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舌尖上的乡愁

舌尖上的乡愁

  • 字数: 9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崇文书局
  • 作者: 张福臣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4036672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舌尖上的乡愁》是一部以吃吃喝喝为题材的散文集,分为上、中、下三辑。上辑为“舌尖上的童年”。作者童年时期克服一切困难的果腹小记,同时也是记录那个时期普通人生活的小史。中辑为“舌尖上的故乡”。其文字是笔者人到中年后吃出了真正的味觉,吃出食物的精致美,吃出人生的些许哲理。下辑为“舌尖上的昙华林”。文字的主题就一个字“爱”,书写了退休后在昙华林经营老张书舍的日常和美味以及洋溢其间的爱。
内容简介
《舌尖上的乡愁》是一部以吃吃喝喝为题材的散文集,分上、中、下三辑。上辑为“舌尖上的童年”。笔者的童年为20世纪60年代,10篇小品文既是作者童年时期克服一切困难的果腹小记,同时也是记录下那个时期普通人生活的小史。中辑为“舌尖上的故乡”。其文字是笔者人到中年后吃出了真正的味觉,吃出食物的精致美,吃出人生的些许哲理。下辑为“舌尖上的昙华林”。文字的主题就一个字“爱”,书写了退休后在昙华林经营老张书舍的日常和美味以及洋溢其间的爱。
作者简介
张福臣,1956年出生于广州,下乡当过10年知青,回城当过工人。卖书,编书,出书。“中国知青文库”丛书主编、“六书坊”丛书主编、“往事”丛书主编。《武汉晨报》“舌尖上的乡愁”专栏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原武汉大学出版社大众分社社长,现老张书舍舍主。
目录
序一:味觉制作的三部“视频史记”/祖慰
序二:老张口味之探源/阿成
上辑 舌尖上的童年
偷南瓜
偷藕记
偷桃子
长在脸上的土豆疤
我带着黏豆包、馒头被寄回武汉
融进我血液里的一碗残汤剩饭
两个馒头一碗粥
爸爸的黄馒头、爸爸的战友
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全国粮票
爷爷的腊八粥
中辑 舌尖上的故乡
读食指的诗,吃郭路生的涮羊肉
久别重逢的锅包肉
“金包玉”好吃吗?——家阳赵师傅油饼包烧梅
“八斤”包子香
雪梨儿冻梨儿
丙祥烧梅大碗荼
馕记
舌尖上的乌蒙豆香
武汉的四季豆,家乡的油豆角
不离不弃生姜、蒜
下辑 舌尖上的昙华林
老张书舍一个人的年夜饭
吃了16个饺子,又过了一天
无声无息的岁月和大白一天天地老去
是不是家乡的味道?
2020年第一次吃冬瓜,味道真好!
老张书舍中一锅乱炖出来的味道
谁可解后顾之忧呢?
入夏不忘荞麦面
昙华林的文化历史去哪儿了?
月饼的记忆和女儿的月饼
蘸酱菜是什么菜
来到昙华林,吃在钱园
留在昙华林的非遗美食
舌尖上跳舞的袁大头
舌尖上的香山园
鲜花饼 铜锣烧 那个香 那个甜
后记
摘要
     偷南瓜 南瓜,一年生草本植物,有茎有蔓,蔓特能长,无人管理时,能自由自在地爬出方圆一二十米。说起南瓜,我的第一故乡有,第二故乡也有,但还是有些区别,两地叫法不同。第一故乡叫倭瓜,第二故乡叫南瓜。倭瓜大多数都长成扁圆形,舌感甜而面;南瓜有圆形的和鸭梨形的,舌感甜而不粉。粉与面是一个意思,只是南方北方叫法不同罢了。 南瓜也好,倭瓜也罢,做菜吃味道,当饭吃果腹,不管它长在南方还是北方都能吃,好不好吃是一回事,爱不爱吃又是一回事。老实地说,我就不太喜欢吃,那要看时间地点,要看你胃里有没有食。如果像杨靖宇在冰天雪地的老林子里转悠了六七天树皮都吃,当时要是有南瓜、倭瓜连皮带子会吃得一点不剩。 