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长征(全2册)

长征(全2册)

  • 字数: 7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王树增
  • 出版日期: 2016-07-01
  • 商品条码: 9787020159345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840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畅销十年的非虚构经典,销量逾50万册 ·第一部把长征作为人类精神事件书写的图书 ·第一部荣获重量三大图书奖的优质读本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王树增战争系列自2006年开始出版,至今已有《长征》《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一系列作品问世。他开创了全新的战争史写作范式,也为战争文学树立了新标杆。 这一系列作品所具备的坚实宏大的结构、国际的视角、对现实的关照以及详尽的资料,使他拥有了数百万忠实的读者,而万众期待的《抗日战争》于2015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至此中国战争系列作品将完满收官。 《长征》基调乐观,以这一人类重大的精神事件展示信仰的力量;《解放战争》气势恢宏,写出民心向背之别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朝鲜战争》以对万千战士的悲悯之情,构建起对战争整体格局的无奈与戏谑;而《抗日战争》基调庄严,全景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与悲壮,这是七十年来第一部属于中国全民族的抗战史!
内容简介
《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赋予了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作者激情澎湃的记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过去所有记述长征的文学作品所从未具有的。《长征》从红军一支部队突围寻找新的根据地的惨烈战斗开始记叙,预示了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的靠前的艰辛与艰难。作家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其间粤、桂、滇、川军阀,国民党中央军对红军围追堵截,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等到真实而具体体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然而这只是大规模转移的开始,十万大军,无数的辎重,无数的老幼妇,一路的翻山越岭,一路的战争,一路的迷茫与困惑,一路的矛盾斗争,一路的绝望与期望,一路的疾病与饥饿,一路的生与死。这在人类历史上的迁徙是靠前的。《长征》以中央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为主要线索,同时也用很多笔墨全面记叙了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以及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的军事转移行动,它们构成红军长征的重要部分。他们的转移与红军主力转移同样悲壮、同样艰难万险,前赴后继,他们的信念同样坚定。这是一部迄今反映长征的一部全新厚重也极富有现代观念审视历史的作品,堪称写长征的“史记”。
作者简介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中国非虚构文学第一人,中国战争题材第一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非虚构中国近代史系列《1901》、《1911》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图书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目录
第一章突出重围
1934年5月,闽浙赣苏区
第二章绚丽之梦
1930年8月,江西瑞金
第三章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第四章路在何方
1935年11月粤北与湘南
第五章山河苍茫
1934年12月湘西与豫西
第五章橘子红了
1934年11月湘南
第七章血漫湘江
1934年11月湘江
第八章恭贺新年
1935年1月乌江
第九章夜郎之月
1935年1月遵义
第十章残阳如血
1935年2月遵义
第十一章巴山蜀水
1935年4月川北、湘西与陕南
第十二章金沙水畔
1935年5月金沙江
第十三章喜极之泪
1935年6月四川达维
第十四章黑暗时刻
1935年8月松潘草地
第十五章北斗高悬
1935年九月陕南与甘南
第十六章天高云淡
1935年10月陕北和川西
第十七章北上北上
1936年1月湘西与川北
第十八章江山多娇
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引文参考书目
后记
摘要
     货郎带来的消息使那个蒙蒙细雨中的偏僻小镇一度陷入混乱之中,人们纷纷收拾起可以携带的财物逃进深山密林,只留下一条横贯小镇的空荡荡的死街。那个消息说:“赤匪来了。” 湿润的天地间只有细雨落人红土的沙沙声,寂静让进入小镇的红军官兵感到了一丝不安,他们沿着街道两侧的土墙停下脚步。二十二岁的前卫营营长周仁杰,在把这个空旷的小镇探视一遍后,站在镇口下意识地朝通往县城方向的土路看了一眼——就在这一瞬间,他看见了从朦胧雨雾中突然闪现出的三个穿土黄色上衣和短裤的人,以及跟在这三个人身后的那条同样是土黄色的狗。 接踵而来的巨大灾难令这位年轻的红军营长终生难忘,即使在十六年后他已成为新中国的海军将领时,回想起这个瞬间周仁杰说他依旧会不寒而栗。那三个土黄色的身影和那条土黄色的狗的突然出现所导致的后果影响深远:它不仅使红军的一支部队在艰难跋涉数月之后面临着一场恶战;而且对于整个中国工农红军来说它还是一个危险的预兆,预示着中国历史上一次靠前的大规模军事转移将是充满艰辛与磨难的远征。 这一瞬间发生的时间是:一九三四年十月七日上午九时。 甘溪,贵州省东北部石阡县城西南二十公里处一个南北走向的小镇,小镇被险峻的山岭环抱着。 叙述数十年前发生在中国的那次非同寻常的军事行动——长征,必须从远离中央苏区和主力红军上千里之外的甘溪小镇以及一支红军部队开始,理由很简单:尽管当时中国的红色武装已被分割在若干个孤立的区域里,但中国工农红军始终是一个整体。所有的红军成员,无论是占少数的政治军事精英,还是占多数的赤贫的农民官兵,因为有着共同的信仰和理想,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早的政治追求。所以,没有理由把一个人或一支部队认定为中国革命目前的政治主角——自人类进人有政治纷争的时代以来,所有推进文明的力量,从来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而只能是某一种信仰或某一种理想。 周仁杰的前卫营所在的部队,在当时的中国工农红军中被称为第六军团。 第六军团两个月前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根据地,那片根据地在山高林密的江西境内,有一个至今令无数中国人向往的名字——井冈山。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三El,已在根据地转战近五年的第六军团接到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命令:由于局势El益恶化,“六军团继续留在现地区,将有被敌人层层封锁和紧缩包围之危险”,因此必须撤出根据地,以“优选限度地保存六军团的有生力量”,并运用游击战争“破坏湘敌逐渐紧缩湘赣苏区的计划及辅助中央苏区之作战”。而一个特别之处是,命令要求第六军团把一切都带走。仓促的准备之后,第六军团在八月七El这个炎热的Et子里动身了。他们不知道撤离根据地在政治和军事上有什么意义,他们不知道此刻的撤离对于他们几乎等于在走向虎口,他们甚至连最终要去哪里都不知道。他们知道的仅仅是:必须从敌人逐渐压缩的重重包围中冲出去,然后在偌大的国土上重新寻找一块可以生存之地。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