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生成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或是印度、埃及、希伯来、赛尔特、希腊、拉丁等传统,基本上这些传统都将我们淹没在一个比一个更具象征性的信息流中。希腊或维京的诸神和英雄、中国或印度神话中的皇帝与国王,乃至赛尔特森林中的精灵和巨人……结果是异曲同工:曲调极为动人,但要了解它们的和弦却又是另一回事。因此,我们有必要舍弃所有大量而杂乱的次要元素,因为它们只会遮掩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事实。然而,要做到这点,是否有一本指南、一本说明书能够帮助我们厘清真相?初步看来是没有,因为即便是一篇最浅显的文章,其本身都已被锁码,到头来和其他文章一样晦涩。其实,有一本仅有数页的手稿,写在公元第二世纪末期,书名叫《数的形成》(Sepher Ietzirah)[1]。其用意何在?想必是为了以最小的空间尽可能容纳最多的讯息,因此,按理说应该一点都不累赘。当这本属于犹太神秘哲学卡巴拉的手稿出现时,古代的世界正不断地发生变化:罗马帝国扩展到当时人们所知的世界尽头,但不久即面临瓦解的命运。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圣殿被摧毁,公元133年,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从此展开了18个世纪之久的漫长旅途。一个全新的纪元正处于孵化阶段,而基督徒于古罗马皇帝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Septime Sévère)时期开始遭到迫害,他们在避难时做弥撒的墓穴隧道墙上偷偷画下了双鱼星座的记号。一切呈现的是混乱、转化、改变……过去从未被写下来而仅靠信徒传给弟子的事件,现在都应该加以记录,以便永远流传给后代。然而,若所有的真相可以被说出来,书写的形式却不得随便。《数的形成》的作者在传统上忠于书记或雕匠、木匠或金银匠等前辈的珍贵方法,知道如何叙述一个含有双重或三重秘密的故事。唯有拥有解密之钥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意。实际上一切都已昭然若揭。唯有在附属于每个数、每个字母、每个词、每个句子中的符号体系里才能找到其中的秘密……,因为所有的秘密就在那里,在它们的诠释与它们的使用方法中。一些编码的特殊技术因而派上用场,在传统的潮流中全都与一个共通的、浅显的事实相连。只是,非内行的读者根本无法识破这些技术:太过于明显的反而视而不见。结果那些数值法、模拟法、对换法、哲学式缩减法、加成法、重排法,甚至诸如五角星、六角星或七角星的特殊字段转换法,都是需要去发现和推翻的障碍,才能在那些炼金术的文章所形成的迷宫中继续前进。一个数值可能与每个字母有关连。加上对应的数后,便得到一个总数,而这个总数以其本身组成的数字加总后,便可被缩减:例如,根据圣约翰的启示录,144的总数是人的数字,用哲学缩减法便等于9(1+4+4)。透过模拟法,附属在数目上的种种象征便可将一系列看似差异极大的功能或物品串连起来,只是需以同样的程序进行——如九个缪斯女神或九个抱烛天使,或甚至是九个天球和怀孕的九个月。若进一步运用模拟法,则可用重排法来进行。一个数字系列,例如从1到7,可以等于另一个系列,该系列的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双倍,第三个是第二个的双倍……第七个是倒数第二个的双倍:一等于1,二等于2,三等于4,四等于8,五等于16,六等于32,七等于64。用逻辑渐进法可将几个系列串连起来,它们看似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能针对同一个事实而为不同的层次下定义。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会看到在中国《易经》上的直接应用。制造层的10个数目一开始有原料的供应、原料的转化,接着是转化后的成品制造。因此,首先要谈到该功能和这一层的前四种能量形态的定义:“过去只有不可知的、难以言表的、深奥的事物,我们无法命名、也无从想象的造物主,即Ayn-Soph。”中国传统中的“无”也有同样的概念,即难以识透、无法言喻的空,与古冰岛埃达(Eddas)的神话传说(Voluspa)中所提到的“虚空”(Ginungagap)有同样的境界。然而,在进一步探讨之前,出现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能量?“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力量。”科学这么告诉我们。而科学界已辨识了四种相互作用力:核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和万有引力。每一个作用力皆由一个信使负载,信使则创造出一个波性质的磁场、一种振荡。这种振荡的特性乃由它的频率(每秒振荡次数),振幅(强度)和方向(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来界定。最后一个形态,亦即方向,其本身就是电磁场和引力场的作用。就传统而言,能量是生命之“气”[1],中国人所说的“气”的特性是由一种性质(与频率有关,同时也开始有了形状的概念)、一种数量(它的幅度、强度)和作用点(当然本身与它的来源有关,所以与它的方向有关)来界定。