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生苦短 再来一碗

人生苦短 再来一碗

  • 字数: 1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 作者: 丰子恺 等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5116019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20世纪20位文化大家的美食散文集。一本书读完,成为半个美食家。丰子恺的黄酒、唐鲁孙的热切丸子、王世襄的熘鳜鱼、汪曾祺的咸鸭蛋、梁实秋的酸梅汤、张恨水的烤肉、周作人的苦茶、苏青的红烧鳗、金性尧的虾饺、朱自清的白水豆腐……听大师介绍品尝过的美食,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末代皇叔教大厨炒菜?蒋介石爱吃馄饨摊?腊八粥喝咸的还是甜的?日本羊羹的祖宗是谁?……津津有味涨知识,学做大师私房菜,拾回似乎被遗忘却永远难忘的昔日味道。如果你感到疲惫、孤独,不妨翻一页书、品一杯茶、喝一碗粥。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目录
壹东酸西辣,南甜北咸
想起有味美馄饨——唐鲁孙
几样难忘的特别菜——唐鲁孙
胡桃云片——丰子恺
蟹——梁实秋
佛跳墙——梁实秋
鳜鱼宴——王世襄
手把肉——汪曾祺
谈宁波人的吃——苏青
食味杂记——王鲁彦
贰三餐四季,吃咸看淡
窝头——梁实秋
饺子——梁实秋
汤包——梁实秋
豆腐——汪曾祺
韭菜花——汪曾祺
萝卜——陈子展
记腊八粥——周绍良
羊肝饼——周作人
咬菜根——朱湘
叁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沙坪的美酒——丰子恺
饮酒——梁实秋
谈酒——周作人
吃茶——周作人
北京的茶食——周作人
喝茶——鲁迅
茶话——周瘦鹃
咖啡琐话——周瘦鹃
冷开水——周作人
肆人生苦短,再来一碗
吃酒——丰子恺
湖畔夜饮——丰子恺
豆汁儿——汪曾祺
咸菜茨菇汤——汪曾祺
酸梅汤与糖葫芦——梁实秋
馋——梁实秋
藕与莼菜——叶圣陶
扬州庖厨——曹聚仁
冬天——朱自清
伍肚大能容,肠宽无忧
老汤驴肉开锅香——唐鲁孙
请客——梁实秋
山鸡——王世襄
炒米和焦屑——汪曾祺
吃与睡——苏青
南北的点心——周作人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食味小记——金性尧
烙饼——梁实秋
陆岁月不居,好好吃饭
做饭——汪曾祺
家常酒菜——汪曾祺
饽饽铺,萨其马——王世襄
风檐尝烤肉——张恨水
结缘豆——周作人
吃的——朱自清
说笋之类——王任叔
火腿——梁实秋
饮食男女在福州——郁达夫
摘要
     想起有味美馄饨 ——唐鲁孙 (唐鲁孙(1902-1985),美食家。清光绪帝珍妃堂侄孙。自幼出入宫廷,博闻强记,自号“馋人”。被誉为“华人谈吃第一人”。) 北方人是以面为主食的,带馅儿的面食大致说来有包子、水饺、蒸饺、馄饨、馅儿饼、烧卖、合子等,经常吃的也不过是包子、饺子、馄饨三两样而已。带馅儿的面食,我是比较喜欢吃馄饨,因为馄饨带汤。馄饨皮不管是轧的也好,擀的也好,都不会太厚。至于饺子皮可就说不定了,有的人家擀的皮真比铜钱还厚,如果馅子再拌得不地道,这种饺子简直没法下咽,所以宁可吃馄饨而不吃饺子。 我在读书时期,学校门外有个哑巴院,虽有通路,可是七弯八拐两个人仅能擦身而过,所以大家给它取名九道湾。此处有卖烫面饺儿的,卖烧饼油条粳米粥的,卖肉片口蘑豆腐脑儿的,还有一个卖馄饨的,大家设摊列肆、棚伞相接,同学们午间民生问题都可解决,就不必吃学校包饭、受伙食房的气了。