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内在无穷大 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课

我的内在无穷大 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课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作者: 张沛超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11555581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切迷茫与困惑的解药,唯有:不断地认识你自己 我们一生的际遇,除了外部条件影响外,更多是由我们所不知道的自己去选择和创造的结果。 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对人生的规划就越清晰。 ★看到,并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意味着: 我不会在多年后经历后悔; 我不会让情绪操控大脑做出冲动的选择; 我不会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我能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过的生活和自己想要的幸福; 以及我的人生地图,在自己手上。 ★在本书中我们将和作者一起: ·重新认识自己:探索转化潜意识,发掘潜能与未知的自己; ·向内疗愈自己:化解内心冲突、重塑人我边界、开启自我疗愈; ·正向发展自己:找到自我目标与价值感,收获人生意义感; ·学会关爱自己:以自我照顾、自我关怀、自我养育的态度成长。 ★愿你能做自己的知己,找到生命的原动力
内容简介
我们的人生,是由大大小小数万个选择构成的。是要继续学习还是进入职场?要不要进入或结束一段关系?选择事业还是选择家庭……面对选择,你也想听从自己的心,可内心的声音嘈杂得像个菜市场。你会疑惑:我到底该过怎样的人生?心理学告诉你,人生中所有的迷茫与困顿都是一个信号,都是在提醒你,该向内心看一看、该关照自己的内心了。我们过去的经历、被情绪加工过的记忆、环境的影响、防御机制等构成了我们庞大且复杂的内心世界,随时左右着我们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对内在的认知程度越深,越可以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在本书中,我们将和心理学家张沛超一起探索内心中每一个未知的角落。了解处于关系中的自己,突破关系束缚,变得更从容。了解内心中的防御机制,卸下防御的伪装,活得更轻松。了解困扰我们的情绪,学会转化情绪,活得更自在。检视身份标签,排除心中杂念,找到自我的真正价值。走入内心深处,勇敢面对真我,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愿你能收获内心的平静,活出自洽的人生状态。
作者简介
张沛超 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师,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系统督导师,被誉为“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在《心理学前沿》《国际应用精神分析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武汉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有畅销书《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
目录
第一章 从容:突破关系束缚
第一节 扪心自问,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第二节 如何从他人身上发现自己的轮廓
第三节 有的关系能充电,有的关系会耗电
第四节 你为什么难以离开某些关系
第五节 人格面具:角色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当真
第六节 算算你消耗了多少精力来维护面子
第七节 亲近、竞争、远离
第八节 审视边界:你在哪里,什么是你
第二章 自然:卸下防御伪装
第一节 防御:我们如何保护自己
第二节 舒适区悖论:不舒服不行,太安逸也不行
第三节 战斗、逃跑与石化:三种重要但无用的防御机制
第四节 眼里的别人其实都是自己
第五节 我很敏感怎么办
第六节 拖延
第七节 自闭防御
第八节 理智能解决情感问题吗
第三章 自在:修通情绪困扰
第一节 情绪光谱:看看你经常被哪些情绪左右
第二节 烦恼背后是恐惧和焦虑
第三节 愤怒的背后是脆弱
第四节 指责的背后是绝望
第五节 悲伤是可以有力量的
第六节 每种情绪都有自己的语言
第七节 转化情绪
第八节 情绪解药:亲密与孤独
第四章 自由:找到自我价值
第一节 你到底是谁,检视你的身份标签
第二节 总也静不下来,心里全是杂念
第三节 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预设
第四节 四大悲惨核心信念:那又怎样
第五节 如何剔除荼毒心灵的思想病毒
第六节 催眠与洗心
第七节 三观新论:找到你的价值、信念和意义
第八节 如果逐个摘下标签,你舍不得哪个
