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重生手记 插图修订本

重生手记 插图修订本

  • 字数: 25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凌志军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7260287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插图修订本) ▲插图修订本2021年新版,内含作者近年亲摄绝美插图以及作者治疗康复生活照, 诠释天地大美、生命之歌; ▲ 知名作家、原《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凌志军抗癌十五年,全面分享求医智慧与康复之道,讲述癌症患者如何走上重生之路,兼具心理调适疗愈与康复保健价值 ▲荣获多项图书大奖,李开复、毕淑敏、何裕民、于莺郑重推荐,李开复《向死而生》数次提及此书,称从此书开始关注医疗与健康!一部助你摆脱恐惧和绝望、叩开康复之门的生病智慧书,影响无数读者及病友! ▲癌症不是绝症!不恐惧不盲从,用我们的脑子救命,不是用腰包救命 我们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医生? 为什么我们对癌症的看法是错的? 怎样选择正确的治疗之路? 什么是导致治疗失败的思维模式? 抗癌十五年,什么是我们走向康复、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靠这些,我活了下来,十五年来越来越好: 值得信赖的医生九大特点、 规避导致治疗失败的八种思维模式, 少犯错误的十条原则, 康复九策, 做好五件事:吃、喝、拉、撒、睡…… 重视非医学意义的治疗: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几乎所有癌症患者都是有希望的,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就有更多生的机会。 ▲《重生手记》荣获多项图书大奖: 《新京报》2012年度好书奖专享年度生活书 《广州日报》第四届“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好书奖 2012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上海《中外书摘》“2012年人文·社科好书榜”第二名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癌症患者从身陷绝境到逐步康复的亲历记,也是一位知名记者对当今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的观察和剖析,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乐观精神的人生励志书。2007年,凌志军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活不过三个月。他和家人陷入靠前的恐惧中。真的没有生路了吗??外科、内科、中医、“太医”,分别给出了大相径庭的治疗方案。要不要手术?要不要做化疗?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医生?该不该使用特效药?该把性命托付给谁?他调整心态,积极搜集诊疗信息,甄别真伪。他仔细观察医生的得失,也观察病友的成败,最终选择了很好的治疗方案,走出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九年了,他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越来越健康。他真切地认识到,癌症不是绝症,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机会。
作者简介
凌志军,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长在北京。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也是畅销书作家。 他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陆续出版9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很好纪实文学”。 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 2003年出版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原名《成长》),9年来先后7次再版,38次重印,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读者喜爱。 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很好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很好版权输出图书奖”。 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很好商业图书”。 2007年罹患重病,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思路应对治疗,逐步康复,并以亲身经历写下《重生手记》的书稿,于2012年出版,并获得各种出版奖项。
目录
新版序
修订本前言
前言
第一章 别让医生吓死你
在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所有恐惧中,没有什么比预知死期将至更加恐怖了。我可以选择去医院切开脑袋,也可以选择待在家里。这可真应了癌症患者圈子里流传的一句话:治,是找死;不治,是等死。
死到临头的感觉/002
危险的陷阱/007
中国式的“专家门诊”/012
恐惧的由来/017
中外医生之对比/024
医生怎样对待不懂的东西/030
希望在我们自己手里/034
西医好还是中医好/041
开胃汤和牛筋汤/049
预知死期的一个好处/055
向读者告别/059
选择治疗方向比选择治疗方法更重要/064
第二章 癌症不是绝症
如果我们不能确定自己应当做什么,那么至少应当确定自己不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意思,就是不要让自己做一些错误的事。这是因为,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不是你的疾病让你一步步走向死亡,而是你在疾病面前的一个又一个错误让你走向死亡。
