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念光明 写给中国人的抑郁自救指南

一念光明 写给中国人的抑郁自救指南

  • 字数: 13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张久祥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945882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李松蔚、罗大伦、张其成、楼宇烈、申荷永诚意推荐 ◆央视《心理访谈》长驻嘉宾、《明星大侦探》专业嘉宾、实战派心理医生张久祥35年、10000+案例、30000小时临床心理咨询经验首度集结出版 ◆抑郁症是洪水猛兽吗? 抑郁症是一件难以言说的事吗? 抑郁症真的很难吗? 抑郁症真的只能依靠药物治疗吗? 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得了抑郁症, 我该怎么办?我能为他/她做些什么? ……张久祥医生将在本书中为您一一解答 ◆助你看透抑郁症的本来样子,减轻病耻感 ◆通俗易懂,0心理学基础也能轻松上手 ◆“三步解围术”“四大实操战”“七字密码” ◆手把手指导,做真正的有效陪伴 ◆既写给身处抑郁困扰中的你,也送给一直陪伴你的家人和朋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教授35年临床心理咨询经验的精华总结,每一条建议都来自10000多个真实案例和30000小时的陪伴,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读者认识抑郁症、看清抑郁症,向读者介绍抑郁症治疗的独特理念与方法,是送给中国家庭的心理保健之书。在压力徒增的今天,越来越多人受困于抑郁情绪,但对“抑郁”的认知确很有限。抑郁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吗?该如何看待它?又该如何去治疗?害怕心理医生、畏惧做心理咨询?身边人抑郁了,我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将在本书中得到专业详尽解答。
目录
Part1抑郁症是我们的人性受了伤
用东方智慧来还原抑郁症真相
抑郁症的产生是人生必然,而不是偶然
失“神”是抑郁症病根
七情六欲中自带修复的种子
抑郁症像个待长大的调皮孩子,大名叫负性状态
学会变负为正之道,就能摆脱抑郁症
Part2看透抑郁症的本来样子
痛苦感是一份礼物
深入探索内心未必是坏事
帮你找到活着的感觉
为人生开拓更多机会
心灵健康的保护绳
学会挖掘并享用人性资源
Part3五类人要格外关照自己
求完美的人:放下苛求,就不会把自己逼入“负”路
敏感脆弱的人:适当忽略感受,才能筛掉负性渣子
固执的人:多一些弹性,才能让内心自由
易自责的人:不攻击自己,负性状态就不会积聚
易内疚的人:扔掉亏欠感,人生不失重
Part4“七字密码”把抑郁症全掌控
虑:放下焦虑才不会平白消耗自己
呆:接纳七情六欲,让心灵不麻木
急:想内心和缓,要远离“躁”和“冲动”
乏:消除无力感,让七情组合有序化
低:负性状态中的低不是难题
烦:学会理解自己,远离“烦”扰
死:消解无法承受的痛,让能量循环起来
Part5“四步法”助你转负为正
第一步感受内心的碎片:看清散碎的创伤
第二步找到照亮心灵的一束光:用内心已实现的部分去修复未实现的
第三步和心灵开关在一起:找到修复自我的力量
第四步按动心灵开关:启动成长的能量并形成习惯
Part6如何陪伴抑郁症中的TA
“陪伴加理解”:温暖相待才能帮到TA
“四大被包围感”:爱TA就要感同身受,看看TA的处境
“三步解围术”:从困境中突围是TA最深的渴求,由你来成全
Part7借抑郁症让人生更美好
“四大实操战”:帮助负性状态中的TA要有智慧
“十大金科玉言”:用到位的语言,做贴心的支持
“三个落脚点”:用一场在负性状态中的深度体验,使人生更美好
摘要
     用东方智慧来还原抑郁症真相 不知大家思考过一组问题没有。 为什么在中国,精神方面的症状会比西方更易引发身体症状?比如抑郁症常常伴随着心绞痛,在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 为什么近些年医学调研表明,中国人的抑郁症初诊或复诊,最早会出现在综合医院内科及神经科?患者多是因躯体症状而去求诊,由这些科室转入精神科就诊的患者中,抑郁症占很大比例? 这些疑问其实指向了一个深层次的答案,就是我们中国人多年传承的文化影响与西方是有诸多不同的。西方的文化基础,比如古希腊的几何学、逻辑学等等,决定了相关人员在对抑郁症展开研究时,多具有理性主义的原发力,既有理性的科学、技艺训练,还有大量理性的神学、法学、医学等等做支撑。尤其是西方近代医学,更是在近代科学发展大背景下,才可以成体系化地推进着,抑郁症正是在此背景下被纳入现代医学的管控范畴。 一个无法争辩的现实情况是:所有落脚于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临床治疗,似乎都在“术”的层面游走和徘徊,反而致使我们在面对抑郁症时,有些茫然和力不从心。换句话说,在面对抑郁症这一复杂而综合的现象时,仅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理性思维本身,是无法窥其全貌的。也正是因为这种认知上的无奈、肤浅,人们才会用“抑郁症”一词,来表达对这种所谓病理现象的恐惧,用药物和治疗技术来表达出对它的敌对态度。 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无论是易经或儒释道学说等等,天然带着西方文化思想无法挖掘到的人性源动力,以及对一些复杂现象的还原能力,在这些方面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优势的。这些年,正是当我试着逆向思维、返璞归真,在曾经忽略的传统文化中找寻答案后,才有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收获。 我在讲课时常会抛给学生们一个问题,请他们思考。 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是否该继续停留在低层次、表面化的认知状态中,用对抗态度来掩饰内心中对抑郁症的无知与恐惧?还是应该去勇敢正视,从更深刻的东方智慧中来挖掘真相,揭开它的面纱?在我看来,这个选择权,原本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中医在对人的心理认识方面是有独特贡献的,尤其在情绪病因学方面,有着独到视角和观点。 比如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已然把“忧”“郁”等等与抑郁症相关的概念,从“道”的层面清晰地刻画出精髓。 《内经》第一次将“郁”的概念引入医学,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 对于“忧”,它的记载是“忧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针对抑郁症的内在互动关系,它也有详细的论述,在《素问·举痛论》中就曾提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说法。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研究抑郁症的真相很有帮助,可惜的是,我们在以“术”为导向的探索中走过了几千年,可谓是离“经”绕“道”的几千年。 举个小例子。 我在咨询过程中,经常会和求助者有这样的对话:张老师,我一直在用恨自己的方式,来爱着自己,我每天都会对自己说一个恨自己的暗示性语言:你是抑郁症、你是抑郁症。 我通常会应答:你为什么不可以用爱自己的方式,来恨自己呢?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