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北洋政府二十九位总理实录

北洋政府二十九位总理实录

  • 字数: 4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 作者: 陈立媛
  • 出版日期: 2013-05-01
  • 商品条码: 978751680087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8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共计二十九篇,每人一篇,详略得当地叙述了二十九位北洋政府总理的生平。二十九人中不乏声名显赫者,也有鲜为人知籍籍无名者,作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尽量向读者展现他们原本的风貌,还原这一历史时期的原汁原味,并对他们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他们的所作所为尽量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目录
唐绍仪
陆征祥
赵秉钧
段祺瑞
熊希龄
孙宝琦
徐世昌
伍廷芳
李经羲
汪大燮
王士珍
钱能训
龚心湛
靳云鹏
萨镇冰
颜惠庆
梁士诒
周自齐
王宠惠
王正廷
张绍曾
高凌?
顾维钧
黄郛
许世英
贾德耀
胡惟德
杜锡琏
潘复
后记
参考资料
摘要
    段祺瑞
     段祺瑞是北洋三杰之一,对袁世凯特别忠诚。“一造共和”,助袁世凯上台。“府院之争”时,趁机“再造共和”。后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制造了“三?一八”惨案,被冯玉祥的国民军赶下台。
     ●段祺瑞少年时代得到李鸿章、袁世凯的提拔,是北洋三杰之一。对袁世凯极其忠诚。袁世凯几次难关,都是他帮忙渡过。辛亥革命后,助袁世凯逼宫。取得总统宝座,人们称其是“一造共和”的英雄。
     段祺瑞字芝泉,原名启瑞,晚号正道老人,1865年3月6日生于安徽合肥六安县。1881年,段祺瑞来到山东境内,投靠在威海卫驻军中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1885年,北洋武备学堂刚刚创办,段祺瑞就从山东驻地考进了该学堂的炮科。1889年,段祺瑞被清政府派往德国学习军事。两年之后,段祺瑞又留在德国克虏伯炮厂实习深造两年。回国后,段祺瑞在山东威海武备学堂担任算学和炮学的教习。
     1896年,清政府授命袁世凯督练新军后,袁世凯四处网罗人才,各路将官纷纷汇集小站。
     段祺瑞成为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左膀右臂,先后出任过一系列重要职位,同冯国璋和王士珍一齐被称为“北洋三杰”,成为袁世凯的心腹将领。
     1913年5月,袁世凯奏请清政府设立了军政司,他本人兼任督办,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为了迅速扩充北洋军,亟需大量对袁“效忠”的军官,袁世凯让段祺瑞负责北洋军事学校培养军官。
     优选的北洋军校是陆军速成学堂,学员两千人,分步、骑、炮、工、辎五种兵科,如齐燮林、陈调元、陈树藩、王永全等后来一批军阀都是此校的毕业生,后来蒋介石也是该校学生。军校的创建,为袁世凯输送了大量军官,成为袁世凯的嫡系,北洋系统的中坚。由于段祺瑞的这一经历,北洋将领许多均出自他的门下,而段祺瑞后来亦因此在北洋系统中颇具号召力。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武昌起义,给了袁世凯一个难得的机会。
     清政府开始决定由陆军大臣荫昌赴鄂剿办。然而,荫昌手中无一兵一卒,好不容易调来一些军队,却又不听指挥。10月11日,汉阳光复;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接着,许多地方出现了动荡的前兆。
     面对分崩离析的局面,载沣束手无策,内阁总理大臣奕勖和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那桐乘机进言重新起用袁世凯,处在窘境中的载沣别无良策,只好采纳。10月14日,武昌起义后第四天,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正在这时,段祺瑞接到袁世凯密电,让他去彰德开会。
     在洹上村袁宅门口,段祺瑞适逢从北京赶来的冯国璋,冯国璋风尘仆仆,却满脸喜色,撸着袖子对段祺瑞说:“该咱兄弟露脸了。”听说段、冯到了,袁世凯亲自到大门口迎接,一手挽着一个进了客厅,屋里聚满了北洋的嫡系将领,如段芝贵、倪嗣冲等。
     秘密会议召开了,袁世凯对出山问题态度很明确:“我还要等等看。”他对冯国璋说:“我让你来做前敌的主帅,你说怎样?”冯国璋抑制不住喜悦之情,问道:“那荫昌呢?”袁世凯哈哈大笑,却不作答复,交代冯国璋说:“对武昌方面要打,但也不要太过了。剿抚并重嘛,你懂不懂?”冯国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袁世凯对其他将领一一作了交代,惟独没有和段祺瑞说。散会后,他把段祺瑞单独召到书房,亲切地说:“芝泉呀,他们对你不信任呀。”
     “他们”自然指的是朝廷,所谓“不信任”是指对是否让段出兵讨伐,朝中仍有争议。段祺瑞回答得很巧妙:“因为他们不相信袁大人嘛!”
     袁世凯仰脸大笑,然后说道:“芝泉啊,你是我最信任的人,有话不妨对你直说。目前南边很热闹,可是,要害不在南而在北,你懂不懂啊?”“你懂不懂”是袁世凯的口头禅,段祺瑞听了“不在南而在北”,心中豁然开朗:“袁大人的意思,是不是说北方不能乱?”
     袁世凯一笑说:“还是芝泉懂我的心思啊!顾头不顾腚,到头来一场空,这种舍本的买卖,我袁项城不做。”
     临走时,袁世凯又嘱咐段祺瑞:“就让华甫(冯国璋字华甫)在前面打,你在后边,要控制住铁道线,此乃命脉。进可以援于武昌,退可以左右直隶和北京。”
     袁世凯不出山,荫昌根本指挥不动北洋军,清政府只得一次又一次地向袁世凯让步。10月120日,徐世昌秘密赶赴彰德,和袁世凯密商后,带着袁世凯提出的六个条件回到了北京。这六个条件是:明年即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参与此次事件诸人;解除党禁;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之全权;须予以十分充足之军费。清政府在一筹莫展之下,只好饮鸩止渴,10月27日,连续下四道上谕:召回陆军大臣荫昌,委任冯国璋和段祺瑞分别统率第一军和第二军,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所有出征和海陆各军等。这一切,其实早在袁世凯的意料之中。
     袁世凯依然安之若素,稳坐彰德钓鱼。清政府只得再次让步,10月30日,下罪己诏;11月2日,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大权在握,夙愿已偿,立即电令冯国璋向汉口发动进攻,同时电令段祺瑞的第二军由洛阳向前推进,并沿途布置。这之前,10月29日,北方发生了一件意料不到的事,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联合部分将领,屯兵滦州,发动了兵变。袁世凯对此大发其火,对段祺瑞说:“我说过北方不能乱。我最担心的也在此。现在张绍曾果然闹起来了。朝廷上下,为之震动,京畿直隶,人心不安。此事必须尽快解决!”
     P53-5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