优选的灵丹妙药/074
倾听自己的身体/081
改变了对癌症的看法/086
水静心闲/092
路上的风景/097
最想做的10件事/101
医疗领地上的“割据”与“门户”/102
医生也会犯错误/108
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我们的腰包救命/112
少犯错误的10条原则/122
前三个月里最容易犯的错误/126
我的生活回到正常轨道/131
第三章 做一个聪明的患者
“积极治疗”不等于“过度治疗”。对于我们这些癌症患者来说,仅仅凭借“坚强”是不够的。我们应当是一个坚强的患者,同时也应当是一个聪明的患者。在很多情况下,智慧比坚强更重要。
新的威胁悄然降临/138
感觉不到的“敌人”才是最危险的/144
我们相信什么样的医生/150
“不要被那些表面的光环蒙蔽了”/156
走上手术台的前夜/160
假如这是我的“最后一天”/165
癌症病房/171
家人和友人/176
我为什么不化疗/183
别让医生治死你/192
优选的武器是自己的身体/201
第四章 康复九策
我看到一种新的可能性,所以决定把对“治疗”的理解靠前地扩展开来,去尝试这种可能性。这些办法,不用你鞍马劳顿倾家荡产地求医问药,只需拥有足够的信念、理智、毅力和耐心,以及亲人和朋友的关爱。
非医学意义的治疗/210
三项基本原则/215
导致治疗失败的思维模式/221
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222
做好五件事:吃、喝、拉、撒、睡/229
每天步行五公里/238
日光浴/243
深呼吸/251
身心合一/258
重返雪山/264
后记/268
爱的力量/270
读者评论及微博互动/279
摘要
     死到临头的感觉 灾难是突然降临的,就像晴天霹雳,让我和家人措手不及。我对自己的身体一向自信。这不仅因为每年一次的体检指标都正常,还因为我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比如从不抽烟、酗酒。而且我还是个喜欢运动的人,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所以,当医生宣布在我的颅脑、肺叶和肝脏上都发现恶性肿瘤的时候,我平生第一次感觉到与死亡如此接近! 那一天是2007年2月12日。当时我站在北京医院脑神经外科的医生办公室里,看着我的颅脑和胸部胶片悬挂在一个巨大的灯箱上。荧光灯的光线从胶片背面透过来,苍白凄厉,有点刺眼。确切地说,胶片上还显示出腹部造影。 “这里有,这里有,啊——肝上也有。”医生一边在胶片上面指指点点,一边说,“已经不能手术了,只能全身化疗。” “是吗?”我下意识地追问一句。 停了一下,他又补充道:“不说百分之百吧,也差不多了。” 他转过脸看我一眼,好像突然意识到什么:“啊!你还不知道啊?那……那……请你在外面等一会儿,我要和家属谈一谈。” 我走出房间,站在走廊上。四围的墙壁好像是刚刚粉刷过的,一片惨淡的光向我挤压过来。 马晓先在我身后跟着,寸步不离。因为职业的敏感,她显然已经明白了一切,所以特别紧张地看着我,嘴巴动一动,却什么也没说,只是伸手碰碰我的胳膊。这个60多岁、瘦小精干的女人,是这一代人中最富有人生经历的人之一。她曾是北京医院护士,因了一种意外机缘成为中南海高层领导人的贴身护士。她为人忠直,勤勉细腻,富有同情心。在刚刚过去的两天里,她一直陪着我,还与我的妻子赵晓东在医院里跑前跑后,寻找她认为最有经验的医生。 “他是什么意思?”我问,期待她给我一个更确切的解释,情况不妙吧?” “是不好。”她回答。显然是因为了解我的个性,她不打算对我隐瞒任何实情,所以直截了当地确认了这个坏消息,“他说……肝上也有。” 先是颅内,然后是左肺,现在又是肝……我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脑癌、肺癌,再加上肝癌。这不就是恶性肿瘤、全身转移吗! “你进去吧。”我对马晓先说,“去看看晓东。” 我担心晓东会受不了,转过身,透过虚掩的门缝去搜索屋内的情形。 我可以看到晓东的背影。她坐在窗前,独自面对着那位医生。还有一群医生的目光在前后左右包围着她。窗外灰蒙蒙的天空衬托着她僵直的身影,我极力想看到她的脸,可惜看不到。 我等在门外,过了几分钟,也许是十几分钟,终于看到医生做出结束谈话的表情,可晓东还是僵直地坐着,一动不动。我走进房间,站在晓东身后,轻轻拍拍她的肩膀。她站起来,犹豫了一下,然后像是鼓足了勇气,转过身来面对我。我看到了她的脸。 她的脸色大变,嘴角微微抖动,眼里一片哀伤。在和她共同生活的25年里,我从没见过她的脸色如此暗淡阴沉。她后来告诉我:“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专享的想法就是不能在他们面前哭出来。” 她把我扶到医院走廊的椅子上。两人并肩而坐,沉默,还是沉默。有很长时间,我们之间一句话也没有,全身心沉浸在绝望沉闷的空气中,彼此想要回味眼前的事情到底意味着什么,可是没有办法把思想集中起来。 周围人来人往,行色匆匆。有一会儿,晓东似乎回到现实中来,蓦然抬起头来,把眼睛直对着我说:“如果是最坏的情况,你愿意知道吗?” 我俩早就有过一个约定:无论谁得了不治之症,都不该彼此隐瞒。现在,她既有此一问,一定是想起了这个约定。 “我已经知道了。”我对她说。 晓东被击垮了。她躲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哭泣。马晓先陪着她默默掉泪。我的眼睛无法睁开,但我能够感受到她正在用一种悲恸欲绝的眼光看着我。 那天回家的路上,车里气氛低沉。晓东紧紧拉着我的手,似乎担心我突然消失,却又一言不发。她本来是个喋喋不休的人,可现在,所有生机灵动的声音全都消失了,她整个人沉浸在巨大的惊骇中,剩下的只有沉默。 而我,第一次明白什么叫“绝望”。 我想让内心静下来,恢复思考的能力,却发现无法让自己集中精力,于是索性让思想信马由缰,或者什么也不想,只是细细体会身体内部那些被医生指证的岌岌可危的部位。头痛目眩,这一定是“脑瘤”的征兆了!可是肺癌呢?肝癌呢?我怎么一点感觉也没有啊?如果肝上长了那么大的一个异物——就像医生所说,那应该是能够感觉到的,比如说疼痛感甚至凸起来的硬块。我下意识地伸手去摸索,渐渐地,还真的在腹部感觉到一种异样。更准确地说,是健康人的“异样”。 我饿了,而且激起了一种旺盛的食欲。 于是我和晓东来到金丰华饭馆,拣了个靠窗的位置,相对而坐。晓东点了一份清蒸鲈鱼、一碟蚕豆和一样青菜。这些都是我们家饭桌上最常见的菜肴。我接着给自己要了一大盆疙瘩汤,这是我每次在这里吃饭时必有的节目。它总能勾起一些有趣的回忆:不是和朋友们滑雪归来开怀畅谈,就是二人相对而坐娓娓叙说。 正是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