卖馄饨的姓崔,戴着一副宽边眼镜,说话慢吞吞的,大家公送外号“老夫子”。他的馄饨虽然是纯肉馅儿,可是肌质脍腻,筋络剔得干干净净。人家下馄饨的汤,是用猪骨头、鸡架子熬的,他用排骨肉、老母鸡煨汤,所以他的馄饨特别好吃;馄饨吃腻了,让他下几个肉丸子更是滑香适口。北平下街馄饨挑子,我吃过不少,谁也没有老崔的馄饨合口味。来到台湾遇见一位在北平给CAT航空公司管伙食的赵济先生,他也认识老崔,他说老崔每天晚上都出挑子下街卖馄饨,在东北城,老主顾都说老崔的馄饨算是一绝,那就无怪其然啦! 在北平大酒缸喝酒,酒足饭饱之后不是来碗羊杂碎,就是喝碗馄饨。馄饨而曰喝,是把它当成汤啦。把着西四牌楼砖塔胡同有个大酒缸叫三义合,酒里不掺红矾更不下鸽子粪,所以西城爱靠大酒缸的酒客们,没事都喜欢到三义合叫两角酒解解闷儿。因为酒客多,门口各种小吃也就五花八门、“列鼎而食”、无所不有了。有份馄饨挑子,挑主大家都叫他破皮袄,日子久了,他姓甚名谁,也就没人知道了。他的馄饨倒没什么特别,汤是滚水一锅,既没猪骨头,更没鸡架子,锅边上摆满了瓶瓶罐罐的作料,他东抓一点西抓一点,馄饨端上来就是一碗清醇、沉郁、醒酒的好汤,您说绝不绝?江南俞五(振飞)在北平时住玛噶喇庙,三天两头没事晚上往三义合跑,您就知道三义合的魅力有多大啦。 北平八大胡同的陕西巷,有一家小吃店,名叫陶陶,白天是苏广成衣店,到了夜阑人静,收拾剪尺案板,就变成陶陶小吃,定制倌人们陪伴恩相好来消夜了。荠菜在南方属于山蔬野菜,原田间俯拾皆是,北方人根本不认荠菜,南人北来能吃到荠菜,觉得总可稍慰莼羹鲈脍之思。陶陶的荠菜馄饨,可以说是独沽一味。每天到天坛采回来的荠菜,数量不多,去太晚卖完了只好明晚请早了。在北平只江浙人家饭菜里偶然可以吃到荠菜,至于以上海小吃号召的五芳斋,也没有荠菜馄饨卖,所以在南方人眼里,这种野蔬还视同珍品呢! 后来笔者到汉口工作,每天总要忙到午夜一两点钟,于是养成吃消夜的习惯。当时我住在云樵路的辅益里,在弄堂口过街楼下,每晚有个卖馄饨面的,弄堂里的住户,都喜欢让他下一碗馄饨面送到家里去吃,所以生意虽好,可是坐在摊子上吃的人并不多。有一晚外面小雨迷蒙,工作太久了想出去吃碗馄饨舒散一下筋骨,走到馄饨摊子前,看见宣铁吾站在摊子的左边,摊子上坐着披黑斗篷的人,正在吃馄饨,细一看才知道是我们“优选领袖”蒋公在吃馄饨呢!吃完之后,频频夸赞,连说味道不错。后来夏灵炳、何雪竹、杨揆一、朱传经、贾士毅、沈肇年,还有当时市长吴国桢,纷纷来尝,也都成了这个馄饨摊上的常客了。摊主对来吃馄饨的客人,一视同仁,绝无厚此薄彼的分野。王雪艇先生说:“辅益里的馄饨固然在武汉首屈一指,而卖馄饨的夷简浑穆,更是难能可贵。”抗战胜利复员,故友李藻孙由水路出川,道经武汉,还特地到辅益里吃过一次馄饨,老头儿健朗如昔,只是鬓边多添几许白发而已。 抗战初期,我在上海南洋路南洋新务村住了一个短时期,隔邻就是伪税务署长邵式军,据说他是美术家(诗人)邵洵美的胞弟,又是日本天皇裕仁的干儿子。他的公馆里每晚车马盈门,履舄交错,镜槛回花,银灯涡月。到了夜阑人散,总有一位卖馄饨的,把挑子放在路边敲梆叫卖。他的馄饨汤清醇不油,卖馄饨的自己夸称,他的汤是用两鸡一鸭吊出来的上汤,馄饨皮是用鸡蛋白揉的面,所以爽而且脆,馅子是虾仁鲜肉也是脆绷绷的。这种纯粹广式馄饨,的确清淡爽口。邵家每晚总要叫个十碗八碗去消夜,卖馄饨的虽然卖的是广式馄饨,可是他根本不会说广东话,包馄饨下馄饨手脚都不算麻利,更不爱说话,可是气度轩昂,不像市井小民,后来才知道他是地下工作人员吴绍澍。等到抗战胜利,他露出身份来。天天给他包馄饨的助手“阿根林”,等吴做了上海副市长后,受吴资助在卡德路开了一间小吃店卖广东粥、芝麻糊、鸡汤馄饨,以酬有功。凡是知道抗战期间这段往事的,都要光顾这家小店,瞧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