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让世界听懂中国

让世界听懂中国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作者: 王冠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39347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基辛格称他是个“思维缜密”的提问者 水均益说他是“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很头疼的记者” CGTN主持人 青年偶像 王冠 力作 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为您讲好中国故事 “睿智”“霸气”,熟练的英文赢得世界侧目, 有思想,有逻辑,有技巧,让全球听得清,听得懂! 起底西方媒体运作真相,知彼才能知己 定量分析百篇美国媒体涉华报道,鲜血淋漓, 犀利揭示西方抹黑中国六大套路,发人深省。 由表及里,抽丝剥茧,客观评估中美关系走向 中美进入新的战略周期,两国关系何去何从,精彩分析,让你醍醐灌顶, 如何打破西方屏障, 让中国发出强有力的声音,答案令人震惊!
内容简介
世界各国之间的舆论博弈赛日益激烈,新闻现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围追堵截,作者驻美八年对此了然于胸。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此,作者结合八年驻美报道经历和大量政治人物专访经验,定量分析了数百篇西方媒体涉华报道,解构西方媒体的话语体系,揭示了西方塑造和抹黑中国的手法,并通过回顾与西方专家“南海辩论”现场,分享专访基辛格、克里、赖斯的幕后细节等新闻现场,让读者感受媒体现场的短兵相接、唇枪舌剑,窥见西方叙事的虚伪与偏见。
最后,作者对于中国的发声方式,以及对抗西方话语、构建中国话术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思考,比如用西方熟悉的表达技巧,讲述中国故事。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和西方的对话常态,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感受世界各国之间的话语权较量。
作者简介
王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持人,主任记者;2011-2019年,任央视驻美国首席记者;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太和智库研究员;美国约鞠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士。
目录
导言我的国际传播梦—001
第一章南海,怎么变成一个“问题”的?
“南海仲裁”的西方媒体造势—002
南海激辩的台前幕后—017
有理有据地同西方人交锋—026
附录:南海辩论中英文实录—029
第二章拆解美国媒体
美国媒体:一双看不见的手—052
四道机关——西方媒体议程设置大拆解—060
窥叶知秋的“华尔街日报体”—067
“恐怖”双标:白人的命更值钱?—070
半岛电视台:“美国主流媒体”的帽子不好戴—080
RT:叫板西方的战斗媒体—087
第三章西方如何“塑造”中国
名词构建:挺“台独”于无形的西方媒体—094
“九三”阅兵——被遗忘的盟友—104
当西方媒体罕见地站在中国一边—111
“零距离”直击中美贸易战—118
中美贸易战:跟特朗普算清七笔账—123
“黄祸”的前世今生—132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144
第四章怎样让世界听懂中国
“西强我弱”话语格局的现状及建言—154
诉诸同理心的“接着说”—163
告别套路化的平铺直叙—168
“小词”大用场—175
让西方受众“入心入耳”—181
四两拨千斤的“低调表述”—191
须给我们的孩子补一堂说话课—198
第五章美国真的胸怀世界?
“大农村”美国和大城市美国—208
美国:在孤立与扩张中摇摆—216
“另类”基辛格的“孤掌难鸣”?—219
对话克里:竞争与合作—227
“铁娘子”的心不甘情不愿—237
后记—245
摘要
