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到马丘比丘右转 一步一步重新发现失落之城

到马丘比丘右转 一步一步重新发现失落之城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美)马克·亚当斯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10019394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4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华盛顿邮报》《男性杂志》年度很好图书。前哥伦布时期的印加遗址,今日的南美徒步旅行圣地,110年前的发现传奇。一本随身携带的印加指南。
内容简介
1911年,年轻的耶鲁大学教授海勒姆·宾厄姆进入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发现”了马丘比丘。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新闻报道将这位英雄探险家视为贩运文物的罪犯和欺世盗名的窃贼。马克·亚当斯是探险旅行杂志的编辑,他决定调查事情的真相,重走宾厄姆的艰险考察之路。他不仅熟读宾厄姆的名著《印加的失落之城》,而且参考了宾厄姆深藏在耶鲁大学图书馆的全部笔记和档案材料。从古代印加首都库斯科出发,在一位澳大利亚籍户外生存专家和几位说盖丘亚语、嚼古柯叶的骡夫的陪伴下,亚当斯带领我们进入秘鲁险恶而具有历史感的丛林当中。
作者简介
马克·亚当斯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他的作品《美国先生》(Mr.America)被《华盛顿邮报》评为2009年度很好图书;《到马丘比丘右转》(Turn Right at Machu Picchu)和《相约亚特兰蒂斯》(Meet Me in Atlantis)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行列。亚当斯同时还在为《GQ》《国家地理》《户外》等杂志撰稿。目前亚当斯与妻子和孩子居住在纽约附近。
目录
推荐序
作者的话
第一章奥兹国来客
第二章“肚脐”的智慧
第三章三个海勒姆
第四章我是如何遇到你母亲的
第五章巡游学者
第六章荒野的召唤
第七章探险家
第八章失落之城的传说
第九章当心吸脂者
第十章秘鲁标准时间
第十一章在路上
第十二章出师不利
第十三章黄金摇篮
第十四章挨踢和尖叫
第十五章与魔鬼的交易
第十六章遇险信号
第十七章没有小计划
第十八章非比寻常
第十九章登高行远
第二十章寻找线索
第二十一章六瓶装曼科
第二十二章世事多变
第二十三章闹鬼的种植园
第二十四章白石
第二十五章通往比尔卡班巴之路
第二十六章偏远之地
第二十七章麻烦
第二十八章下雨之时
第二十九章鬼魂平原
第三十章老妇人的秘密
第三十一章等待
第三十二章搞砸的徒步
第三十三章历史学家创造历史
第三十四章向上走
第三十五章全景图
第三十六章明星的诞生
第三十七章挖掘真相
第三十八章耶鲁和秘鲁之争
第三十九章动作英雄
第四十章神圣中心
第四十一章何谓伟大构想?
第四十二章第二次机会
第四十三章最后的出征
第四十四章与保罗共进晚餐
第四十五章主要的修订
第四十六章罗克萨娜的异议
第四十七章追寻宾厄姆的足迹
第四十八章朝圣之路
第四十九章圣山名录
第五十章太阳神庙
尾声
致谢
术语表
大事记
关于参考资料的一些说明
部分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
摘要
     第一章 奥兹国1来客 库斯科,秘鲁 当那个从头到脚一身卡其装的男人转过街角,开始朝我这边跑上坡来时,我不禁思忖:我们以前见过面吗?似乎不太可能。约翰·里弗斯(John Leivers)已年近六旬,大部分时间都在安第斯山区的偏远地区探险,手里拿着弯刀,寻找古代遗迹。我大脑中过度发达的流行文化脑叶敏锐地捕捉到了他与“鳄鱼邓迪”(Crocodile Dundee)2的一丝相似之处——约翰穿着马甲,戴着一顶丛林帽,在酒店外的人行道上愉快地跟我打起了招呼:“你好啊,马克!”这证实了他根深蒂固的澳大利亚血脉一旦此外他身上还有一些地方让我感到似曾相识。 “抱歉耽搁了,”我们握手时,他说,“我昨晚才回到库斯科。” 