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巨鲸 私人文学史

巨鲸 私人文学史

  • 字数: 15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杨典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721953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家杨典若干年来积累的一些读书随笔、写作观念或偶然记下的书话之集锦。书中共收录三十二篇文章,而所涉及的作家与作品至少数倍于此。作者不仅用极具个性的语言对古今中外一些或经典、或冷门的作品进行了解读,同时还将自己对于人生,对于写作的思索融入其中,最终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与见解。这些文章并非体系化的书评,亦非理论化的文论,而是一系列匠心独运的小品文;作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相关历史的考证、查阅,像盲人摸象一样从局部去探索文学史,将所获所感化为文字,充分反映了其庞杂的阅读兴趣与深厚的阅读积淀;因此,本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人阅读的精神史,故称为“私人文学史”。
作者简介
杨典,1972年生于重庆,1985年定居北京。出身音乐世家,自幼随父学习音乐 。自1988年16岁起始陆续开始发表作品,涉及散文随笔、小说、戏剧、书评、宗教哲学、诗歌、影视剧本等各类体裁。古琴师从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虞山派泰斗吴文光先生。 已出版作品 : 《狂禅:“无门关”镜诠》(2004) 《鬼斧集:异端小说、颓废故事与古史传奇》(2010) 古琴演奏专辑(双CD) 《移灯就坐》(2010) 《琴殉I:隐几长啸录》(2010) 《打坐:我的少年心史、人物志与新浮生六记》(2012) 《随身卷子:百纳本笔记野史、诗、念头与妖灯鬼火录》(2013) 《琴殉II:弹琴、吟诗与种菜》(2014) 《女史:一部诗意的女性博物志》(2015)等。
目录
说药:从古代志怪笔记看中西医学之别
飞头之国:幻想力缺席时代与小泉八云之《怪谈》
轻野船与琴:关于《倭汉三才图会》中所见之琴
瞎驴神髓:谈一休诗、白骨禅与盲女森
重复:在葛饰北斋山下读诗
老魂惊:关于夏目漱石《木屑录》《漱石诗集》之短札
世间有一面笨蛋的墙:从徒步北齐长城想到养老孟司『バカの壁』
制服与气味:我鬼窟与少年刺客
全副武装式和平寓言:续书传统与道洛什·久尔吉《1985》中的自由主义
第三约的诗学:吉皮乌斯《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中的俄罗斯思想
文学利维坦:波拉尼奥《2666》的“巨鲸”结构主义
巨著的鬼魂:《日瓦戈医生》之电影式微与小说追远
图谱、激情与泛萨德连锁记忆:关于布林德尔《新音乐:1945 年以来的先锋派》之短札
惜物华:关于沈起予译本卢梭之《忏悔录》随记
世说门下走狗(一):略谈角田简《近世丛语》及续与背景
世说门下走狗(二):从王世贞《世说》笺本与补本看“语林”之影响
仿佛若有光:读梁启超《陶渊明》小思
元人的百科全书:夏日读《说郛》偶得
丑斋孤本与未死之鬼:略谈元人《录鬼簿》之读法
病诗无言病:清人田雯《病愈早起成诗》与“廋辞”传统
猛志镜像:从巴塔耶《内在体验》到《金瓶梅》中绝嗣之刑苦
气球上的清朝:读插图本儒勒·凡尔纳《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
喻血轮辞海:谈民国喻血轮《绮情楼杂记》之大陆首版
与身俱存亡:袁克文旧作及《寒云藏书题跋辑释》之短札
后野史时代的怪癖:偶读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
革命式绝望:文言《怀旧》兼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