除此之外,在传统的观点中,作用与能量在同一个研究角度或同一个定义里往往不可分割,而且合而为一,就这点而言,科学家们可能不认同这个看法。让我们再回到起始点。根据《数的形成》一书,在虚无之外的第一个表现形式、第一个本源、第一种能量乃“一是中心,是上帝的圣灵”;第二个本源直接来自圣灵,形成以太,即圣灵之气;第三个起源是以太之水;第四个是水之火。这些混合了灵修和秘传学象征,且深奥难懂的文字到底要表达什么?实际上,这正如有人告诉我们,自一个中心的、根本的能量开始——无论圣灵或生命——有三个彼此互补的能量即将介入,它们分别是气(Ether)、水与火,就好像一个三维空间的三个主轴,其中心是交点,但最根本的是,这个中心是一切的起源。因而,我们发现到,这四种能量完美地预示了被应用于任何一个内燃机并转化的那些能量:的确,一个发动机内部有一个燃烧室,呈中空状,可容纳变化不定的压力(圣灵或生命的运转),在燃烧室中加入助燃剂,其属于“空”的内在空气(以太[1]),接着加入燃料(水),最后加入电火花(火)。这些全是它运转功能所需要的元素。最古老的埃及传统,或许要追溯至一万两千年前左右的狮子座纪元,它也告诉我们,在万物起源时存在着四种能量:Toum,是太阳神“拉”(Ra)的光明本源,同时也是“拉”的圣灵;Her,是圣言的光明统一者,即圣灵之气;Rouha,是光明的黑暗;Herou,是白日之光。然而,最后的两个本源各有一个多重的意义,其预示了宇宙间日夜对立却又互补的周期性能量,而前两个本源始终在一个无法分割的“一”之中。让我们追溯到至少五千年前,中国的伏羲传给后代一个极为相似的知识,其相似的程度令我们不禁联想到它是否来自同一个起源。中国道家传统建立了一个清楚的模式,从“道”开始,道是一切形态的开端,接着是混沌变化的“太一”,在太一的阶段中力量尚未展现;“太初”,是力量的开始;“太始”,是力量的应用,形体自其而生,是最原始的创造,物质由原始创造中出现。对此,中国存在着另一种看法,认为太一乃元气之始,是所有万物的第一个本源。随之而来的是道(光明?)、是流,是太一的创造思想,接着是阴阳两个本源,是黑暗与光明的观念。因此,埃及或中国的四个最初本源的象征与希伯来卡巴拉的象征相吻合。它们都预示了那些最根本的元素,首先是圣灵,所有一切存在的第一个本源,即宇宙的生命;接着是道、流,是创造的思想,是光。同样地,以太是圣灵之气,最后是具有对立与互补性质的本源,即黑暗与光明,象征着水的深沉与火的耀眼光芒。西方:医生朋友早在十八世纪以前,一位杰出的医生,也是百科全书的编撰者奥里利乌斯?科尼利厄斯?塞尔苏斯(Aurelius Cornelius Celsus)在他的著作《论医学》(De Medicina)中写道:“当医生是一个朋友而不是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会来得比较有效率”[1]。自此,在西方的世界里,介于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中第一次接纳、承认友谊的角色。事实上,早在赛尔苏斯之前的埃斯科拉庇俄斯(Esculape)以及特洛伊战争期间,古希腊将疾病归因于不朽诸神的愤怒,只有他们才能帮助病人痊愈。之后,一些伟大的哲学家如德谟克利特(Démocrite)或毕达哥拉斯(Pythagore)成了治愈的艺术大师。直到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的时代来临,由于他的知识与才能,终于将医学自哲学中分离。自此开始,支持医学理论的某些人认为,有必要视健康和疾病的状况去了解那些不明的病因。换句话说,下述四项因素中,若任何一个有过度或不足的现象,都可能造成病因:情绪,希波克拉底提到的“气”,血管里满溢的血液,或如阿斯克莱比亚德(Asclépiade)所声称的一些微粒悄悄溜进那些无形的毛孔内而滞留其中,便有可能造成阻塞。也有一些经验主义者认为,只有明显的病因才会导致疾病,例如热、湿、干、饿或寒,因为基本上大自然是很难被理解的。为了让他们的看法更具说服力,他们强调需要将有关该议题的各种不同意见考虑进去,正如我们刚刚看过的原因。就这样,几个世纪过去了。直到1514年的某一天,泰奥弗拉斯托斯?博姆巴斯特?霍恩海姆(Théophraste Bombast de Hohenheim)在费拉拉(Ferrare)城取得了他的博士学位,同时仿效有名的先辈之名“奥里利乌斯?科尼利厄斯?塞尔苏斯”而成了日后的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e)。从此,过了十五个多世纪以后,医疗科学终于与哲学重新接合。他告诉我们:“大自然如果不是哲学,是什么?而哲学如果不是对无形的大自然的发现,那又是什么?”帕拉塞尔苏斯由此重新找到了介于圣灵、心灵与身体之间的统一性的意义,亦即古埃及的厄(Akh)、巴(Ba)、卡(Ka)三者的意义。这就是人的整体性。人和宇宙之间不再有区分。“我们是众星球的灰尘”于贝尔?雷弗(Hubert Reeves)在几个世纪后说出了这句话。这种整体性概念的来源,正是帕拉塞尔苏斯的医学以及对疾病原因的理解来源:精神及心灵上的原因和身体上的原因一样,是同样存在的。未来的医学之道是敞开的。然而五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的医学又发展到什么程度?当然,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已扩大了世俗医学的视野。凯塞多(Caycedo)与他的精神医学已接近灵性的边缘。那么,“天、地、人”,“身、心、灵”,《与天使对话》[1]中所提到的七种力量的奥秘,又该如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