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谈颜论色 耶鲁教授与牛津院士的十堂色彩文化课

谈颜论色 耶鲁教授与牛津院士的十堂色彩文化课

  • 字数: 179000
  • 装帧: 软精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美)戴维·卡斯坦,(英)斯蒂芬·法辛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30131112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华尔街日报》“假日甄选礼品书”,耶鲁大学授权中文版!    颜值内涵兼具,一书领略耶鲁牛津两大名校的智识学养!    一流学者与一流画家的跨界合作,耶鲁教授与牛津院士双剑合璧!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色彩之中。我们所处的世界丰富多彩,色彩彰显了我们的心理特征和社会性。我们无法逃避色彩,却又对色彩知之甚少。本书作者戴维·卡斯坦和斯蒂芬·法辛提供了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崭新阐释,帮助我们认识色彩这一异常精彩却又不易理解的日常经验。卡斯坦是学者,法辛是画家,两人从文学、历史、文化、人类学、哲学、艺术史、政治和科学等不同视角观察了颜色。《谈颜论色》共十章,内容广泛,行文生动,每一章集中讨论一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是一个视角,展现出颜色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和发挥其重要性的各种非凡方式。
作者简介
    戴维·卡斯坦 | David Scott Kastan     当代莎士比亚专家,声誉卓著的文学与文化研究者,耶鲁大学George M. Bodman英文讲席教授,《牛津英国文学百科全书》主编,担任阿登版莎士比亚系列(Arden Shakespeare)联合主编的美国学者。    斯蒂芬·法辛 | Stephen Farthing     英国当代有名画家,皇家艺术院(RA)会员,牛津大学圣埃德蒙学堂荣休院士,曾任教于牛津大学罗斯金艺术学院(1990年至2000年)、伦敦艺术大学(2004年至2017年,执掌Rootstein Hopkins绘画研究讲席)。
目录

导言色彩之重
第一章红玫瑰
第二章橙色是新的褐色
第三章黄祸
第四章绿色大杂烩
第五章忧郁“蓝”调
第六章夺命“靛蓝”
第七章“紫”罗兰时刻
第八章基本黑
第九章白色谎言
第十章灰色地带
插图说明
索引
摘要
     生活之处.皆为色彩。我们头顶的天空是蓝色(或灰或粉或紫或近乎黑色)的。脚下的草地是绿色(有时也呈棕黄色)的。我们的皮肤颜色各异,肤色的类型不尽相同。我们的发色不同,并随岁月渐染,还能在发型师的手中变幻出五颜六色。我们的衣着服饰色彩斑斓。住宅家具也各色各样。我们吃的食物色彩缤纷.喝的牛奶、咖啡和酒也颜色不一。颜色是构成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它区别并系统化了我们生存的物理空间.让我们得以驾驭。 我们也用颜色思考。颜色标记了我们的情感和社会存在。我们的心理状态也可以用颜色表示:愤怒的时候是红色的(see red)、忧郁的时候是蓝色的(feel blue)、高兴的时候是粉色的(tickled pink)、嫉妒的时候经常眼绿(green with envy),尤其是碰上了那些性格活泼之人。性别的颜色选择也很明显。有时候,性别竟由颜色决定:如今,生女孩穿粉色,生男孩则穿蓝色;但曾几何时.人们的做法却刚好相反。阶级也有颜色之分:乡巴佬被称作红脖子(rednecks),贵族则被称作蓝血(bluebloods),而贵族为了彰显身份,往往又很抗拒亮色,即使是对于蓝色本身他们也嗤之以鼻。政治界也有颜色之分:例如,美国就有红蓝选区之争,而绿党往往宣扬环保理念。 尽管颜色无处不在,但我们却不甚了了。日常生活中,颜色显而易见,却又复杂难解。我们不太明白颜色是什么,或者说,我们不明白颜色出自何处。颜色似乎就在“那儿”,乃是缤纷世界的一大属性。但是科学家们不以为然,尽管他们对颜色的来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化学家认为,颜色来自于有色物体的微物理特性:物理学家认为,颜色在于有色物体反射的特定电磁能频率:生理学家认为,颜色存在于检测这种能量的眼睛光感受器中:神经生物学家认为,颜色存在于大脑对这些信息的神经处理中。他们的研究分歧,或者确切地说研究失配,似乎表明颜色存在于客观和主观、现象和心理的模糊边界之中。总的来讲,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讨论的是边界的这一边,生理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讨论的是边界的那一边。哲学家们,至少是那些思考过色彩本体论问题(即颜色为何)的人,在所有研究中都插了一脚,就像在边境巡逻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0)维和部队一样。但因为他们的立场中立,所以他们的自身兴趣就很少引起争议双方的关注。 对于艺术家来说,颜色的准确的科学性质或多或少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颜色看起来是什么样的(可别低估画作的价格)。可以说,艺术家是色彩国度的原住民,他们对学术辩论兴味索然,但数千年来,色彩确是他们赖以谋生的工具。 其他人对这个问题没有专业兴趣,大都可以算作色彩游客。我们喜欢眼目所及的颜色,偶尔拍些彩色照片,并且幸运的是,我们不受以上分歧的影响。 对颜色缺乏明了且统一的理解,表明与颜色相关的各个学科都在单打独斗,都在研究和解决不同问题。“颜色”一词对各学科的作用不一,颜色被分门别类地定义出来,恰当地反映并澄清了某一特定学科的关注点,而这只能揭示我们对颜色的理解是多么支离破碎。 这种分学科的概述的确有失仓促,但它也不应被视作“盲人摸象”——每个研究领域对应一个盲人,每个盲人只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所触摸的那部分大象,却罗之一目,失之全体。我们对色彩的讨论并非如此。 在这个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里,通常存在一个关于国王和朝臣的框架叙述。国王和大臣们观察盲人,被每个盲人蠡测管窥、描述大象的场景逗得前仰后合。有个盲人认为大象像蛇,因为他正拽着象尾;另一个人摩挲着象牙,感觉大象像矛;还有一个人说这个动物就像大树,因为他两手环抱着象腿。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盲人都错了,因为他们以点盖面,以偏概全。但关键是,我们并不需要以权威视角来整体观察房间里的大象,而且我们也无法做到。在此,我们的观点恰恰相反:与大象不同,颜色并不是浑然一体的。 换言之,关于颜色的学术思考与其说提供了一系列局部视角,让我们可以整合出对颜色的全面理解,不如说是揭示出该话题定义的本质不同。我们的故事里没有盲人,事实上也没有大象。重重谜团才是色彩,而盲人也许应该远离这个话题。 地方特“色”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问题将我们带回到了荷马(Homer)的时代。按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话讲,“希俄斯山(Chios)的盲眼诗人”着实与色彩没什么关系。换言之,世界上两首伟大的长诗《伊利亚特》(The Iliad)与《奥德赛》(The Odyssey)中的色彩词汇不仅寥寥无几,而且有违常理。但这并非因为长诗的作者双目失明,而是因为传言他是色盲。所有古希腊人皆是色盲。这个臭名昭著的结论出自威廉·格莱斯顿(William Glad-stone)——他可不是民间科学家,而是维多利亚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曾在19世纪下半叶担任过四届英国首相和四届财政大臣,还是一位杰出的古典主义者。 格莱斯顿在阅读《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时,注意到诗中描述的颜色古怪异常,尤其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