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靠山

靠山

  • 字数: 48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铁流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02016535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0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建党100周年重点图书 • 鲁迅文学奖得主铁流重磅新作 • 一部反映人民群众革命年代踊跃支前的厚重之作 十四年抢救性采访上千人,写就人民群众支前的壮阔长卷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无论什么时代,人民都是最有力的靠山。 铁流新作《靠山》记述了战争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动人场面,全书展开了上百个详细叙事,涉及上千人的真实故事,几乎浓缩了1921年至1949年间完整的百姓支前史述。《靠山》浓墨重彩地描摹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互为靠山,生死与共的动人故事。 名家推荐: 《靠山》是一部杰作,塑造了很多让我们记忆犹新的人物,同时书写了很多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的细节。文学作品要靠语言、靠结构、靠人物来打动我们,这是一部作品能立得住的最重要的特点。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邱华栋 《靠山》犹如一个绵延的巨大山脉,是革命的脉,是一个政党的脉,也是文学的脉。这部书不仅代表了铁流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代表了我们主题创作、报告文学在今天所能达到的高度。 ——《人民文学》主编 施战军 铁流写了大量乡村中支援革命、向往新生活的女性,写她们的病痛,她们的热情,她们的苦乐,她们的伟大奉献,非常让人敬佩。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评论家 何向阳 《靠山》写了许多为支援前线前赴后继的普通人,他们是历史中的普通人,未有名姓,但铁流花了巨大的篇幅来为他们一一立传。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评论家 李朝全
内容简介
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不久,“二战”著名的战地记者西蒙诺夫来到中国。他对以少胜多的淮海战役感到惊奇,特地提出要到其主战场徐州进行实地考察。当听说还有543万民工为解放军织起了一条条强大的补给线时,他大为感叹:“这是人类战争史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是真正的人民战争!”陈毅元帅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本书全景式地呈现了革命年代尤其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动人场面。作者自2007年3月开始,做了长达数年的深入采访和搜集资料工作,采访了战争年代尤其是抗日和解放战争的支前模范和他们的后人达数百人,记录笔记上千万字,搜集资料上亿字,很多史料、情节和场面都是第一次披露。
作者简介
铁流, 1967年10月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山东齐鲁文化名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两次获山东省泰山文学奖。著有《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支书与他的村庄——中国城中村农民生存报告》《中国民办教育调查》《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莱西经验”诞生记》,中篇小说《槐香》等。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和各种年度选本转载,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大火种》、《渊子崖保卫战》等已经上映。
目录
第一章 征途漫漫
一 长征前夜的故事
二 江上穿呀穿梭忙
三 映山红开满山
四 比银元还贵重的情意
五 三个红军妹子
六 心愿
第二章 血沃大地
一 婆媳俩
二 至暗时刻
三 行动
四 姑嫂锄奸
五 血祭
六 徐庄之约
七 发兵山东
第三章 辛巳年的沂蒙
一 战地的孩子们
二 苦楝树下
三 大青山之殇
四 柿子又红了
五 投豆选举
六 一纸血书
第四章 情深意长
一 刘大娘,马大爷
二 儿行千里
三 桃棵子山下桃棵子村
四 千里寻娘
五 透明的乳汁
六 忘不了老爹忘不了我的哑巴娘
第五章 男女老少齐上阵
一 子弟兵的母亲
二 寻找代号“素云”
三 识字班的班长李大胆
四 嫁人就嫁这样的人
五 队伍从她们肩上穿过
六 谁说女子不如男
第六章 支前!支前!
