》精装新版重磅出击——此次精装新版对图文进行了全面修订,特邀陆智昌老师操刀设计,重磅出击。作者梁鸿在离家二十多年之后,重回家乡,经过五个月的调查采访,还原了梁庄近四十年来的变迁史,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记录了中国的转型之痛、乡村之伤。 2. 在梁庄,望故乡;出梁庄,见中国。当代乡村与中国*完整的文本《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首次集合出发——《中国在梁庄》叙述的是作家与她的故乡,而《出梁庄记》则是中国的细节与观察。在梁庄的本地人与出梁庄去外地的打工者原是不可割裂的统一体。此次关于“梁庄”*完整的文本,即《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两本书首次集合出发。从“梁庄”出发,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乡村与中国*真实的形象。 3. 当代作家与她的故乡,情感的、个人的、文学的“梁庄”——“我思念我的故乡,思念大地、河流、村庄,思念与土地相关的时间与生活。”本书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社会调查个案,它是作者以梁庄女儿的身份,以文学的方式重新回归、书写自己故乡,找寻自己精神家园的尝试。 获奖情况: 2012年国家图书馆第七届文津图书奖 2012年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 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 2010年度新浪十大好书 2010年度非常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图书奖 2010年度广州十大好书势力榜 第九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散文奖提名 《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类好书 《光明日报》2010年度好书榜单 《北京文学》2010年度好文榜单 《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 梁鸿文本中让我常常陷于无法自拔境地的,是作者每每从具体事件幡然而及的叩问。作者似乎是在有意地铺设场景,却在读者深陷其中后施之叩问。这时,我们的思索与结论已经无处逃遁。因为,这叩问,因作者对梁庄历史的深刻体恤而深邃,因其身体走出梁庄,而精神始终没有须臾离开而充满切肤之感,因在梁庄中国之外 有北京中国的参照而富于时代气息,更由于一个学者、文学工作者长时间思考的磨砺而一针见血。 ——2012年国家图书馆第七届“文津图书奖”授奖辞 梁鸿的《梁庄》以乡村人和离乡者的双重视角观察着乡村现实、回顾着乡村历史、瞻望着乡村未来,娓娓的讲述中流淌出不尽的忧伤,而叶落归根的决意更加重着忧伤的分量。梁鸿既入 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讲述,让我们反思改造乡村的理念与方式,让我们思考那些古老的乡村秩序和乡村景观是否还有恢复的可能。梁鸿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故事和情感的真实。梁鸿以真实的力量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也同样地顾后和瞻前,忧虑和悲伤,困惑和迷茫。在心系母土的真实表述中,有着值得珍视的精神担当。 ——2012年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授奖词 作为一位年轻学者,梁鸿走出书斋、走向故乡是为了使学术与言说回到坚实的土地与活的人生。现代背景中的故乡书写,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焦点之一,但《梁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仍显出迫切的意义。梁鸿以复杂多端的角色和角度,呈现当下的、具体的村庄,在忠直而谨慎的描述中,梁庄成为了认识中国乡土之现在与未来的醒目标本。 ——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授奖辞 从《中国在梁庄》到《出梁庄记》,梁鸿为我们展现了当下发生在中国乡村的“数千年从未有过的大变局”。在这样的变局下,正是那些打工者的观念和经历,在重新构建着新的乡村生活和观念。他们是现代化冲击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的中介,同时也是现代化在农村的诠释者。但是,身份上的尴尬和困境,令他们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只能是现代化的被动接受者,却无法主动参与其中。于是,无论是打工者本身,还是他们带动变革的乡村社会,都在滑向一种病态,这种病态被梁鸿类比为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笔下的“呼愁”——一种数百万人共有的阴暗情绪。 ——经济观察报
内容简介
《中国在梁庄(当代作家与她的故乡)(精)》作家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关于每个人都在沦陷的故乡,关于每个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关于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中国在梁庄》经过五个月的调查采访,还原了梁庄近四十年来的变迁史,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记录了中国的转型之痛、乡村之伤。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的故乡是梁庄
回到穰县
迷失
往事
生存镜像
第二章 蓬勃的“废墟”村庄
废墟
平地掘三丈
黑色淤流
河岸
河的终结
第三章 救救孩子
王家少年
芝婶
五奶奶
梁庄小学
第四章 离乡青年
毅志
菊秀
春梅
义哥
生命之后
第五章 成年闰土
清立
昆生
姜疙瘩
清道哥
第六章 被围困的乡村政治
政治
老支书
现任村支书
县委书记
第七章 “新道德”之忧
明太爷
灵兰
老道义
焕嫂子
巧玉
赵嫂
第八章 何处是故乡
泥淖
被遗忘的人
新生
文化茶馆
再见,故乡!