第五章 新生:勇敢面对真我
第一节 如果撕掉所有标签,我们还剩下些什么
第二节 走进内心的无人区
第三节 获得超越的视角,重新为自己的人生掌舵
第四节 活在当下没那么容易吗
第五节 什么是整合
第六节 关于面对未知,你知道多少
第七节 是时候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了
第八节 你值得美好而繁盛的人生
后记 致无穷大的你
摘要
     第一节 扪心自问,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扪心自问”好像是一个情感色彩过于强烈的词。我要和大家解释一下,我本人接近不想过于咄咄逼人,但我觉得“你真的了解自己吗”这个问题应该开宗明义地指出来。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我们可能以为自己比较了解自己,但其实这种想法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是以一些外在的规则、一些流行的东西作为参照的。 给大家举一个我自身的例子。 我在少年时代刚刚知道星座①时,对照自己的生日一查,得知自己是巨蟹座,其实我按照阴历过生日,而星座是根据阳历生日推算的,所以查到的星座并不正确。但当时网络还没有普及,我对星座的了解也大多来自地摊书。在这样了解了一些巨蟹座的人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等后,我有些疑惑,我的性格好像和书上的巨蟹座有所不同,但第二个念头就是,肯定是我不对,我应该活得更像巨蟹座一些。然后在不知不觉间,我好像真的变得有些像巨蟹座了。 后来我读大学时,星座理论还很流行,这时我才知道自己其实是狮子座,那时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天生更像狮子座。了解得更深入后,我发现星座理论其实很复杂,要想成为接近符合某个星座性格的人是很困难的。 举这个例子是想引出自我认知的第一个误区——我们在了解自己时通常会不经意地套用某些外部框架,而且这些框架并不一定是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在“民间心理学”中,星座、属相和血型构成了一个三维体系,每个人在这个体系中都有自己的定位,可以根据这个定位了解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 可对我们认识自我来说,即便是科学的人格测量也同样属于外部框架——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用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描述某一类人时,会很自然地将这个概念套用在自己身上。如果相似的部分比较多,我们的行为甚至思维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朝着符合那些描述的方向改变,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常模①。我们甚至希望自己优选活得比较像那类人中的典型,这样我们内心会产生一种安全感,感觉自己似乎真的在一个很稳固的框架内。 在实际的治疗中,我会遇到一些来访者,他们看了一些心理学专业的书就开始给自己贴标签:“张老师,我是边缘型人格障碍①。你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很多表现我身上都有。” 相较于原来对自己一无所知的状态,他的进步在于他试图开始了解自己了。不过,他在了解自己时借助了一个外在标准,他把教材或诊断系统里规定的形象当作真实的自己,产生了“我原来不认识自己,我原来对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我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的想法,这种想法好像一下子治好了他因为对自己一无所知而产生的恐惧——“我获得了一个定位、一个诊断”。 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把这个诊断当真,此后好像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他甚至从一些做事不计后果的人身上获得勇气:“我好像还是有点瞻前顾后,这样是不对的。我已经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我应该活得比以前更真实。” 这种想法其实会给他平添很多麻烦。 原来的那个他可能生活在父母的某种标签、某种界定下,比如我的一些来访者从小被父亲说丑,或被母亲说笨,“你是我见过的最笨的孩子,某某(指别人家的孩子)比你聪明得多。”这其实也是一个“诊断”。多年来,他把父母给他的“诊断”奉为圭臬,从不质疑这些“诊断”的真伪。 不幸的是,当现在的那个他某一天终于从这个阴影中挣脱、抛开错误的“诊断”时,他却又会马上全身心地投入另外一个错误的“诊断”,好像一个无比真实的自己已经在那里等了他很久,然后把那个新的“诊断”当成真实的自己。但实际上,那很可能是另外一种麻烦的开始,他可能会打乱自己之前的生活节奏,抛弃之前拥有的真实,可能又活出了另一个不真实的自己。我希望各位读者能避开这种经历,不要像这种来访者一样,离开一个麻烦后又陷入另外一个麻烦。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