一 小竹棍三尺三
二 风雪路上
三 抬着担架上前线
四 不一样的境地
五 民兵是胜利之本
摘要
     引子苏区干部好作风 1933年的11月,虽然已经进入了初冬,可天气依然很热。这天,兴国县长冈乡长信村的妇女刘长秀背着一捆柴正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忽然昕到几声马叫,她抬起汗津津的脸望去,迎面来了一群骑马的人,是红军。刘长秀横背着木柴,因为路窄,她怕挡了路,就把木柴放在路旁,自己坐在田埂上歇息。一位身材魁梧留着长发的红军率先下了马鞍,满脸笑着和刘长秀打招呼:“大嫂,是背不动了吗?”刘长秀急忙从田埂上站了起来,说:“背得动,背得动,我怕挡了你们的路,你们先过吧。”大个子红军说:“大嫂,你坐下,我也坐下,咱们一边休息,一边说说话。”身边一个战士急忙道:“大嫂,这是毛主席。”毛泽东看了那个战士一眼:“陈昌奉哇,就你多嘴!”刘长秀听说后,一下子站了起来:“你就是毛主席呀?可见到你了!都说你不是凡人呢!”毛泽东笑了,挥挥胳膊说:“大嫂,你看我三头六臂吗?”刘长秀摇摇头。毛泽东又问:“会腾云驾雾吗?都不是。”毛泽东让刘长秀坐在身边,“家里有几口人呀?”刘长秀道:“一大群人呢,娃他爹当红军走了不长时间,大娃又去了。”毛泽东听了很高兴,双手朝着刘长秀作了个揖道:“一家出了两个红军,不容易呀,我得感谢你们全家对革命的支持呀!”刘长秀本来就是爽朗性格,快言快语,见毛主席没有架子,话也多了起来,“红军和老百姓本来就是一家人,不说两家子话,干革命是自己家的事。”毛泽东笑了:“大嫂,你这话说得好哇!很有道理!’.刘长秀说:“是红军让我们全家人吃上了饭。” 红军来江西兴国之前,刘长秀家房无一问,地无一垄,丈夫和儿子在大地主宋小宝家当长工,一家人就睡在地主的牛棚里。红军一到,刘长秀远远地看着那些女兵,觉得很好奇。后来女兵发现了她,热情地和她打招呼,刘长秀颠着小脚就跑,女兵就在她后边一口一个大嫂地叫着,有个女兵赶上来,看她面黄肌瘦的,把身上的干粮都给了她。女兵还对她说:“大嫂,其实我也像您一样,也是穷人。从今以后,红军给你撑腰。”刘长秀听了半信半疑,不久地主宋小宝就被打倒了,她家不仅分了粮还分了房。刘长秀拉着丈夫的手连声问:“娃他爹,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丈夫笑了,说:“这么大个房子摆在你眼前,能不是真的吗?” 1931年的春天,长冈乡闹起了粮荒,本来就贫穷的刘长秀家更是雪上加霜,一时无米下锅,全家只得以野菜南瓜充饥,正当刘长秀愁眉不展时,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昌宝带着人送来了几斗米,谢昌宝头戴一顶斗笠,对刘长秀的丈夫邹大朋说:“这是咱们从公略县买来的,家家户户都很困难,你们先吃着,政府会再想办法的,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你们饿着肚子!,’刘长秀连连点着头,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等谢昌宝他们走了,刘长秀抓起一把米放在手里反复端详着,对全家人道:“为了让咱们吃饱肚子,跑那么远的路去买米。共产党真好,什么都替咱们想到了。”孩子见了大米,都眼巴巴地看着,大声嚷着要吃大米饭。刘长秀笑着说:“咱们可都托共产党的福了。”说完,她挽起袖子,开始淘米下锅。第二年,也正是国民党部队连续围剿红军的时候,红军要扩红,已经习惯了枪炮声的刘长秀一点都没犹豫,把只有15岁的独子邹成彬送进了红军队伍。转过年,国民党的围剿更加猛烈,刘长秀对丈夫邹大朋说:“崽他爹,咱们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才能吃上饭,你也当红军吧,去打白狗子,也是保护咱们的家。”后来,这对父子都牺牲在了战场上。邹家顶梁柱走了,乡苏维埃的干部来得更勤了,不是帮助种地秋收,就是帮着干家务,谢昌宝见刘长秀的女儿腿上长了疥疮,立马把乡卫生员带了过来,可治了几次也不见好。谢昌宝听说一味草药能治,就赶到山上去寻药材,右脚小趾不小心被毒蛇咬了一口,谢昌宝见脚趾变黑了,只得一刀把小指头切掉了。到了傍晚,谢昌宝才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回到刘长秀家。他让刘长秀把药草煮了,抓紧给孩子洗一洗。刘长秀对谢昌宝说:“可惜了你的脚指头!.,谢昌宝笑着说:“值得,值得!” 刘长秀在毛泽东面前又旧话重提,毛泽东说:“大嫂,这都是共产党应该做的!”毛泽东吸了口烟接着问刘长秀:“大嫂,这些年,我们办起了列宁学校,你的娃娃上学了吗?还有你也去扫盲了吗?”刘长秀高兴地说:“红军来以前,很多娃都没书念,以后就多了,连我的娃都去了吆。这里列宁学校就办了好几个,为了让老百姓有个玩的地方,还搞了个什么部。”陈昌奉插话道:“是俱乐部。”刘长秀连连点头:“是这个部,其实这个部不搞也行,让我们吃饱饭就已经很知足了,还能再包我们玩?”毛泽东听了,大笑起来,说:“大嫂,这个要求可有些低喽!将来,你还能坐着车到大城市去玩呢。”刘长秀听了很高兴,笑了笑道:“我已经四十多了,还能赶得上?”毛泽东接着她的话茬说:“赶得上,赶得上!所以你也得识字学文化呀。”刘长秀急忙道:“对了,乡里还开了好几个夜校扫盲呢。”说到这里,刘长秀有些不好意思了:“我这把年纪了,又是个女人,就没去参加扫盲。”毛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