后记
附录 艰难的“重返”
摘要
回到穰县 昨夜几乎没有睡觉。火车的颠簸使得才三岁两个月的儿子睡得很不踏实,稍有不舒服就把胳膊抡起来,翻几个来回。怕他摔下去,我躺在他的脚头,用两腿圈着他,但却不时被睡梦中的他给推下去。我只好坐起来,打开床头小灯,看随身带的一本小书,《遥远的房屋》,这是美国自然文学作家亨利·贝斯顿于1920年在人迹罕至的科德角海滩居住一年后写的一本散文集。作者和科德海角壮丽的大海、各种各样的海鸟、变幻莫测的天气、无所不在的海难亲密相处,你可以感受到他目光所及之处的丰富、细致和深深的爱意。在这里,大自然和人类是合二为一的,“无论你本人对人类生存持何种态度,都要懂得唯有对大自然持亲近的态度才是立身之本。常常被比作舞台之壮观场景的人类生活不仅仅只是一种仪式。支撑人类生活的那些诸如尊严、美丽及诗意的古老价值观就是出自大自然的灵感。它们产生于自然世界的神秘与美丽。羞辱大地就是羞辱人类的精神。以崇敬的姿态将你的双手像举过火焰那样举过大地。对于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那些对她敞开心扉的人,大地都会付出她的力量,用她自身原始生活中的勃勃生机来支撑他们。”是的,只有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时,生命的意义、人类生存的本质形象才显现出来。在那里,你是渺小的,也是伟大的,更是恒久的,因为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掀开窗帘,在朦胧的夜色和火车的疾驶中,原野急速退去,又不断涌现。掩映在树木中的房屋沉默着,隐约可听到夜晚的呼吸。我不禁对即将展开的故乡之旅充满向往。我的村庄、我的亲人、我的小河,还有小河中那刻有我青春记号的大树。我想象它也有如是壮丽的风景,能给人带来如此庄严的思考。 清晨,火车缓缓地驶向县城,看到那座桥的时候,我知道,穰县就要到了,这是我旅程的第一站。我曾经在这座桥上,看到了世界上好看的月亮。那个黄昏,天色将暗,月亮已经升上天空,是一种奇异的淡黄色,如宣纸,中间一抹轻淡的云,清雅,圆润,恰如青春的哀愁,有着难以诉说的细致。那年我十三岁,第一次进县城,第一次见到火车,县城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那轮月亮。但是,当我走进县城,在纵横交错的马路上寻找大姐单位时,我开始惊慌,害怕,我也不敢问路,那些悠闲的行人身上有一种陌生的东西使我不敢走上前去。在一座楼面前,我徘徊了好长时间,我想进去问路,我隐约觉得,这应该是姐姐单位附近,或者,就是姐姐的单位,但我不敢问。现在想来,城市,虽然只是一个小县城而已,所展现给一个乡村孩子的形象却是一种明确的阶层与距离。 穰县,曾经是“逐鹿中原”最重要的战场,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残酷的战争,遭受过许多严重的自然灾害,穰县人一次又一次地几近灭绝。但由于地理、气候与交通的优势,每当穰县人口出现空白时,便有移民迅速补充过来。据史料记载,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1年),即迁“不规之徒”于穰。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迁河曲六城“残胡”五万余口于许、汝、唐、穰等州。其中,规模优选,在民间流传最广的便是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山西、江西、福建等省人口至穰。穰县人皆说自己祖籍是山西洪洞县人,即起源于这次移民。穰县以农业为主,素有“粮仓”之称,盛产小麦、棉花、烟草、小辣椒、花生等,是国家粮食、黄牛、外贸烟出口生产基地和棉花、芝麻生产重点县。但是,大型企业几乎为零,没有工业支柱产业,这也使得它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始终处于劣势。经济不发达、民风保守、观念落后是官方对穰县的基本概括。 火车终于停了下来。车窗外,我的亲人们浩浩荡荡站了一大群,父亲、大姐、二姐、三姐,还有妹妹一家,总共十几个人。车门打开,早已站在车门口的儿子却突然哭着不愿意下车,指着地面说:“脏——太脏了。”大家都大笑起来。昨夜穰县下了一场雨,车站的地面有点湿,有泥水,被雨淋湿了的瓜果皮、纸屑和垃圾裸露在地面上,苍蝇在上面忙碌着。儿子显然有点儿被吓住了。 中午,一家人到饭馆吃饭。当年的一家八口,父亲母亲,还有我们姊妹七个,如今已经衍生为二十几口的大家族。一桌根本坐不下,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另一桌吵吵闹闹,这一桌也是高声大调,笑声不断。在外人看来,这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最起码,从物质上而言,这个家庭终于度过了漫长的贫困岁月,可以体面地去餐馆吃一顿饭。面对这样热闹的情景,儿子有点吃惊、害怕,赖在我身上,不肯下来。在城市生活的当代孩子,几乎没有经历过这样热闹的大家族场景。 P7-9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