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阳明心学——老刘讲《传习录》(上)

阳明心学——老刘讲《传习录》(上)

  • 字数: 36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 作者: 刘长志
  • 出版日期: 2020-02-01
  • 商品条码: 978750476970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摘要
     一、阳明心学 (一)阳明心学的地位 关于阳明心学及其创始人阳明先生在中华历史上的地位早有定论,老刘在这里不再赘述,只简单罗列一二。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全国两会讨论的时候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意思是说阳明心学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解决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对于阳明先生,古今名人的评价比较多,我们挑几个比较典型的。 蒋介石赞誉说:“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蒋介石对阳明先生有多崇拜呢?崇拜到他到台湾之后,把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台湾还有个阳明大学,现在还在,大家一查就知道了。 梁启超先生说:“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 阳明心学是比较注重生命历程的,讲的是今生,讲的是如何入世治世,如何修身,如何应付人情事变。不讲彼岸,更不讲大茶壶文化。心学修心性,修的是入世治世的智慧。 一门学问,如果它不能指导实践,只会空耗生命,这个学问就是垃圾,你可以毫不犹豫地摒弃它。学习阳明心学,你将拥有一种接近不同的看世界的视角和方法。呈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你,必然会获得一种接近不同的生活。 (二)心学的“善”和“恶” 对我们人类而言,“喜欢”和“厌恶”并非来自外界事物本身的感观和刺激,而是源于内心对它们的判断。意思是说,对于同样一个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同样一个女子,你觉得她是美女,别人却可能觉得这人长得实在很一般。每个人心里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结果自然不同。 再打个比方,这个月奖金发一千块钱,同样领钱,每个人对这一千块钱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张三不知道发奖金,而且他也没觉得自己会发奖金。突然天上掉下一千块钱,他心里很高兴,可能拿着钱马上就出去庆祝了。李四以为这个月可能要发五千块钱奖金,结果实际上就发了一千块钱。他拿到钱的时候心里就会很郁闷,感到靠前不爽。 同样是发钱这件事情,同样是一千块钱,对于不同人来说,心态、反应是不一样的,心里的喜欢或者厌恶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判断。通常来说,我们认为是好的就喜欢,认为是不好的就不喜欢,没啥感觉的就无视。但是这种自我意识上的判断未必符合客观事实。很显然,认为是好的就是“善”,不好的就是“恶”,显然是不太靠谱的。 那么心学里的“善”“恶”是什么呢?心学里面的“善”,是《尚书》“允执厥中”的意思,即妥当、恰到好处;“恶”就是失准的判断。打个比方,张三偷东西,按照赃物的案值,法律判他三年有期徒刑,他进去蹲了三年才出来。这时对他的惩罚是恰当的,符合标准的。这是什么?这就是“善”。他本来应该判三年,法官判了五年,那还是“善”吗?显然不是了,已经是“恶”了。如果他本来该判三年,结果判了一年就放出来了,是不是“善”呢?不是的,这也是一种“恶”。因为对于受害者而言,判三年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妥当的事情,如果小偷只是受了一年惩罚就出来了,对受害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 好多人可能会想,我善良,是不是我就该事事忍让,唾面自干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善良并不是无条件地让步,也不是软弱可欺。 善良同样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以直报怨也并非不善。 (三)心学核心脉络梳理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心学的三大核心理念。三者互相渗透、相互支撑,自成体系,不可独存。犹如一个机械模型的三视图,三个理念三张图,每张图自成一体,只有三张图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心学概貌。 三视图小科普 三视图是观测者从上面、左面、正面三个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