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李商隐十五日谈

李商隐十五日谈

  • 字数: 13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 作者: 李让眉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071068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部别具一格的李商隐诗传。★还原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追求,拆解李商隐诗歌密码。★本书是当代诗人对古典诗人的解析,细节丰富,理解独特。★李让眉的文字富于觉察力,语言充满诗意,解读平易晓畅、引人入胜。★作者对李商隐的还原,除去历史语境和艺术维度的考量,更有对一种可能的当代性的追索,从而揭示了诗歌将自身向未知开放的根本属性。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作品的解读,还原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追求。作者从李商隐所处的时代讲起,每日一讲,共十五讲,描绘了其出身、身边人物群像、感情与婚姻,进而分析其诗作的美学内涵以及宗教对其创作的影响等。李商隐的诗常被人说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而作者的解读平易晓畅、引人入胜。作者以诗意的语言、丰富的细节、独特的理解,描绘出一个有别于以往认知的鲜活的李商隐。
作者简介
李让眉,青年诗人,生于北京。所作诗词作品散见于《诗词界》《诗潮》《诗刊》《安徽吟坛》等刊物,《诗词年选》《当代海内外诗词选》等书籍,《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等当代学术论文。出版有历史散文集《所思不远:清代诗词家生平品述》。
目录
第一日 为什么是李商隐? 留得枯荷听雨声
第二日 李商隐的时代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第三日 李商隐身边人物群像 高楼风雨感斯文
第四日 李商隐的诗学偶像 天河夜转漂回星
第五日 李商隐的感情 偷桃窃药事难兼
第六日 李商隐的婚姻 帘外辛夷定已开
第七日 《燕台》之分析 风光冉冉东西陌
第八日 李商隐《无题》之猜测 相见时难别亦难
第九日 《无题》:介于真实与想象之间 凤尾香罗薄几重
第十日 李商隐《无题》中的中国式审美 来是空言去绝踪
第十一日 有题目的无题:《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第十二日 李商隐的咏史诗《马嵬》(二首)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
第十三日 宗教基因和诗的演变 萼绿华来无定所
第十四日 宗教的后身与李商隐的变化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第十五日 看世界,用李商隐的滤镜 梦为远别啼难唤
后记
摘要
     凡事有本源,发愿也当存个初心。因此,在这十五天的漫谈开始之前,我想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此时此刻,我们——也就是我和你两个各自独立的人,会选择李商隐作为分享这段时光的载体?你尽可思考你的答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却想先讲一桩闲事。 2020年出了这样一则新闻:有个小姑娘认为,李商隐抄袭了某位古风作者的灵感,于是发帖号召粉丝们去搜索他的相关信息。被骂上热搜后,她道了歉,说自己本以为李商隐是一位现代网友,不知道原来是个“冷门诗人”。——知识盲区并不值得嘲笑,小姑娘的委屈是实在的。只是对知道李商隐的那部分人而言,这句话提供了丰富的玩味空间,让他们有了荒诞、割裂或者单纯的优越感。从传播学意义上看,这则新闻呈现得很高级。但是,回到事件本身,我们更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李商隐的影响力有壁垒。 我想谈谈李商隐,初心就和这件事有点关联。我总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对他多一点儿了解,虽然这点儿了解里必然存在偏差。 人间永远不可能再次得到一个原原本本的李商隐了,但即使只能拥有一个朦胧的影子,我们也不妨去看上一会儿,就好像看着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里写到的无量玉壁:山谷里逍遥子和李秋水两位高人相对舞剑,影子反射投在山壁间,就这几点朦胧的剑影,已经足以让无量剑几代弟子参悟几十年。只要本体足够美,即使是影子,也有意义。 现在,如果你仍觉得刚才的问题不好回答,我想请你将它简化成另一个问题:你所了解的李商隐是什么样子的? 大多数人都知道唐朝有李杜,也有小李杜。李商隐就是这个小李。上学后,我们也在教学大纲要求下背过他的《登乐游原》《锦瑟》和一两首《无题》。他擅长写格律谨严的近体诗,情感丰富,表意却总朦胧不清,不爱把话说明白。如果你读过《红楼梦》,或许会记得林妹妹跟宝玉说过不喜欢他,但话音没落又赞了“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诗一不过,她记错了,应该是“枯荷”。 若你再熟悉一些典故,应该也能看出“商隐”这个名字的含义:商山的隐士。它指的是汉高祖刘邦深为敬重的、出山就能匡扶天下的四位老人——商山四皓一西晋的史书《高士传》里说他们“修道洁己,非义不动”,所以李商隐字义山。有了这层领会,再想想李商隐的生平,你可能就会隐隐被这个名字刺心:他一辈子仕途不顺,虽然志向很高,但到死都没能得到过匡扶天下的机会。 再喜欢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在大历史的视角中,他只是个在时代边缘游走的小人物。但我们之所以仍会谈起他,是因为这个小人物在诗歌目前是个巨人——虽然是个寂寞的巨人。 活着的时候,李商隐应该也算有一点儿诗名,只是远没到大诗人的份儿上。《全唐诗》一首首翻下来,你会发现和他有过酬答往来并且留下了记录的只有四个人,除温庭筠名气大些,其他人在文坛地位都不高。在晚唐五代的史书记载中,李商隐被归入苦吟一派,时人都说他才命相妨,是可怜可叹的。 这种评价没有任何信息量:它本来就是千古以来怀才不遇的文人们共用的一张脸谱,给贾岛、给孟郊或者给李贺都不违和,丝毫没展示出李商隐的个人特色。 那段时期,人们欣赏他的文章多过诗。各家选本对义山诗的考语都是绮艳、华美——虽然听着也像好话,但在我国文人的价值体系里,这实则并不算很高的评价。美、艳,意味着格调不高:雕饰太重,文胜于质,这不符合中国崇尚天然、讲究如出无意的审美。特别情况下,别有用心的人更可以把这种诗风解读为儒家所不齿的郑卫之声,借此作出作者才高于德,是轻薄文人的推定。 李商隐的名气,或者说热度到北宋才慢慢兴起。诱发点可以追溯到一个偶然事件。宋初诗人杨亿无意发现了李商隐散落在民间的诗稿百余篇。遍经搜求后,他共汇得义山诗计五百八十二首,并将之编成了一部完整的诗集。作为一代名臣,杨亿在政坛和诗坛都很有名望:他有能力用自己的审美去影响并聚集一批当时的主流文人。于是在他的带动下,宗李商隐的“西昆体”应运而生。一时间,西昆体与学白居易的白体,以及学贾岛、姚合的晚唐体三足鼎立,成为宋初诗坛一个很有影响的流派。 根据弱传播定律,凡事形成流派后,就难免会在传播需求的推动下走向表层。虽然杨亿多次赞美义山诗立意高明,但西昆体大多追随者的目光还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他们看到的是李商隐诗歌用字的考究、音韵的调和,继之应用在自身创作里,形成了求奇取巧、讲求文本美观的风气——有些偷懒的人更索性将李商隐的意象打乱重组后据为己有,这就接近于现今常说的“洗稿”。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