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老子通释

老子通释

  • 字数: 23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余秋雨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4945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推荐阅读:两千五百年来,优秀的人都在读。 《道德经》是中国首位重量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东方智慧源头,被称为“万经之王”。 海外发行量zui大的中国典籍,古今中外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陪无数人走出困局的启示录,被称为“人生宝典” 历史上,韩非子、魏征、唐玄宗、王安石、司马光、苏辙、宋徽宗、朱元璋、顺治、康熙……都曾给《道德经》做注解。 在当代,、潘基文、马云、冯仑、钱锺书、白岩松、陈道明、林语堂、彼得·汉德克…… 都是《道德经》的粉丝。 ★ 有用:曾国藩靠它走出人生低潮,白岩松靠它度过中年危机。 《道德经》以“逆向思维”观察人生与社会,将我们从习以为常的方法和价值中惊醒,从而进入全新、更大的格局。 哲学家从中洞悉天道,军事家从中参透兵机,政治家从中安邦定国,大志者从中建功垂名,淡泊者从中养生延年。 无论是面对人生困境,还是时代转型,都特别需要《道德经》的启发。 ★ 有料:做人、成事的秘密,《道德经》早就说尽了。 人生三宝:慈爱,简朴,退让。 认知格局:站在物外、局外,看人生、看世界。 逆向思维:强弱、福祸必然翻转。 自我定位:上善若水,和光同尘。 道德信仰:天道不亲,常与善人。 治理理想:不折腾,相信自发秩序。 立身成事:以正安身立命,以奇发挥个性。 ★ 好读:文化大家余秋雨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的《道德经》读本。 通俗:延续通达畅快的余式散文,让普通读者轻松读懂。 全面:全文逐句讲解,逐字翻译。 专业:深入专研数十年,融合历代研究成果。 高度:以高等级的文化自觉,让读者从哲学和文学高度领略《道德经》的魅力。 特别附赠余秋雨书写的《道德经全本行书》书法作品,适合收藏、送礼。
内容简介
《老子通释》是余秋雨先生阐释古代经典的里程碑新作,也是写给当代人的《道德经》入门读本。全书通述《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通析每章每节的内在逻辑,通观两千多年之间的思维异同,通感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学韵味,通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和分歧,通考各种版本的阙误和修正。整体上以平易通达的散文写成,释译之间兼具严谨与诗意,足以让当代生命与千年文本互相滋润。余秋雨先生近年来集中精力攻坚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艰深的古代文本,如《道德经》《周易》,以及佛教经典《金刚经》《坛经》《心经》等,一方面进行学术层面的深入钻研,一方面致力于将古代元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读者,这让他的著述成为意义重大的文化基础工程。
作者简介
余秋雨,作家、学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重量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目录
前言
通释
今译
原文
名家论余秋雨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道德经全本行书(反向附册)
摘要
     第一章 第一章面临着特别的麻烦。因为老子知道,自己现在着手的,并不是一部普通的著作,而是一项开创性的精神构建。那么,一开头,就必须呈现出主题和高度。但是,字又不能太多,他为自己定下的文字风格是诗化格言。用短短的诗化格言来开启这么一扇重大门户,难度可想而知。 主题是道。道是什么?必须给一个合适的名。这本是最不能跳过去的“定义巨障”,却被老子用幽默的方式跳过了。他一上来就说: 道,说得明白的,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说得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名。 你看,刚刚呈现出主题,就立即表示,这个主题说不明白。加给它任何名,也说不明白。初一听,很像是“开局之谦”,来反衬后文的论述,但这不是老子的做法。在老子看来,不仅文章的开头说不明白,而且直到文章的结尾也说不明白。不仅自己说不明白,而且别人也说不明白。不仅现在说不明白,而且永远也说不明白。 说不明白怎么成了主题?这就一下子由幽默引向了深刻。老子呈 现的,是一种伟大的不可知。他甚至认为,只有不可知、不可道、不可名,才能通向真正的伟大,才能靠近他心中的道。 当然,世上也有不少可知、可道、可名的对象,但只要触及重大命题,例如天地的起始、万物的依凭,就会进入不可知、不可道、不可名的鸿蒙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一切都处于“若有若无”之间。“若有若无”的状态如果往大里说,也会引出一对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无”和 “有”的哲学定位。老子说,“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凭。“无”,产生奥秘;“有”,产生界定。 ——说到这里已经很复杂,需要我们在今后慢慢消化。老子似乎也知道已经太深,因此又急着告诉大家,正是这种“若有若无”、“知而未知”,构成了天地的玄妙。而且,就是在这玄妙中,隐隐约约看到了道。 至此,可以把这一章的原文和译文完整地呈现一下了。原文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的译文是— 道,说得明白的,就不是真正的道。名,说得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名。无,是天地的起点。 有,是万物的依凭。 所以,我们总是从“无”中来认识道的奥秘,总是从“有”中来认识物的界定。 其实,这两者是同根而异名,都很玄深。玄之又玄,是一切奥妙之门。 这一章对于“无”和“有”的论述,牵涉到艰深的哲学命题。老子既然匆匆带过,我们也不便多加论述,好在我在论庄子、论魏晋、论佛教的诸多著作中都有涉及。我特别希望读者在这一章中领略一种不可知、不可道、不可名的玄妙。 这种玄妙,与东方哲学的神秘主义有关,却又并非局限于东方。世界上优选等级的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都会承认,一切最奇妙的创造,必定出现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因此,一切很好的作品,必定包含大量玄妙的未知。 玄妙的未知,也指向着无穷的未来。我自己,每次得知人类对于宇宙万物的新发现却又无法做出判断的信息,例如黑洞、暗物质、不明飞行物、量子纠缠等等,总会在心中默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句子。两千五百年间对于玄妙未知的巨大惊讶和由衷谦卑,一脉相承。而且,还会承续到永远。 我觉得,老子一开篇就以玄妙的未知来为道布局,实在是高超之 至。对于道,后文还会不断讲述,但是第一个照面却是那么烟云缥缈的神奇,太有吸引力了。 也许不少读者会感到深奥,但是,起点性的深奥一瞥,反而会增加悬念。不管怎么说,人们对全篇的第一字“道”,已经放不下。 近现代的研究者们受到西方科学主义的影响,总希望用各种 “名”来把“道”解释清楚,诸如“宇宙本体”、“普遍规律”、“原始正义”、“终极掌控”等等,越说越乱,又反过来责备老子在概念运用上过于纠缠混同。读到这些论著,我总是哑然失笑,心想他们怎么会没有看到老子的第一句话,或者假装没有看到,居然想把玄妙的道作践得如此离谱,实在是太自负,又太乏味了。 至于“道”这个概念的历史由来,倒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我在众多研究者中比较看重童书业的看法。童书业认为,在远古时代,人们迷信具有人格意义的神、鬼、灵。但是,大量的事实教训使智者们渐渐怀疑这种迷信,就把人的变化归结为“命”。“命”是泛神论的,不再黏着于单一的神、鬼、灵,而古代思想家又进一步把“命”的概念抽象化,产生了“道”的观念。(参见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 童书业的“三段论”显然包含着对远古时代的合理猜度,但我只是觉得,从神、鬼、灵的迷信,到“道”的观念,未必转经“命”的概念。因为“命”是个人化的设想,而“道”是超越人“命”的宏观思维,反倒与原始宏观有一种气象上的呼应。 顺便说一下,这里存在一个小小的“句读”方面的历史争议,其实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