     第1章南海,怎么变成一个“问题”的? “南海仲裁”的美国造势 “我所听说的黄岩岛是人世间的一段传奇。人们传颂着这片神奇水域的故事,海阔天空,鱼跃鸟飞。鱼儿如此之多,大概够一个村子的人永世永代捕捞和享用。然而,4年前某一天,一切都变了。中国人开始占据了黄岩岛,并赶走了菲律宾人。我们决定去那里探访。” 这段戏剧化的煽动性描述并不是一个神话探险故事的开场白,而是美国驻华记者从南海向全世界发出的报道。当时美国军舰前脚刚离开南海,颇具“国际主义精神”的美国记者又不远万里来到菲律宾,租了一艘当地渔船,开始了自己的报道,配合着美舰的行动上演了一文一武的双簧戏码。 2016年7月11日,南海仲裁案“最终裁决”前一天,一篇名为《我们的渔船被中国阻截》(OurBoatWasInterceptedbyChina)的定制重磅多媒体报道突然发布,该报道细致刻画了《纽约时报》记者乘坐菲律宾渔船勇闯黄岩岛的“不幸”遭遇,顷刻间在西方舆论界引起轰动。报道技术手段一流,用电影般的主观视角镜头(POV)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领略了南海局势的“剑拔弩张”,再配上实景录音、字幕和旁白讲述,如好莱坞电影一样精准地调动了不明就里的读者的感官和情绪。 记者在片中讲述道,“经过20个小时的平静的行驶,我们来到了离黄岩岛1英里附近的海域”,此时画面突然由夕阳西下的和谐海景切换成了一艘气势逼人的中国海监船,静止图片也变成了活动画面,记者紧张地描述道,“一艘巨大的中国舰船出现了,它上面配有水枪,离我们距离如此之近,以至于我们强烈感受到大船造成的波浪对我们渔船的冲撞。中国舰船驱赶了我们1个小时,显然要让我们立刻离开。我们离开前,他们还拍照记录”。此时记者出示了一张中方执法人员用相机“瞄准”菲律宾渔船的照片。 没有被中国舰船撞击,但被“强烈的波浪涟漪”冲击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没有来自鱼雷、机关枪,甚至水枪的袭击,就把中国海监人员用相机对准记者的画面生生渲染成了武力威慑。 紧接着,故事落幕,评论登场。 “中国正在由一个经济强国变为一个军事强国。他们过去两年一直在南海填海造陆。中国人拿出古代的历史地图证明南海属于他们,但美国和菲律宾都不认同这种说法。美国和菲律宾的担忧是中国将切断每天往来南海的贸易航线。”最后,《纽约时报》记者提及了返程路上遇到的几名菲律宾渔民,“以前他们能捕到价值1000多美元的鱼,现在却只有几百美元,很多人说,每次去黄岩岛附近捕鱼,中国人都会骚扰他们。现在他们的收入都不够付水电费,也不够给自己的孩子们买玩具了”。整个报道的最后一帧“亮”了:画面中是一个面容饱经沧桑的菲律宾渔民,他的神情有些坚毅,眼光意味深长,看罢让人心生怜悯。故事至此,让人油然而生一股“正义感”,不禁为菲律宾有这样一个欺凌弱小的“霸道邻居”感到义愤,更为国际仲裁即将还菲律宾“清白”而满怀期待。一系列操纵情绪的描述方法果然奏效了。 在报道下面的留言中,名叫比尔·德拉曼(BillDelamain)的美国网友说:“中国蹬鼻子上脸。中国想从世界贸易中获益,自己却不愿遵守任何承诺。如果你敲打他,他会用侮辱、欺压和威胁的手段对付你。”而另外一个网名是保罗(Paul)的读者说:“(海牙)常设仲裁法院的裁决是国际法的胜利,是公平的胜利,是和平的胜利。它对中国的恐吓、威胁说不。” 稍有思辨精神的读者不禁要问:这名勇敢而正义的记者既然如此关注渔民的生计,为何不从海南岛租中国渔船出发,去中国声索但被菲律宾或越南控制的岛屿感受一下那里的情况?首先,中国渔民作业被骚扰、中国海监船遭遇水枪伺候的场景在过去几年时有发生;其次,美国把战略触角伸到中国家门口、在亚太驻军十万威慑,而中国在佛罗里达和得克萨斯南部没有一兵一卒,谁在搞霸权?最后,《纽约时报》记者在南海问题上的叙事和每天在台上念稿子的美国政府发言人有没有本质区别? 《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算得上是美媒在国家战略安全议题上为政府“高级背书”的杰作了。而正是这些报道帮助西方在“南海仲裁”前的国际舆论战中占得先机。“仲裁案”前后,中国所陷入的国际舆论环境之凶险为10年罕见。中国国家形象遭到西方政客、媒体和学界“组合拳”的轮番重击。“南海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仲裁就是一张废纸”“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的中方表述被西方嘲讽为政治宣传。我们越义正词严,对方越不屑。一时间,西方舆论场上所谓十八般武艺轮番搬出,采访报道、数据引用、民生故事,也有权威的专家解读及政府表态,对中国的污化无所不用其极,如“蔑视国际法”“在南海扩张霸权”等。 美国官方、美国媒体、美国学界俨然组成了“美式外宣”组合拳,捍卫着美方立场,抹黑诋毁了中方立场。三者究竟如何巧妙互动?通过分析和研究,我们观察到了三大特点。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