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好好告别

好好告别

  • 字数: 29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英)凯瑟琳·曼尼克斯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7250258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知名姑息治疗专家,生命终点守护者,40年行医经验倾囊相授,6大阶段助你和家人安养zui后的恬静时光。 专业姑息治疗医师,英国姑息治疗开创者凯瑟琳·曼尼克斯40年行医经验与感悟完整集结,让你摆脱对死亡的无知、茫然与恐惧,从容面对人生zui后大考。 ●帮助家人提高临终生活质量,安然度过人生zui后一段;让照护者摆脱无助与疲惫,获得科学、温暖的指导。热映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同题材故事,深度思考和直面每一个普通人都会面临的终极问题——当死亡随时可能到来,我们专享要做的就是爱与珍惜。 每个家庭都避不开的人生困惑、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旅程终点,生命长河里,比长度更重要的是宽度,比开始更重要的是结束,我们无法选择如何来到世间,但可以选择如何恬然离开。在他人的故事中找到自我救赎。 ●2018年惠康图书奖(Wellcome book prize)入围作品。美国亚马逊高分好评图书。 《好好告别》是曼尼克斯对40多年工作生涯的总结与思考,图书出版后获得了广泛好评并入围了2018年惠康图书奖,更荣获亚马逊86%的五星好评。 ●思德库研究院院长田兰宁、老龄社会30人论坛发起人,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晓、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一方、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组长,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宁晓红、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30个临终故事,描述了每个人从容面对人生终点的可能;6件重要的事,描绘出英国知名姑息治疗专家献给每个家庭的必修课;40年行医经验倾囊相授,助你和家人安养最后的时光。帮助临终者提高临终生活质量,安然度过人生最后旅程;帮助照护者摆脱无助与疲惫,获得科学、温暖的指导。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了解临终模式、找到合适的告别方式、选择讨论死亡的更佳时机、调整生命的预期,到留下给世界的赠礼、超越生命的局限等6大方面,用30个娓娓道来的感人故事,写出了一本让读者了解缓和医疗与临终关怀的经典之作。
如果你正在陪伴人生临近终点的亲人与朋友、如果你正在从事缓和医疗相关工作,如果你想扩宽自己人生的宽度,提升生命的质量,那这本书有助于你更多了解死亡、更深思考自我、更能无所畏惧,逆风翻盘,笑对人生。
作者简介
凯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 专业姑息治疗医师,认知行为治疗师。拥有40多年的缓和医疗工作经验。1993年,曼尼克斯开创了英国专为临终患者提供服务的认知行为治疗诊所,帮助人们在临近死亡时提高生活质量。她在职业生涯中一直与患有不治之症和处于重症晚期的人打交道,陪伴了数千名患者走完人生的zui后一程。她还热衷于公众教育,并对姑息治疗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好好告别》是曼尼克斯对40多年工作生涯的总结与思考,图书出版后获得了广泛好评并入围了惠康图书奖(Wellcome Book Prize)。
目录
推荐序/生命末期的“养尊处优”-I
序言/死属于生命,就如生也属于生命-V
导读/如何阅读本书-IX
01了解临终的模式-001
传达坏消息的人-003
生命尽头的样子-009
虚假的能量-017
不宣而至的再见-032
最后的守夜–044
02找到合适的告别方式-053
不是对死亡说“不”,而是对生活说“是”-055
永远别让我离去-063
重启复原力-078
不惧怕恐惧感-089
03选择讨论死亡的更佳时机-101
令人心痛的误解-103
说再见需要做好准备-111
讨论不可言及的话题-119
谁做那个先开口的人-129
感受你的每一次呼吸-138
父母之爱–149
