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郑成功 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 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

  • 字数: 12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3-01
  • 商品条码: 978721107153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6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郑成功(1624-1662),名森,表字明俨、大木。因蒙南明绍宗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朱成功”。郑成功是我国历目前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16~17世纪叱咤远东的风云人物。他收复祖国宝岛台湾地区、驱逐荷兰侵略者的真实故事,在今天的闽南与台湾地区仍然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成为两岸人民津津乐道的茶余美谈。本书按郑成功少年时期、抗清斗争、收复台湾地区以及治理台湾地区的时间顺序,展现了郑成功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很好超群的军事才能,以及他那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
陈洋,1962年生,福建金门人,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毕业,先后任职于厦门市博物馆、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现任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馆长,文博研究员。先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与郑成功有关的论文,编撰《闽海雄风》《郑成功文物史迹》《走进郑成功纪念馆》等著作资料。
目录
前言/7
第一章 郑家有子初长成/007
第二章 国姓爷的早期抗清活动/077
第三章 举义海上/025
第四章 转战东南,创鼎盛军容/031
笫五章 北伐南京,由盛转衰/067
第六章 水深火热中的宝岛/079
第七章 趁时机力棑众议,率大军跨海东征/093
第八章 驱除荷夷,收复台湾/103
第九章 开辟荆榛,发展台湾135
第十章 壮志末酬,星殒赤嵌/135
延伸阅读/144
后记/145
摘要
     第—章 郑家有子初长成 在安海读书期间,郑森认真为日后应试科举做准备,几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也铸造了他的心胸,激发了他的爱国志向和民族气节。 16世纪末17世纪初,也就是明代的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是世界历史上所谓的“大航海时代”。那时候,随着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兰殖民势力的东侵,东亚逐渐形成了以日本长崎、中国福建漳州、泉州以及台湾为核心的三个沿海商品贸易区。那些从海路上来到东方的欧洲人,大量采购中国出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他手工业制品,然后运输到欧洲大陆出售,从中赚取高额的利润。在这些外来势力的刺激和推动下,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催生出了一大批从事海上商业贸易的新兴民间势力。他们迫切要求突破封建王朝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禁锢,与明朝政府严厉的海禁政策展开了激烈的抗争,从而形成了以武力作为自我保卫力量的海上武装商业集团,比如嘉靖年问有名的徽州商人王直,可以说是这种海上武装商业集团的先驱。海上武装商业集团不但与明朝军队相抗衡,而且为了自身贸易利益还与东来的西方殖民者在海上展开角逐。继王直之后崛起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海商集团有好几个,其中又以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郑氏家族最为强盛。在抵抗明朝军队征剿和吞并其他海寇的过程中,石井郑氏海商集团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立起一个跨越东西洋的商品贸易网络,成为东南沿海发展最为迅速、存在时间最久的武装海商集团。在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接受明廷的招抚后,石井郑氏海商集团发展成为集官商和地主为一体的海商世家,也就是说,他们既做朝廷的官,又继续或明或暗地经营海上贸易。“海寇”郑氏的发家史 石井郑氏家族的祖先原来生活在中原,唐僖宗光启年间,为了躲避社会动乱,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逐渐向南方迁移到东南沿海的福建,分散居住在福建的长乐(今天的福州地区)、莆田和漳州等地,还有部分家族成员更远地迁入福建广东交界的潮州地区定居。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战乱再起,郑氏家族的一支在隐石公郑緜的带领下,从侯官(今天的福州)迁至闽南泉州的武荣(今天的南安丰州),在那里建筑家园、开垦荒地种植庄稼。但因天时不利,屡遇荒年,加上不善于经营,最后弄得几乎颗粒无收,郑緜只得再次带领家族成员搬迁到靠海的南安县扬子山下石井地区,在这里通过“讨海”补充耕作、接济生活。从此他们就定居下来,世代为南安人,这位隐石公也就成为石井郑氏的一世祖。 根据郑成功家族族谱资料《郑氏宗谱》和《郑氏家谱》记载,从隐石公郑緜下传到第十世郑士表时,生下郑芝龙、郑芝虎、郑芝麟(早天)和郑芝凤4人,后来因结发妻子徐氏去世,郑士表又娶了安海黄姓大富豪的女儿为妻,生下第五子郑芝豹,并因此使郑家逐渐富裕,为出海经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郑家长子郑芝龙的少年时代,正好是葡萄牙殖民者在福建漳州月港被明军打退,转而侵占我国领土澳门,并以澳门为基地进行殖民贸易的时期。郑家居住的石井乡濒临大海,面对着晋江的围头湾,与金门岛遥遥相对,自宋代以来,就是通向外洋的港口。明朝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出海经商多能获利,加上闽南多山,地形浅隘、水源缺乏、土地贫瘠,不利于发展农业耕作,所以沿海百姓多以讨海、贩海为业。郑芝龙的祖父、父亲两代中,家族成员已参与了出洋经商的活动,甚至有因出洋而死在海上的。郑士表的继室兄弟黄程,也在这一时期前往澳门经商,而且据说与葡萄牙人关系密切,事业发展得相当顺利。这一切都为后来郑芝龙走出石井、出洋谋生铺平了道路。 郑芝龙,小名一官,字日甲,号飞虹、飞黄,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据载,郑芝龙少年时状貌奇伟、气宇轩昂,且天生喜欢舞枪弄棒、到处游历,很有冒险精神,却不愿意刻苦读书,所以在他17岁那年就背井离乡到广东香山澳(今天的澳门)投奔母舅黄程。由于聪明伶俐、腿脚勤快,郑芝龙很快成为黄程经商的得力助手。据传就在这一时期内,郑芝龙受到葡萄牙天主教会的吸引信奉了天主教,并为自己取了一个叫尼古拉斯的教名。1612年初,黄程有一批货物寄附于泉州大海商李旦的船运往日本,郑芝龙正希望改变寄人篱下的生活,请求跟船东渡日本。在得到黄程的同意之后,郑芝龙随船来到日本平户。平户是日本当时少有的几个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可以允许外国人来做商品贸易,郑芝龙后来就定居在那里。 郑芝龙到达平户后,由于生活尚无着落,为了生存曾经给平户川内浦大户人家当过裁缝,生活过得并不如意,直到结识了海上巨商李旦,他的命运才开始有了巨大的改变。这位名叫李旦的商人,是福建泉州府人,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出洋经商,1607年左右来到日本平户,主要经营中日贸易。由于李旦善于经营,又与长崎、平户两地权贵交结密切,为他们运送中国东南沿海的货物,所以生意发展很快,成为当时东南海域最有名的华人大海商。为了保护海上航行的安全,李旦还组建了一支配备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