总的来说,约翰·里弗斯让我想起了我多年来在纽约各家探险旅行杂志社担任编辑时遇到的那些职业探险家——那群开着雪橇去南极和在海底搜寻沉没宝藏的男男女女。约翰非常健壮;尽管那天万里无云,气温足有21度,但他穿得好像要去攀登马特洪峰似的;对一个21世纪的人来说,他几乎已经臻于独来独往的很好了。他没有妻子,没有孩子,也没有固定的通讯地址,只有一部手机和一个谷歌邮箱账户。他被赞誉为南美洲优选的导游之一,我花了好几周时间才联系到他。但现在他终于来了,就在我住的库斯科小宾馆,和我一起吃着早餐。库斯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殖民城市,位于秘鲁安第斯山区中部。眼下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因为我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 我们点了咖啡,约翰开始讲起了自己,言谈之间会偶作停顿——“当你独自旅行的时候,你必须绝对地,嗯,seguro(保证安全)……对不起,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说英语了。”——然后他像游完泳的人控水一样轻轻拍了几下自己的耳朵,似乎那里卡住了一个固执的西班牙语动词。约翰20年前开始往来库斯科,当时他是一名极限旅行领队,开着敞篷卡车无所畏惧地环球旅行。“那时商店周日还不营业,你几个月都看不见一个美国人。”他说。在过去的十年里,来库斯科的游客数量成倍增长,因为这里是通往马丘比丘的门户。同时,这些年里约翰看到人们对严肃冒险的兴趣逐渐减少。 “马克,过去的人是旅行者。”他边搅拌咖啡边说,“现在的人都是游客。人们想要住酒店,想要坐在咖啡馆,想要网络。他们甚至都不会去露营了!” “不是这样吧?!”我用有点高的声调回应道。那天早上,我已经在咖啡网吧里查了两次电子邮件。我最后一次睡帐篷是在1978年,当时我父亲从西尔斯百货买了一个仿印第安风格的帐篷,支在了我们家的后院。 这或多或少就是我此番来库斯科的原因。在纽约,多年以来我一直坐在电脑前,把各路写手派往乞力马扎罗和加德满都等地,这些地方约翰都曾亲自去过。现在,我想要一次属于自己的冒险。我发现自己几乎接近没有户外经验,在我决定是否继续做这件事后,倒是可以和约翰就此话题讨论一番。 “那么,你打算进行哪种旅行?”约翰问道,“保罗说你在考虑追寻宾厄姆的足迹。” “是的,差不多是这样吧。” 海勒姆·宾厄姆三世(Hiran Bingham Ⅲ)在世的大部分时间里,以及他1956年去世后的几十年里,世人都把他看作马丘比丘的发现者。他在其经典探险作品《印加的失落之城》中讲述的是人类探险目前的故事之一,该书的翻印本在库斯科市中心大多数面向游客的商店中都有出售,这些店甚至在周日也照常营业。宾厄姆是耶鲁大学历史系的讲师,他在1909年途经库斯科时,碰巧听闻了一个四百年未解之谜。当西班牙征服者在16世纪入侵之时,一群印加人携带帝国的神圣宝藏,撤退到一个隐秘的城市,该城市藏于秘鲁密不透风的云雾森林之中。这座城市及其居民早就消失了,对大多数严肃的学者来说,它存在的可信度就和亚特兰蒂斯的传说一样。宾厄姆认为专家学者们都错了,他通过搜索模糊的文本和地图,试图寻找有关其位置的线索。《印加的失落之城》一书的高潮部分是这样的:1911年7月24日,他在寻找印加人最后的避难之所时,突然发现了马丘比丘这一充满几何壮美的景观。他发现的这处遗迹是如此让人出乎意料,如此不可思议,以至于他当时暗自思忖:“有人会相信我所发现的吗?” 在宾厄姆的功绩一百周年纪念临近之时,这位探险家突然又出现在了新闻中。约翰的朋友保罗·格里尔(Paolo Greer)通过电子邮件把我介绍给了他,保罗是一位痴迷的业余研究者,在印加历史方面的知识可谓渊博。保罗同时还是一名退休的阿拉斯加管道工人,他独自住在费尔班克斯(Fairbanks)郊外的森林里,住所是一个不入网的小木屋,即没有水电煤气和网络。他曾声称自己发现了一张罕见的地图,该地图表明有人可能已经在宾厄姆之前40年,甚至更早的时间里,就已经登顶马丘比丘。保罗的地图在世界范围内都成了头条新闻,仅仅几个月后,宾厄姆的名字又开始见诸报端了。秘鲁前第一夫人要求耶鲁大学归还宾厄姆在马丘比丘发掘出的文物,她的理由是这位探险家——其实她更喜欢“盗墓者”一词——和他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