我活到如今,已经一个甲子了,只有那么几次吃南瓜。能留在我记忆里的一次,口感没忘,舌尖也没忘。记得是刚读初中,但没课上,“”中,父亲好长时间没回家了。我和妹妹饥一顿饱一顿的。一天,饥肠辘辘,我从家里后门转悠,转到隔壁李叔屋后,一眼看见几朵黄黄的南瓜花,听大人说,南瓜花、南瓜尖能吃。正饿得前胸贴后背,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手摘花,一手摘南瓜尖,正忙乎着,又见到一个大南瓜,管它呢,一不做,二不休,摘下南瓜刚想跑。“来人呀,华华偷南瓜呀(华华是我的小名),快来人呀。”刚刚和他姐边喊边跑了过来,还没等回过神来,姐弟俩已把南瓜抢了过去,我抱紧南瓜花、南瓜尖刚想跑。“站住,华华你回来。”听到喊声赶过来的李叔叫住了我,“你为什么摘我家的南瓜?”“李叔我饿,我爸好长时间没回来了,家里没米好几天了。”我低着头说。李叔从刚刚手里拿过南瓜给了我:“华华,再想吃,来找李叔,李叔给你摘。”“谢谢李叔。”我抱着南瓜跑回家,用自来水冲了冲,用刀剁啊剁啊,连皮带籽一起倒进锅里,添了半锅水,加了一点盐。水刚煮开,就盛出两碗,兄妹俩开吃。我一边吃眼泪一边不听话地滴了下来,滴进碗里,滴进南瓜里。舌尖说:南瓜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40多年就这么过去了,改革开放也有40多年了,当下的三代人都已丰衣足食。南瓜也好,倭瓜也罢,已淹没在当下的灯红酒绿、山珍海味之中,南瓜已是有些人降“三高”才不得不吃。对我来说,很少吃,只记得,南瓜在、故乡在;倭瓜在,故乡在。我的舌尖记住你是甜的,我的心灵记住你们是甜的。 偷藕记 藕,洁白,圆润,美味中的佳品,可以变着法儿吃,清炒藕片、滑藕片、凉拌藕片、干煸藕丝、炸藕丝、炸藕圆子,更有藕带、藕粉、莲子、莲子米,还有家乡武汉家家都离不开的排骨藕汤。我们的先人早就情有独钟,有词曰: 《花下藕》 花气回根节,弯弯几臂长。 雪腴岁月色,璧润杂冰光。 香可兄兰雪,甜堪子蔗霜。 层层土绣发,汉玉重甘黄。 同样的美味,同样的菜肴,同样的藕,在众人舌尖是甘甜,而我,我的童年,我的舌尖是什么? 排骨藕汤,武汉人的最爱,我家也不例外。一年中,积攒下来的肉票几乎都用在喝汤上。但要分时间,除了过年非要等哥哥、姐姐(继母带过来的)回家的日子,才有藕汤喝。每到这时我可有事干了。半夜1点多钟,继母叫醒我,把肉票和人民币交到我手上:“小心别丢了。”我拎着篮子,从武汉工学院(现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13栋步行到洪山菜场排队买排骨,有时排到我时,排骨没了,回去挨顿骂。从10岁到13岁,家里买排骨我承包了。说完排骨再说藕。 今天藕已走上千家万户的饭桌,想吃时可以花样翻新地吃,不像当年好多人都没见过,我东北老家有太多的人不知藕为何物。 我之所以对藕念念不忘,那是40多年前冬去春来的一个中午,放学后我背着书包饿得摇摇晃晃往家走,路过一片藕塘,藕塘里露出了菜农们刚插下的藕,藕尖稍露在只有脚面深的水面上,我脱了鞋就跑进塘里,拖出一只藕在水里洗了洗就开吃,一节藕还没吃完,就被几个扛着冲担赶来的菜农按在田埂里一顿拳脚相加,好在没用手里的冲担,他们边打边骂:“让你偷,胆子够大的,连藕种你都敢偷。”那一天,没敢回家,不知妹妹吃的啥。 同样是吃藕,今天吃的是甜润,吃的是团圆,吃的是诗情画意;而那时的我,吃的是苦,吃的是痛,是耻辱;是永远停留在舌尖上的,停留在我童年心里的痛,停留在一个时代对故乡的记忆。可能有人会说在这里忆苦思甜,我想说,甜也好苦也罢,记忆的是往事,是历史,谁能说不是呢? P3-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