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第三帝国的兴亡 纳粹德国史(1-4)

第三帝国的兴亡 纳粹德国史(1-4)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作者: (美)威廉·夏伊勒(William L.Shirer)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447816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67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933年到1945年,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德国迅速兴起又急速覆亡。威廉·夏伊勒自1925年起开始观察纳粹活动,以亲身经历与采访手记,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缴获的大量秘密文件、军事命令、私人日记,以及纽伦堡审判席上的供词和证言等,全景式描绘了希特勒德国的历史。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根植于海量历史文献,以无所不包的视角,呈现出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全史、纳粹党兴起的历史渊源和掌权过程、德国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的转折等历史场景。书中描绘了纳粹德国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次重要行动的制定过程与行为细节,生动地塑造出戈林、戈培尔、希姆莱、德国军中反对派代表施陶芬贝格、英国前首相张伯伦等一大批地位、性格迥异的正反面人物,不仅忠实还原了历史事件,更对人性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展示与挖掘。作者威廉·夏伊勒以亲身经历的独特视角、新闻写作练就的出色文笔,以及对素材的深耕细读,为这部历史著作注入了生动而真实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卷
前言
第一编 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
第一章 第三帝国的诞生
第二章 纳粹党的诞生
第三章 凡尔赛、魏玛和啤酒馆政变
第四章 希特勒的思想和第三帝国的根源
第二编 胜利和巩固
第五章 取得政权的道路:1925—1931年
第六章 共和国的末日:1931—1933年
第七章 德国的纳粹化:1933—1934年
第八章 第三帝国的生活:1933—1937年
第二卷
第三编 走向战争的道路
第九章 开始的步骤:1934—1937年
第十章 决定命运的奇异插曲:勃洛姆堡、弗里奇、牛赖特和沙赫特的倒霉
第十一章 德奥合并:强夺奥地利
第十二章 通向慕尼黑的道路
第十三章 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
第十四章 轮到了波兰
第十五章 纳粹-苏联条约
第十六章 最后几天的和平日子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第三卷
第四编 战争:初期的胜利和转折点
第十八章 波兰的覆亡
第十九章 西线的静坐战
第二十章 征服丹麦和挪威
第二十一章 西线的胜利
第二十二章 海狮计划:入侵英国的失败
第二十三章 巴巴罗萨:轮到了俄国
第二十四章 形势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轮到了mei国
第二十六章 伟大的转折点:1942年——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
第四卷
第五编 末日的开始
第二十七章 新秩序
第二十八章 墨索里尼的垮台
第二十九章 盟军对西欧的进攻和德国内部刺杀希特勒的尝试
第六编 第三帝国的覆亡
第三十章 征服德国
第三十一章 诸神的黄昏:第三帝国的末日
简短的尾声
后记
致谢
参考资料
索引
附录 德意志第三帝国大事年表
纳粹德国政府架构
纳粹德国武装部队领导结构
 

