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刘少奇真情实录

刘少奇真情实录

  • 字数: 35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2-01
  • 商品条码: 978754554543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0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刘少奇是湖南炭子冲走出来的一位革命家,也是工人运动的领袖。他虽出身耕读之家,却天赋极高,他热爱学习,擅长学习,曾被北大录取,却因学费太高、学制太长而站在校门口望洋兴叹。他是修养极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终生学习的好榜样。他身为主席,坚持过平民生活;他贴近群众,不打官腔;他与同志、下属、人民都保持君子之交。《刘少奇真情实录》多角度多方面还原了共和国领袖刘少奇真实而跌宕的一生。
作者简介
于俊道,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一部主任,编审。参加编辑《朱德军事文选》,参加撰写《朱德年谱》《朱德传》,主编《共和国领袖生活丛书》系列、《领袖交往实录》系列、《元帅交往实录》系列、《将军交往实录》系列、《毛泽东交往录》等,著有《中国革命中的共产国际人物》《朱德红扁担》等。
目录
第一章 炭子冲走出的革命家
出身耕读之家,从小就不怕苦.
沉静好学,人称“刘九书柜”
改名刘卫黄,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赴俄留学,寻找救国真理
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洪流
第二章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是另一种形式的休息”
不应该把孔子一笔抹杀
“没有知识分子,社会主义便不能胜利”
第三章 风雨共担:刘少奇与家人
离开母亲,正是为了祖国的强大和母亲的幸福
永远的支持者:六哥刘云庭
革命伴侣何宝珍
爱妻王光美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儿女情深
第四章 情系湖湘:伟人的故乡情结
“我们今天就住这里”
他在地上捡了一根树枝撩开人粪,仔细观察
改“故”字为“旧”字更好些
“不办食堂还是社会主义”
“我对不起各位父老乡亲”
“我是来向乡亲们承认错误的”
冯国全致死耕牛案
第五章 要对每个公民负责
“不论是不是工友,都应该尽量抢救”
“把药留给病人吃”
“一定要想出治病的办法”
“我们要多为群众着想,不能只顾我们的工作”
“你们大约需要多少粮食?”
“希望你们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住房问题要解决,问题是怎么个解决法
关心年轻人找对象问题
“将来我们要给老乡还小米”
“小鬼,哪来的石榴?”
“有都江堰,这就有了天府之国”
危难时刻,让轮船为小船挡风
有理有据地保护刘桂阳
小孩子写条标语不算什么反革命
“再困难也不能取消伐木工人的酒”
“让大家穿得漂亮些”
“不能随便打扰老乡”
“我们后方的人可以饿肚子,前方部队不好饿肚子的”
第六章 俭朴不是丑事:主席的平民生活
“走路走惯了,不习惯坐轿子”
“嘴巴”越张越大的“狮子口鞋”
“不要紧,再缝一缝,还能穿些时候”
“这不是还能用吗?为什么要换新的呢?”
“我要的是实用、方便”
生活简朴容易满足
23.80元,一位国家主席的全部家底
“出国不一定非得穿新衣服”
“比我们困难的人还很多,为什么对我额外补助?”
第七章 回忆:开国元勋点滴往事
借光读书
不许豺狼当道
惩治恶狗
打“鬼”的故事
节俭的“烟民”
替张二叔打抱不平
原谅七伢子
习武以酬志
与徐立业下棋
题 字
给朋友写对联
为一个标点符号请教专家
“星相先生”
不走的手表
第八章 君子之交昭日月:刘少奇与他周围的人
同志之间
在人民中间
部属之间
亲人之间
摘要
     出身耕读之家,从小就不怕苦 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乡的炭子冲,是刘少奇的诞生地。 “冲”在湖南是指山水之间形成的小块盆地。炭子冲就是湖南千万个盆地里面的一个。 炭子冲西距宁乡县城30多公里,南面与毛泽东的故乡韶山相邻,东面离长沙40多公里,属丘陵地带,自然风景秀丽,土地肥沃。小山冲长约1公里,从冲尾到冲口颇似一把展开的巨扇。这条小山冲取名炭子冲,源于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据考证,20世纪初人们发现了埋在地下的黑色宝藏,就开始采掘,并办起了煤矿,最初叫清溪煤矿。当地人或伐木烧炭,或进山挖煤,以此营生。渐渐地,这个小山冲就取名为炭子冲了。 刘少奇的故居—炭子冲屋场—就坐落在炭子冲旁边的山坡下。它由正屋、偏房、外坪、内坪组成,共有茅、瓦屋20多间。从规模来看,刘氏家族当年是一个殷实、兴旺之家。刘少奇的祖籍原为江西吉水,后来才定居湖南。大概在明朝中叶,刘氏家族的始祖刘时显的长子刘宝因学识渊博、为人忠诚、多才,被朝廷派往湖南任了资阳(现称益阳)县的知县,刘时显夫妇就随同儿子来到资阳。刘宝在任期间,勤政廉洁,政绩不凡,深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戴,刘氏家族和当地群众的感情日深。刘宝离任后,当地老百姓挽留其居住资阳,加上刘时显夫妇也十分羡慕湘江之滨的秀丽山川,不舍得离开,于是,刘宝便带着家人定居到宁乡县城南的茅田滩。后来,刘氏家族搬迁到南塘炭子冲一带居住。此后,刘氏家族便世代安居在这块美丽、富饶、肥沃的土地上,以“耕读传家”,乐在其中。很多年后,刘氏家族人丁逐渐兴旺起来,到刘少奇这一代已是第13代了。 刘少奇的曾祖父叫刘再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由于先辈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像样的财产,年轻时生活是十分艰难的。但这并没有动摇他使家境好起来的决心。他和妻子胡氏及独生子刘得云,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租种耕地,辛勤劳动,年复一年。在全家人的努力下,家境开始好转,在炭子冲附近购置了田产。 到了刘少奇的祖父刘得云持家时,他继承了父亲勤劳俭朴的家风,继续辛勤耕作,家境更加殷实。到后来,他将刘氏家族在炭子冲的田产扩大到60亩,并将原来的三间茅屋改建成七间较宽敞的新茅屋。刘得云虽然读书不多,但为人诚恳,乐于助人,常常以钱和粮来接济贫困的乡亲,深得当地群众的尊重。 刘得云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秉林,次子刘寿生。刘少奇的父亲就是刘寿生。与父辈相比,刘寿生除具备了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外,在几代人中是受教育最多的人。这就决定了在对未来的设计上,刘寿生并不是很热心挣钱扩大田产和房屋,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认为,只要孩子能读些书,将来总会有出息。他的4个儿子在父亲的资助下都进私塾读了书,而且一个比一个读的书多。老大和老二都读了4年左右私垫。后来,孩子们一个个来到世间,家庭劳务越来越繁重,刘寿生便让他们哥俩回家劳动。老三后来读了6年私塾,与两位哥哥相比,知道得更多,能力更全面,操练得写算俱全,19岁就成了全家总管。刘寿生最小的儿子是刘少奇。由于在刘氏家族叔伯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所以小时候族人都叫刘少奇为“九满”。刘寿生看到小儿子聪明、善良,便对他抱的希望最大,要求最严格。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