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 第2版

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 第2版

  • 字数: 79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美)格雷戈里·S.保罗
  • 出版日期: 2021-11-01
  • 商品条码: 978757101036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世界上优选的恐龙艺术家之一,为如何科学复原史前动物树立了一个标杆。本书描述了恐龙的解剖学、生理学、运动、繁殖和生长,以及鸟类的起源和非鸟类恐龙的灭绝。 近期新的第二版进行了广泛的修订和扩展,涵盖近 750 种恐龙,包括许多新发现的恐龙,提供有关有名的雷龙和暴龙的惊人新视角。全书包含近 700 幅彩色和黑白图表,包括恐龙复原图、生态场景图、头骨图、骨架图、肌肉图,还有古分布地图和演化时间线表等。 本书还获得以下荣誉: 2011年度Choice杂志“很好学术著作”之一 2009年科学类图书馆很好文献之一 美国科学出版协会 2010年学术很好奖科学类提名奖
内容简介
畅销书《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深得业余爱好者和专业古生物学家的喜爱。近期新的第二版增加修订了近百种恐龙和200幅插图,这些近期新发现和研究正在改变我们对恐龙世界的了解。本书由有名的恐龙专家格雷戈里·保罗撰写和说明,这本令人惊叹的精美图书包括所有主要恐龙类的详细物种描述以及近700幅彩色和黑白图,描绘了从小型羽毛类到鲸鱼大小的超级蜥脚类恐龙的全部恐龙。经过大量修订的导论部分深入探讨了非鸟类恐龙的灭绝、鸟类的起源以及恐龙古生物学的历史,您将体验时光倒流,回到那个恐龙在地球上漫游的时代。
作者简介
邢立达,青年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资助探险家。高中时期便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恐龙网站。先后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取得古生物学硕士、博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国及美国国家地理科学与探索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 2016年发现全球首例琥珀中的恐龙,为当年全球最受媒体关注的科学发现之一。2017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8年获得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非凡贡献人物”奖。2020年,获美国沉积地质学协会颁发的詹姆斯·李·威尔逊奖,该奖颁给那些在沉积地质学领域做出很好贡献的青年科学家,这也是该奖项首次颁发给中国人。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与翻译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书籍,并多次接受CCTV等国内外媒体频道采访,为公众介绍古生物知识。
目录
简介
恐龙的发现与研究史
恐龙是什么
恐龙时代
恐龙的演化
恐龙灭绝
当恐龙消失后
生物学
解剖学特征
皮肤、羽毛和颜色
呼吸和循环系统
消化道
感官
声音
疾病和古病理
行为
大脑、神经和智力
社会活动
生殖
能量
巨人症
中生代的氧气
鸟类飞行能力的获得与失去
恐龙时代大冒险
假如恐龙没有灭绝
恐龙“保护区”
去何处寻找恐龙
恐龙类群和物种使用说明
类群和物种目录
恐龙
兽脚类恐龙
蜥脚形类恐龙
鸟臀类恐龙
扩展阅读
名词对照表
恐龙分类
地层
摘要
     早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恐龙的化石,并由此衍生出一些上古神兽的形象,比如“龙”。欧洲的一些古籍中也有关于恐龙化石的记述和插图,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些骨骼的真实身份。在西方世界,创世故事告诉人们,早在金字塔诞生的两千多年前,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就已经出现。这种观点一直统治着西方世界,这为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带来了很多阻碍。19世纪初,新英格兰发现了大量三趾型脚印,当时人们认为这是某种巨鸟留下的。到了19世纪早期,随着地质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球的发展史比人们早期预想的要悠久得多,也复杂得多。学者们慢慢开始相信,地球上或许真的曾经存在过一些早已灭绝的奇异生物。 19世纪20年代,英国最早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恐龙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恐龙牙齿,发表并命名了肉食性的巨齿龙和植食性的禽龙(Iguanodon)。那数十年间,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远古沉积物中发现的骨骼属于某些体型超大的现代爬行动物。直到1842年,理查德·欧文意识到,当时发现的许多化石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爬行动物,于是他把这些化石动物统称为“恐龙类”(Dinosauria)。欧文的发现推进了人们对动物演化发展的认识,他认为恐龙是超大型的爬行动物,于是人们将恐龙重新定义为“大型四足动物”。在此基础上,1850年,第一座恐龙复原雕塑诞生于英国水晶宫(坐落于伦敦海德公园)。这是恐龙第一次走进公众的视线,人们立刻对这类神奇的庞然大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还有学者在未完成的雕塑中举行了一场宴会。这些早期的恐龙题材艺术作品一直完好地保留至今。 美国南北战争前夕,欧洲发现了第一具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该化石属于体型较小的恐龙——身上披着厚重甲板的肢龙(Scelidosaurus)和类似鸟类的美颌龙(Compsognathus)。这些化石的尺寸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庞大,难免有些令人失望。此后不久,索伦霍芬的上侏罗统沉积物中发现了最原始鸟类的牙齿和羽毛,这种鸟被命名为始祖鸟。这种既像恐龙又像鸟的小家伙龙鸟(Dinotird)身上兼具了鸟类和爬行动物的典型特征,这顿时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差不多同一时期,查尔斯·达尔文(Dharles Darwin)的巨著——《物种起源》问世,这为科学家给“恐龙”这类神秘物种寻找合适的分类归属提供了理论依据。进化论的另一位积极倡导者托马斯·赫胥黎则认为,美颌龙与始祖鸟之间的密切相似性,表明这两个物种之间一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到了19世纪70年代末,比利时矿工挖掘出大量完整的禽龙骨骼化石,该化石清楚地表明它们是三趾型的半两足动物,而非接近意义上的四足动物。 接下来,让我们把视线转向美国。南北战争前,美国东岸发现过少数几个恐龙遗址。后来,人们意识到广袤无垠的西部地区才是无以伦比的恐龙化石的圣地。19世纪70~80年代,两位有名的古生物学家爱德华·柯普和查尔斯·马什,为了发现更多、更完整的新恐龙展开了激烈竞争,这就是有名的“化石战争”。双方都希望能抢在对手前面收集到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这一时期,的确有很多新的恐龙化石重见天日,于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经典的上侏罗统莫里逊组恐龙动物群,比如恐龙中的优秀猎手异特龙(Allosaurms)和角鼻龙(Ceratosaurms),还有真正的大块头们、四足恐龙:雷龙、梁龙(DiplodocMs)和圆顶龙(Camatusaurus)。同期发现的恐龙化石还包括原始禽龙类恐龙——弯龙(Camptosaurs)和长着神奇盔甲的剑龙(Stegosaurus)。这些化石的出现大大激发了人们对这些神秘巨兽的兴趣。 到了世纪交替之际,科学家们把发掘重点转移到较新的地层,比如兰斯组和地狱溪组地层。在这些地层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生活在恐龙末代王朝的动物,比如属于鸭嘴龙类的埃德蒙顿龙,全身披着厚重甲板和利刺的甲龙,头上顶着大角的三角龙和庞然大物暴龙。20世纪初,古生物学家们把眼光投向更靠北的加拿大,他们惊喜地发现,加拿大广袤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晚白垩世恐龙,如艾伯塔龙、头上长着大型鼻角的尖角龙、有着喙状嘴的戟龙、以及长着头冠的鸭嘴龙类恐龙——盔龙和赖氏龙。 P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