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 字数: 30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作者: 冯友兰
  • 出版日期: 2018-03-01
  • 商品条码: 978755380882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7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畅销七十年的中国哲学经典。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在1948年一经出版,便立即成为人们快速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不二之选,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几十所世界名校中国哲学课程的通用教材;入选清华大学“大学生推荐阅读书籍”,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推荐书目”,教育部“全日制高中新课标”阅读书目。是学习中国哲学,了解中国文化的不二之选。 ★ 倾心打造的精准文本。 以冯友兰先生之女、知名作家宗璞和赵复三先生之妻陈晓啬女士所给文本为底稿,再据《辞海》一一核查修正朝代起止时间、人物生卒之年,订正作译者的个别偏差,倾心打造适合中国当代读者阅读的精准文本。 ★ 精美封面、彩插,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封面东方遒劲洒脱之毛笔与西方英文字母相结合,和谐典雅而不失国韵,暗合冯友兰先生以开阔之世界眼光,观中国三千年之哲学流变。黑金内封,尽显哲学之神秘气息和无限内涵。 内文彩插是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韩文化交流组委会特邀国学画师师引先生绘制的,充满东方韵味的水墨画,与中国哲学相契合,打造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内容简介
1946-1947年,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过整理后编写成《中国哲学简史(精)》,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一出,便立即成为西方人快速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不二之选;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等诸多译本出版。几十年来,这部专著一直是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诸多世界名校中国哲学课程的通用教材,可谓享誉世界。
1985年,涂又光先生首先将此书译成中文,广大中国读者才得以与这部优秀的哲学史著作见面。21世纪初,在新的研究背景下,赵复三先生对涂译中的一些译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遂重新翻译了此书,译文更加准确、通俗地传达了作者的原著精神。
《中国哲学简史》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在有限的二十余万字中,融入了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深刻理解,以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其叙述语言简明生动,又耐人寻思,真正做到了“内行不觉无味,外行不觉难懂”。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国现代知名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曾获普林斯顿大学、德里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为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主要著作有“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和“一序”(《三松堂自序》)。
目录
作者自序
英文版编者引言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农》――农业的价值
“反者道之动”
对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入世和出世
中国艺术与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译者后记
摘要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做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