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卡夫卡谈话录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卡夫卡谈话录

  • 字数: 19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20117741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豆瓣8.9分好书新译。 ◆格非万字导读。 ◆和小职员出身的文学大师卡夫卡聊聊天,逃离眼前的办公桌,进入属于你的阅读世界。 ◆卡夫卡在本书中既谈论文学、写作、艺术的日常思考,也谈论工作、人的自由、家庭、城市生活等普世话题,金句频出,十分精彩。 ◆1951 年初版后 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蜚声国际文坛 与《歌德谈话录》并称为德语双璧。 ◆“我所认识的活生生的弗朗茨·卡夫卡,比他那些作品要伟大得多。他不是文学评论的材料,而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生活典范,他的声音是我们时代所有人类的一个重要福音。卡夫卡是一场思想的烟火表演。”——古斯塔夫·雅诺施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弗朗茨·卡夫卡的谈话录。1920年,文学青年雅诺施初次拜访在保险公司任职的卡夫卡,从此开始了一段亦师亦友的情谊。两年多的时间里,无数次办公室里见缝插针的聚谈,或是漫步在布拉格的边走边聊,围绕文学、艺术、阅读、写作、自由、爱情、孤独等话题,卡夫卡展开了一系列洞察人心的思考和表达。他用书建起屏障,抵抗自己的局限性和惰性,抵抗眼前的办公桌和椅子。雅诺施记录了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句子,让我们有幸听见这位文学圣徒的真实声音。
作者简介
徐迟,青年译者,现于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译作另有《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等。
目录
导读:卡夫卡的钟摆
前言
卡夫卡谈话录
附录:本书的历史
摘要
     1920年3月底的某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我的父亲让我第二天上午到他的事务所去一趟。 “我知道你经常逃课去市立图书馆,”他说,“明天来找我,穿得像样点。我要带你去见个人。” 我问他我们究竟要一起去哪儿。 我感觉我的好奇心似乎让他挺开心。可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别问了,”他说,“别那么好奇,给自己留点盼头。”第二天,还没到中午,我准时来到了他位于工人意外保险机构四楼的办公室。他将我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了一番,打开了写字台中间的抽屉,从中取出一个用花体字写着“古斯塔夫”的绿色文件夹放在面前,并久久地盯着我。 “你干吗站着?”过了一会儿,他问道,“坐吧。”看到我脸上紧张的表情,他的眼皮细微而戏谑地抽搐了起来,“别怕,我并不想训斥你,”他用友善的语气道,“我想像同志一样与你对话。忘了我是你父亲,只管好好听我说。你在写诗。”他凝视着我,仿佛是在给我开账单似的。 “你为什么会知道?”我结结巴巴地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还不简单,”父亲说,“我每个月都收到一张数额不小的电费账单。我查了一下电费大涨的原因,发现你房间的灯每天都开到很晚。我想知道你到底在干什么,所以我稍微关注了一下。我发现你一直在写作,然后又把写完的东西撕了,要不就羞愧地把它藏在小钢琴下面。有天上午趁你去学校的时候,我看了看你写的东西。” “然后呢?” 我咽下一口口水。 “没有然后了,”父亲说,“我发现了一本写着‘经验之书’的黑色笔记本。我本来挺感兴趣的。不过当我发现那是你的日记之后,我就把它放到一边去了。我不想窥探你的灵魂。” “不过那些诗你倒是读了。” “是的,我读了。它们被装在一个贴着‘美之书’标签的黑色档案夹里。很多我都看不懂。我不得不说,有些诗写得挺傻的。” “你为什么读我的诗?” 那年我十七岁,一点风吹草动都是对我自尊极大的亵渎。 “我为什么不可以读?为什么我就不能欣赏你的作品?有几首诗我甚至还挺喜欢的。但我想听听专业人士是怎么说的。所以我把它们全都速记了下来,还用办公室的打字机打出来了。” “你记了些什么诗?” “全部。”父亲答道,“我不止把那些我能读懂的诗记下来了。我想让人评断的是你的作品,而不是我的品位。所以我把它们全都记录下来,并交给卡夫卡博士了。” “哪个卡夫卡博士?你从来没提过这个人。” “他是马克斯·布罗德的好朋友,”父亲解释道,“《提修·布拉赫斯走向上帝之路》这本书就是布罗德献给他的。” “那不就是《变形记》的作者吗?”我失声喊道,“那个中篇真是棒极了!你认识他?” 我父亲点了点头。 “他就在我们的法务部工作。” “他怎么说我的东西?”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