盲目舆情万古同:因见郭鼎堂先生新版《李白与杜甫》而想到的话
细腻的火:读《吴宓日记》兼论一点宽容
豮豕之牙:夏日读《养猪印谱》而想起“国之大畜”
爱情仇恨诗人:读《三诗人书简》及蓝桥尾生之隐喻
书信时代:夏夜读《穆佐书简》偶记
再见,哀歌:对早年阅读之火的一次怀疑
摘要
     说药 “说药”一词,滥觞于宋人话本小说之中,在诸如《青琐高议》、《武林旧事》、《夷坚志》、《东京梦华录》、《清异录》、敦煌变文等宋人笔记小说中皆有载,本指一些专门用药性、药名、药谱与医案等来讲的故事。近代学者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的“说药”一节中言:“说话人都是‘郎中’。……后世的剧本和小说中,常有把一些药物的性质、用途,作了浅易的说明,或者以各种药名缀衍故事并作人名的”,甚至戏曲中也有以药名演故事的,如《幽闺记》与《玛瑙簪记》等。如说三国姜维有“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古人在对待精神困境与病痛时,也常有所谓“心药”。唐代禅僧石头希迂,便开有《心药方》云:“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昧妙药,方可成就。何名十昧?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另如明末思想家方以智,也自号“药地”,并著《药地炮庄》以阐释对道家的批判。这大约是因为在释家看来,人间的一切病皆为心病。 方以智后来在其重要论述《易余·约药》中,特别详尽地谈到一些观点,现可摘录一段如下: 无分别之太极所以尊有分别之阳明,以理之也,皆病也,皆药也,有总杀之药,有杀半之药,有公容之药,有不容之药。然正当明其正药奇药,毒轻毒重,君之臣之,佐之使之。神医之诊,惟在当不当耳。今之食门庭、药门庭者,病极矣,不独愿教与跖教也。又将以无忌惮之锦囊,炼一队北宫黝,而授受以张鲁之符,杀天下之良医而独贵其药肆之垄断,祸可胜痛哉。向以窃仁义之药者,罪圣人之方。乃今公然窃任放冥应之药,窃独尊无碍之药矣。窃仁义之药,不无芎劳藁本,然犹忌风惮膻,必和甘苓。窃任放独尊者,羊踯躅酒加曼陀花,埋人取颈,马射阿虞,竟莫可穷诘矣。洛闽熄邪,应为此惧,安得不恨大定本空之单提作俑者乎。然安知垄断毒药,益酿金蚕、暴乌堇,以为得计,而又毒新俑,此助虐设网,反熄惧者乎。 当然,方以智写这些话,本意在阐述他的“本空”哲学,所谓“一为佛庄洗冤,一为学者进竿,一为天地出气”云云,目的还是在思索如何能“无生死”。但他大量使用药物名的叙述方式,也基本与宋人“说药”的传统一致,只是并zlH,说。人有病,天知否。人体之病常起于冬日,如朝代政体之病,也多在冷漠与萧索中积累或爆发。疾病是健康之余。正如《易余》开篇小引所言:“三时以冬为余,冬即以三时为余矣。大一以天地为余,天以地为余……死者,生之余;生者,死之余;以生知死,以死治生。无生死者,视生死为余。生如是生,死如是死,视无生死又为余矣。” 有明一代,多通医理,如自明初朱权《活人心法》(清代刘以仁也有同名医书)至清初吕留良《东庄医案》等,后者甚至在逃禅之前,长期赖悬壶术以谋生,也常以此衡量世道人心之变。 作为一个地区的原始医学,中医自古“医巫同源”(璧),后来取消了祝由科,也许算是某种进步(但现代医学却有心理疗法)。很多人对《本草纲目》带有偏见,乃因其中引了许多来自志怪、传说、诗、风俗与神话之文学作品,便认为这药学是荒谬的。其实这是由于他们对汉语传统“类书”的编撰方式不了解。类书就是百科全书,是杂家,必须把所有与之相关的记载全部放在同一纲目之下,方便总结。这只是古人对知识的一种检索方式,相当于现在的网络记忆法。除了药物学,《本草纲目》可能是最重要且规模优选的一部“说药”类文学作品。而纯粹的医书如《黄帝内经》《千金方》《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类经》《甲乙经》《腧穴学》《证治百问》或各种医学元典、教科书、实用手册、民间偏方类医书等就没有这些,只有具体理论、技术、图表与历代经验积累出的药方。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