摘要

     第一章 第三帝国的诞生 第三帝国诞生的前夕,一种病态的紧张气氛笼罩着柏林。几乎人人都看得很清楚,魏玛共和国即将寿终正寝。一年多以来,它一直在迅速崩溃之中。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将军,像他的前任弗朗茨·冯·巴本一样,一点也不喜欢共和国,更谈不上喜欢共和国的民主了,而且他也像他的前任一样,未经议会授权,是靠总统命令担任总理一职的。在执政57天之后,他就已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地步。 1933年1月28日,星期六,年迈的共和国总统冯·兴登堡元帅突然免去了他的职务。当时,德国zui大的政党纳粹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要求担任他原来立誓要加以摧毁的民主共和国的总理一职。 在那个命运攸关的冬天的周末,关于未来局势,首都谣诼纷纭,而照后来的情况来看,这些荒诞不经的谣言中最令人吃惊的谣言不是一点没有根据的。有的谣言说,施莱谢尔同陆军总司令库尔特·冯·哈默施坦因将军相勾结,打算在波茨坦卫戍部队的支持下举行政变,逮捕总统,建立军人独裁政权。有的谣言说,纳粹党人要举行政变。在警察系统中纳粹党的同情者协助下,柏林冲锋队要占领威廉街,那是总统府和大多数政府部门的所在地。也有谣言说要举行总罢工。1月29日,星期日,有10万名工人拥进了柏林市中心的游乐公园举行示威,反对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他们的领袖之一企图同冯·哈默施坦因将军联系,如果希特勒被任命来领导新政府,陆军和有组织的工人就采取联合行动。以前有过一次,在1920年发生卡普政变时,政府逃出首都以后,曾经发生过总罢工,拯救了共和国。 从星期日到星期一的那个夜里,希特勒几乎通宵不寐,在距离总理府不远的总理广场上恺撒霍夫饭店的房间中来回踱步。他尽管神经紧张,但是极有自信,深知他的时刻已经来到。将近一个月来,他一直在同巴本和其他保守的右派领袖进行秘密谈判。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他没有办法组织一个清一色的纳粹党政府。不过,他可以担任一个联合政府的总理,虽然这个政府的11名成员中有8名不是纳粹党人,但是他们同意他废除民主的魏玛政体。现在似乎只有年迈固执的总统还在作梗。就在1月26日,即这个命运攸关的周末前两天,这位老态龙钟的元帅告诉冯·哈默施坦因将军,他“丝毫无意任命那个奥地利下士担任国防部长或国家总理”。 但是,在他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少校、总统国务秘书奥托·冯·迈斯纳、巴本和总统府其他亲信的影响下,总统终于软化了。他已86岁高龄,精力日益衰退。1月29日星期日那天下午,希特勒正在同戈培尔和其他助手喝咖啡吃蛋糕,纳粹党内地位仅次于希特勒的德国国会议长赫尔曼·戈林突然冲进来明确地告诉他们,明天就要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了。 1933年1月30日,星期一,午前不久,希特勒驱车前往总理府晋见兴登堡,这次晋见对他本人、对德国、对整个世界来说,后来都证明是一件命运攸关的事情。戈培尔、罗姆和纳粹党的其他头子在恺撒霍夫饭店的窗口,焦急地翘望着总理府的大门,他们的元首不久就要从这扇大门里出来。戈培尔记下了这么一句话:“我们从他脸上可以看出他是否已获成功。”因为即使到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十分把握。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内心的各种情绪此起彼伏,有时感到怀疑,有时感到希望,有时欢欣,有时失望。我们过去失望的次数太多了,这使我们不敢真的相信会发生伟大的奇迹。” 几分钟之后,他们亲眼看到了这个奇迹。那个留着查理·卓别林式的胡子的人,那个年轻时候在维也纳做过一事无成的流浪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过无名小卒的人,那个在战后最初那些黯淡的日子里在慕尼黑无人闻问的倒霉蛋,那个啤酒馆政变中有点滑稽的领袖,那个根本不是德国人而是奥地利人的煽动家,而且他才43岁,已经宣誓就任德国总理了。 他驱车到数百码以外的恺撒霍夫饭店,马上就回到他的老伙伴戈培尔、戈林、罗姆,以及在这条取得政权的崎岖道路上帮助过他的其他褐衫队员中间。戈培尔的日记上写着:“他一言不发,我们也一言不发,可是他的眼中满含着泪水。” 那天晚上,从黄昏直到午夜过后很久,乐极忘形的纳粹冲锋队员在街头举行盛大的火炬游行,庆祝胜利。他们成千上万的人,排成整齐的队形,从动物园出来,经过勃兰登堡凯旋门,到威廉街,他们的乐队在震天的鼓声伴奏下吹奏着军乐,他们的嘴里高唱着新编的《霍斯特·威塞尔之歌》和其他一些同德国一样古老的歌曲,他们的长统皮靴在马路上咔嚓咔嚓踩出了有力的节奏,他们的火炬高举着,成了一片火海,照亮了夜空,使聚集在人行道上观看的人们的欢呼声变得分外热烈。兴登堡站在他的府邸的一个窗台前,看着下面游行的人群过去,他的手杖随着军事进行曲的拍子击着地板,他显然很高兴,终于选了一个能够按德国传统方式唤起人民的总理。这位老人,在年老昏聩之中,对于他在那一天放出了什么样的凶神恶煞是否有一丝一毫的感觉,这一点是颇可怀疑的。柏林不久就流传一种很可能是靠不住的传说,说在游行进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