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苏轼

苏轼

  • 字数: 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司聃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10114803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6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2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苏轼是中国文学艺术目前横空出世的天才,其文位列“唐宋八大家”,诗词开一代风气,书法位列“宋四家”,绘画也造诣颇深。作为文人,苏轼占尽风流,得意千秋;作为官员,苏轼的大半生颠沛流离,落拓江湖。本书选取苏轼仕宦、交游、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小故事,讲述这位天才人物的一生及其成就,展现其旷达的人格魅力和身处逆境仍不气馁,在庙堂之上舍身为民的精神。
作者简介
司聃,文学博士,宗教学博士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一项、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课题一项;著有《苏轼的方外交游及其诗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诗话故事》(黄山书社,2016年出版),发表苏轼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司聃,文学博士,宗教学博士后,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一项、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课题一项;著有《苏轼的方外交游及其诗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诗话故事》(黄山书社,2016年出版),发表苏轼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导读
凤翔初仕
西湖山水
密州赈灾
徐州抗洪
乌台诗案
躬耕东坡
故人来访
江宁王公
苏门六君子
贬谪惠州
我本海南民
北归
苏轼生平简表
摘要
     凤翔初仕 1 皑皑大雪。 柳树枝丫垂地,裹着晶莹冰条。松柏堆满了雪,风起时,蓬松的雪球散开,常迷住旅人的眼。 “天就要黑了,找个地方歇脚吧。”苏轼从驴车里探出头,对赶车的人说。 “好啊,大人!前面就是渑池的僧舍,咱们就到僧舍里歇脚吧!”车夫看向不远处的破旧小寺。 小沙弥为苏轼端上一盏热茶:“小寺偏僻,饮食粗糙,施主不要见怪。” 苏轼与小沙弥寒暄:“当年我与弟弟赴京应试时途经此地,与方丈相谈甚欢,临别时还曾在寺壁上题诗。今日方丈不在寺中吗?” 小沙弥淡然地说:“老方丈几年前圆寂了,施主昔年所题诗的寺壁,也在去年的大雪中坍塌了。” 苏轼缄默无语,走出僧舍,来到那茫茫雪原中。 赴京赶考,和老僧对谈,在寺壁上题诗,都恍如发生在昨天,却都已烟消云散,随风而去。人生的一段段际遇,真像是雪地上的鸿鹄爪痕,雪化后,一切化为乌有。纵然远飞的鸿鹄能回忆起往昔,却已经物是人非。 苏轼想了许久,百感交集。回到僧舍中,写成一首诗寄给弟弟子由: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2 到达凤翔,接风筵席上的烧羊肉与美酒冲淡了苏轼在路上的感慨。 凤翔在终南山北,属宋代最西边的陕西路,越过庆州便是西夏国。唐代适宜放牧的州县此时尽属北方的辽和西夏所有,北宋缺少幅员广阔的草原,中原羊肉的价格居高不下。苏轼见到满桌的烧羊肉,不由昨舌。一旁同僚笑道:“此处距离西夏不远,党项人与我大宋互市,几斤茶叶就能换一头羊。苏贤良,你既然来了凤翔,先尝尝胡地的烧羊肉!” 烧羊肉喷香扑鼻,苏轼尝了一口,软烂鲜美远甚于汴京烧羊肉,索性将汤汁也喝得干干净净,又大饮三盏柳林酒,连声称赞:“好羊!好酒!” 同僚们见苏轼也是性情中人,言语中又亲近了几分:“苏贤良,自从知道你要来凤翔任签判,我们这群人天天翘首期盼啊。能与苏贤良共事,我们是多么荣幸!” 进士及第后,苏轼便回川为母丁忧,三年后重回京城参加制科考试,位列“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第三等。制科考试共分五等,一二等为虚设,第三等便是优选成绩。苏轼虽刚到任,但凤翔的同僚、文士们早已知晓他的大名,都存了结交之心。他们见苏轼才华横溢,又知道他受欧阳修赏识,既恭敬又艳羡,见苏轼时都不按例称他为苏通判,而尊称苏贤良。 苏轼本是个毫无机心之人,素来喜欢宴饮交游,更引得无数人前来结交。 3 眉州人亮将赴凤翔任知州的消息传来,凤翔府同僚们又开始艳羡苏贤良的好运气。能在终南山麓与同乡长官共事,想来这位长官定会对苏轼青眼有加。 苏轼夫妻也喜出望外。同僚们只知道亮与苏轼是同乡,却不知道陈苏两家原是数代世交。论辈分,亮比苏洵还长一辈。踌躇满志的苏轼想,若能得陈知州厚待,我自然能在凤翔施展一番拳脚。 亮上任那天,众人都吃了一惊,威名赫赫的陈知州个头矮小,双眼炯炯,定睛望过来时简直要让人打冷颤。众人上前问候,亮一一答复,却始终没有笑脸。 他对苏轼也是同样的冷心冷面。有一天,苏轼有事找陈知州商议,坐在门前长凳上等,前前后后进去许多人,却总不见陈知州召唤自己。后来苏轼忍不住进去,发现屋里只有陈知州在低头批改公文。听见苏轼进来,陈知州眼皮也不抬,接过苏轼手中的公文,一句话也不多说。苏轼次日看见自己写的公文已被几易其稿,改得面目全非。 苏轼自诩才华绝世,文章一气呵成,但所写的公文经常被亮改得面目全非,不由得有一种受辱的感觉。他在府衙中逐渐消沉,已经没有了初来时的意气风发。 几个月后,亮无意中听见一个府吏称呼苏轼为“苏贤良”,立即拉下脸,厉声问:“在凤翔府,苏子瞻是通判,你们为何要称他为苏贤良?” 府吏们见陈知州满面怒容,不由噤声。 “自然是因为他制科考试位列第三等,你们才称他‘苏贤良’。但他一个凤翔府的八品签判,是否当得起贤良二字?”亮看着苏轼,一字一句地说。 苏轼站在旁边,气血上涌,想出言反驳,又不知如何开口,只得面红耳赤地站在一旁。 “来人!”亮大喝,“给我杖责这个阿谀奉承之人!以后若有人再敢称苏轼为‘苏贤良’,这便是你们的例子!” 府吏受杖时的每声痛呼都让苏轼揪心。苏轼紧握着拳头,满脸愤懑。 P1-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