04调整生命的预期-163
生命两端有着相似的情形-165
“放我走”的一面-174
“放我走”的另一面-180
旅行的最后一站-189
以希望的方式死去–200
05留下给世界最后的赠礼-215
分享临终计划-217
专享的牵挂-227
逝者提供的答案-237
告别礼物-247
给予离去爱的支持–256
06超越生命的局限-267
生命边缘的相遇-269
身体的痛,心理来治愈-275
老年人的个性-283
生命的每一天都是礼物-293
享受每一个当下–305
结语/生命终将结束,也终将获得圆满–311
专业术语/-313
书信模版/-321
致谢/-325
参考资料和有用的信息/-317
书信模板/-321
致谢/-325
摘要
     传达坏消息的人 在医学领域工作的人自然免不了目睹死亡。我对死亡的熟悉始于一位患者余温尚存的身体,但接着,我就必须与他的至亲商讨他的后事。直接与临终之人谈论死亡是很困难的,在我接受培训的年代,医学界不提倡这种交谈,但这算得上是一种实习,让我学会了倾听。在倾听过程中,我开始理解死亡的模式,注意到它们的共性,慢慢了解其他人对生死的看法。我发觉自己为之好奇和着迷,并找到了方向感。 第一次看见死人时,我18岁。那是我在医学院的第一个学期。那个人心脏病发作,在前往医院的途中死在了救护车上。在尸体被送往医院停尸房之前,我随急诊科医生来出具死亡证明。那是12月的一个晚上,天气阴郁,医院的前院湿漉漉的,地面在灯光照耀下泛着橙色的光芒。相比之下,救护车内的灯光要明亮得多。死者40多岁,胸部宽阔,双目紧闭,眉毛扬起,神情好像有些惊奇。急诊科医生用手电筒照他的眼睛,把耳朵贴在他胸口上,听听有没有心跳声或者呼吸声,检查他心脏停搏之前的心电记录,然后朝医疗组成员点头示意,将检查时间作为患者的死亡时间。 大家挨个下了车,我走在最后。死者仰面躺着,衬衫敞开,胸口上贴着心电电极,右臂上还挂着点滴,看起来好像睡着了一样。他可能随时会醒来吧?也许我们应该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呼喊,或者用力摇他,他一定会醒过来的。“走吧!”那位急诊科医生扭头叫我,“要为活人做的事还多着呢,把他留给医疗组吧。” 我有些迟疑,也许医生搞错了。如果我站在这儿的时间够久,也许会看到这个人再次呼吸呢。他不像死了的样子,他不可能就这样死了。 医生注意到了我的犹豫,回到救护车上,说:“第一次见到死人?好吧,你把听诊器放到他心脏上。”我哆哆嗦嗦地从白大褂口袋里摸出我的听诊器,它闪闪发亮,管子缠绕在两个听筒上。我把听诊器探头放在患者心脏应该跳动的地方。我听见远处一位医疗组成员让人给他的咖啡加糖的声音,却没有听到心脏跳动的声音。观察力敏锐的急诊科医生拿起听诊器,转了转探头,让它“播报”患者身体里的声音,而不是周围的噪声,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拿反了。医生把听诊器探头放回患者心脏的位置上,此时周围万籁俱寂。我从来没有感受过如此的寂静,也从来不曾如此专注地聆听过这种寂静。这时,我注意到那人的脸色有点苍白,他的嘴唇呈深紫色,舌头色泽晦暗。是的,他已经死了,刚死不久。他符合死人的所有特征。我对那个脸色苍白的人说了声“谢谢”后,转身离开救护车,顶着雨回到了急诊室。 那位医生和蔼地说:“你会习惯的。”然后,他拿起一张新的病历表,继续上他的夜班。整个过程如此利落、简单,没有任何仪式感,我深感困惑。不过很快,下一个患者就来了:一个鼻孑L被糖果堵住的小孩儿。 在学生时代,我还经历过一些记得没那么清晰的死亡病例,但在我取得行医资格后的第一个月,我签发的死亡证明数量就创下了医院的纪录。说明一下,这接近是因为我那个病房住的大多是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我很快就与丧亲官熟络到了直呼其名的程度。那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女士,她的工作之一就是请宣布患者死亡的医生签署死亡证明。上班的头几天,我就目睹了10多个人的死亡,这些人的死亡方式与5年前我在救护车上看到的那个人一模一样。丧亲官调侃说,也许医院应该颁个奖给我。 丧亲官不知道的是,我的知识在迅速增长。每一张死亡证明都涉及一个生命,每个生命都有家属,我负责把死亡消息告诉他们,他们则会问我亲人的死因。进入临床工作的第一个月,我与20个丧亲家庭谈过话。我和他们坐在一起,他们哀哀哭泣,对几乎无法想象的未来感到茫然。按照护士长的要求,一位经验丰富的助理护士会泡好茶,把它放在托盘上,并端进护士长办公室,由我陪这些家属喝几杯暖心茶。事实上,只有得到护士长本人的许可,医生才能进入她的办公室,但丧亲探视是一个例外:不用另获批准,直接进去就是了。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